APP下载

基于在地性的皖北县城绿色开放空间景观更新探讨
——以蒙城县梦蝶广场更新改造为例

2021-12-06刘金蕾

现代园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皖北梦蝶老城区

刘金蕾

(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51)

皖北地区为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包含淮南、淮北、阜阳、亳州、蚌埠、宿州6 个地级市,整体地势以平原为主,区域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导致投入城市绿地建设的资金相对较少。自“十三五”规划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经济区规划”等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台,皖北地区的发展日益加速[1]。在享受发展带来红利的同时,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

现有绿色开放空间的整体风貌、功能布局、基础设施等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增建新绿地的同时,更应做好存量更新工作。挖掘现有绿地的潜力,修复城市空间的环境风貌,才能形成更富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城市环境[2]。

1 皖北县城城市绿地特征

大部分皖北县城早期建设时,经济基础薄弱,忽视绿化建设,导致中心城区内绿地缺乏,规模较小,整体分布也不成体系,生态功能无法充分发挥。近年来,很多新城区在相应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建设,拥有部分较大尺度的公园绿地,总体绿地的面积与数量都较老城区合理。新老城区的绿地在面积、数量、比例、使用频率等方面差别较大。

2 皖北县城老旧绿色开放空间的主要问题

皖北地区的县城中心区面积不大,居民的日常出行方式以步行与非机动车为主,外出活动范围小。而分布在新城区的大型公园绿地由于距离较远,日常对居民的吸引力不足。相较而言,老城区内小尺度的城市绿地使用效率高,但老城区内现有绿色开放空间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更新。

2.1 整体风貌破败,“乡愁”无处安放

现有县城中心区内的绿色开放空间,多与周边的商业、居住等在同一时期建造。在城市绿地较为匮乏的20 世纪90 年代,它承载着周边居民的日常休闲。茶余饭后,人们聚集于此,是重要的精神寄托场所[3]。但很多绿地建成后疏于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化,无法满足相应的活动需求。

2.2 总体布局单一,功能空间缺失,文化承载力不足

建设时期的经济、设计水平、审美等也制约着当时县城中心的绿色开放空间。很多县城的中心广场多为当时的政绩工程,盲目照搬当时较为流行的广场空间,对城市自身的地域文化与居民需求考虑较少,总体布局形式单一,并未根据不同人群的特征与需求,设置相应的功能空间。

2.3 绿化特色缺乏,生态效果欠佳

很多开放空间的绿化多为简单设计,缺乏场地特色。由于植物的种植较早且长期缺乏养护,县城中心的绿色开放空间的绿化品质较差,很多苗木出现生长凌乱、枝叶颓败、杂草丛生、垃圾堆积的现象,部分老化植被未能及时清理,生态效果欠佳。

2.4 配套设施不足,服务性较差

老旧绿色开放空间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水平数量参差不齐,在休憩健身、休闲娱乐、风景建筑、景观小品、给排水、电气照明、安全防护、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配套设施或缺乏或损坏严重,整体服务性较差。

2.5 在地思想的引入

在地不是一种狭义的位置标识,其同时包含设计思想。在地性有别于地域性,地域性着眼于整个区域,在地性更强调当下的“个体”,将重点落在每一个个体上,强调地方感、人与地的关系。

在地性的设计着重于每个场地现在的特质与未来的发展,是紧密结合场所的景观性表达。所在于地,包括建设的原因;因地而在,提出了设计的线索;与地同在,诠释了场所的精神。

3 皖北县城绿色开放空间景观更新的在地性思考

3.1 人文关怀

皖北地区作为务工大户,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送入城区学习,多为老人陪读。此外,随着城市新区的建设,老城区内年轻居民逐渐外迁,老城区公共绿地的主要使用人群为老人与儿童。老城区内城市广场的更新改造应紧扣使用人群需求,体现场所的人文关怀。

3.2 场所回应

“在地”最为关键的是与场地对话,并作出恰当的回应。以场地的自身环境特征作为切入点,结合周边环境、使用人群的需求等综合考虑,与场地进行对话。在回应场所的同时,又表现了对自然特征、人文特质和场所环境的综合考量。

3.3 时空演绎

不同地方的历史孕育出不同的文化风情,为场地提供创造的源泉,而同一个场所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不同的功能需求。故而场地的在地设计,在结合场地现有使用功能的同时,应考虑到场地后期的发展需求,预留未来发展的空间。

4 项目概况

蒙城县梦蝶广场位于老城区的核心地段,是区域内唯一的综合性市民广场,其位于庄子大道、商城东路、梦蝶路三路交叉口处,面积约4.1hm2。建成于2010年,整体设施老旧化严重。原广场设计较为简单,中央为集中式的广场及水池,四周为围合式的绿化,现状广场整体较为破败,功能使用混乱。

