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上)

2021-12-06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鞠正春吕鹏

农业知识 2021年19期
关键词:高质水肥专用

文/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鞠正春 吕鹏

2021至2022年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围绕攻关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建设,示范应用优良品种,开展瓶颈技术攻关,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试验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耕种管收新机具、新装备,实现节种、节水、节肥、节药等小麦生产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在技术措施上,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优良品种,提高小麦品质

品种是小麦增产的内因,是决定小麦加工品质的主要因素。目前,我省有统计面积的小麦品种一百多个,品种数量较多、异质性广,给农户科学选种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根据当地品种示范比较试验,引导农户科学选择优良品种;要按照“品种类型与生态区域相匹配,地力与品种产量水平相匹配,早中晚熟品种与适宜播期相匹配,水浇条件与品种抗旱性能相匹配,高产与优质相配套”的原则,搞好品种布局。

随着优质专用小麦需求量的增加和种植效益的提高,山东省政府办公厅于2020年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规划到2025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3000万亩,其中强筋小麦1200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区。因此,小麦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区,都要适度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示范推广,特别是强筋小麦和糯小麦、紫小麦、富硒小麦等特色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各地在进行品种布局时,要对接加工企业与农户,加大订单生产的力度,适当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面积。要集成配套品种区域化布局、适度规模化种植、水肥后移、节本控水、叶面喷肥、病虫害综合防治、风险防控、适期收获、农机减损、单收单贮等各环节关键技术措施,有效解决优质小麦生产中良种良法不配套,技术集成度、融合度不够,产量品质效益不同步等问题,促进优质小麦产业良性发展。

为预防小麦冬春旺长、冻害和后期倒伏、早衰,秋种时应尽量不要种植春性较强、抗倒伏能力差的品种。

强筋小麦建议选用品种:济麦44、淄麦28、泰科麦33、徐麦36、科农2009、济麦229、红地95、山农111、藁优5766、济南17、洲元9369、师栾02-1、泰山27、烟农19等。

种植特色小麦的地区,建议种植品种:济紫麦1号、山农紫麦1号、山农糯麦1号、济糯麦1号、济糯116、山农紫糯2号等。

二、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提高种植效益

按照新形势下国家小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除了保持小麦高产之外,迫切需要试验示范推广一批技术简约、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小麦绿色增产高效新技术,促进小麦生产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走小麦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一控两减三提高”的目标。即控制灌溉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投入品利用率。因此,在小麦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区,要因地制宜地推广以下绿色节本高效新技术:

(一)小麦减垄增地宽幅绿色生产技术

该技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改小畦为大畦,改大垄为小垄,可使土地利用率提高5%~15%。统筹安排小麦-玉米周年茬口种植规格,实现小麦、玉米双季规范化种植,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二是改农民习惯的旋耕整地为深耕整地,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同时能够较好地掩埋秸秆、杂草、有机肥等,提高了整地质量,减轻了病虫草害的发生程度,属于绿色生产的重要一环;三是改农民习惯的窄苗带大播量播种为宽苗带精量播种,可以节省用种量,提高出苗均匀度和整齐度,协调个体群体矛盾,实现节本增产增效目的;四是改小麦常规生产少镇压为多次机械镇压,可以沉实土壤,保墒提墒。具有提高出苗率,提高小麦苗期、越冬期、春季抗旱抗逆能力等效果,可以减少1~2遍浇水次数。尤其是春季镇压,可以代替化控剂,达到绿色生产目的;五是改小麦常规生产过量用药为绿色防控,通过综合运用耕作、健身栽培、选用高效低毒农药精准用药、物理化学诱杀等手段,减少农药用量,提高防治效果,确保产品安全。各项目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搞好示范推广工作。

1.深翻整地

采用带副犁的大型翻转犁深耕25厘米以上,将秸秆、杂草、肥料等翻到地下;旋耕1遍,耙耢1遍,提高整地质量。

2.减垄扩幅

将小畦改为大畦,大垄改为小垄,扩大畦面播幅。因地制宜地采用以下两种种植规格:一种是畦宽2.4米,其中,畦面宽2米,畦埂0.3~0.4米,畦内播种8~9行小麦,下茬在畦内种4行玉米。另一种是畦宽3米,其中,畦面宽2.6米,畦埂0.3~0.4米,畦内播种10~12行小麦,下茬在畦内种5行玉米,玉米行距0.6米左右。种植规格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水浇条件、农机配套、作业效率等因素。一般地,水浇条件好的地块尽量要采用大畦,在地面平整、水量丰沛的区域要适当扩大畦面宽度,最大畦面可扩大到8米左右;水浇条件差的采用小畦,在水压较小的情况下可适当减少畦面宽度。增加或缩小畦面宽度最好按照适