5 在地性指导下蒙城县梦蝶广场的改造

设计之初仔细踏勘场地,结合周边好环境及使用人群需求,与场地进行对话,并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广场现存的问题。针对广场的改造问题,紧扣人文关怀,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听取使用者的意见。

现状的问题归结为功能、交通、竖向、绿化、文化、设施、构筑物、铺装6 类:总体空间没有明显的功能划分,各个活动空间混乱;广场内非机动车穿行严重,交通组织混乱;竖向设置不合理,高差处理较为随意;植物缺乏特色设计,树种选择不合理,存在大量黄土裸露;主题文化缺乏亲和力与互动参与;构筑物破损严重;铺装面层损坏严重;缺乏必要的配套基础设施等问题。基于现状的种种问题,在场地改造中要重点关注如何实现空间的优化整合、活动的安全有序、场地的高效利用、文化的认知共鸣。

“半生半梦·最蒙城”的设计主题将“最蒙城”作为景观的在地性的演绎,结合不同的功能区划,提出最美丽的街角、最精彩的曲艺、最欢乐的童年、最梦幻的蝴蝶、最潮流的舞蹈、最强健的体魄、最精湛的棋艺、最悠闲的步伐。基于在地的特质,打造最具市井气息的蒙城生活

5.1 功能空间的在地修整

通过现状的调研与访谈,结合场地设施的使用现状及人群需求,对功能空间进行在地修整。现状广场最缺乏同时也是使用者迫切需求的是安全的儿童活动场地。此外,人们自发性地围绕水池中心的景观亭,于水池周边的绿化种植池中,建立“曲艺空间”。广场后期的功能空间修整也应考虑群众的活动需求。广场西北角现状为大面积硬质广场结合面状种植池,白天缺乏遮阴场所,利用率较低,晚上则是各类广场舞混行的空间。

结合上述问题,取消现有利用率较低的水景,保留中央的景观亭。将原水体部分拆分为两大功能板块——围绕景观亭的下沉剧院与下沉的儿童活动场。下沉剧院便于满足人们的表演与观看需求。儿童活动场内设置旱喷,以唤起对原有水体的记忆。广场西北角通过树阵广场结合条石座椅的形式,增加白天的使用率。种植池采用平树池的形式,便于晚上开展广场舞。利用铺装分隔的流线限定广场舞的不同区域。此外,通过绿化软隔离、铺装分隔、条石坐凳、地形高差等方式分隔活动空间,限定空间边界,保障活动安全有序。

5.2 文化景观的在地延续

最为突出的文化景观为广场中心的巨型“蝴蝶”雕塑。此外,广场内存在一些由地方居民生活所需而自发形成的生活性空间,如每天清晨与傍晚的“曲艺空间”、上午的“下棋空间”、下午的“太极空间”、晚上的“广场舞空间”等,这些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既是地方居民集体记忆的场所,也是文化演进的主要载体。在设计中,应保留并强化这些具有集体记忆的生活性空间,同时改造不适合承载这些活动的现状空间。这些改造的本身就作为文化景观在地延续的一种方式。同时,在改造这些文化景观衍伸而来的功能空间的同时,选取蒙城最具生活气息和亲切感的太极武术、曲艺梆子戏、六洲棋等文化元素,与上述太极、下棋、曲艺等空间相互结合,以铺装、小品、构筑设施等形式融入到广场中。此外,在增设的儿童活动场地中,以“破茧成蝶”作为故事主线,将茧与蝴蝶作为场地功能设施的原型,与广场“梦蝶”的主体相呼应。

5.3 生态空间的在地提升

梦蝶广场现状植物品种较为单一,大部分乔木长势良好,但林下空间较为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的设计。设计提升紧紧围绕梦蝶主题文化,选取春季最梦幻的樱花作为梦蝶广场的主题植物,打造梦蝶广场独具浪漫、梦幻的植物景观,延续梦蝶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最大限度地尊重现状的地形地貌植被,移除场地内老化的植被,有针对性地对其林下空间进行整治梳理,优化其中下层的植物种植模式。此外,结合不同场地的功能需求,增加植物种类,使植物群落和植物景观层次性更加丰富。针对场地内部黄土裸露现状较为严重的问题,后续补植以绿篱和观花灌木为主,避免后期的人为践踏。

6 结语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景观更新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更新过程中应该紧扣在地性,有梳理,有整合,有增减,有取舍,与场所自身及使用人群的需求进行对话,并妥善做好回应,场所才能真正获得重生。同时,更新改造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修整,也应注重延续场所的文化记忆,激发使用者的归属感与认同感。通过绿色开放空间更新的逐步推进,以点带面,进一步推动城市区域功能的转型与更新。

猜你喜欢

皖北梦蝶老城区
摄影·美好安徽
日出老城
超拔
皖北地区老年女性健康管理状况调查报告
荷塘美
十里灯火璀璨
汉字也逗趣
新媒介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新问题及新途径
嘉兴老城区的特色建筑探寻一
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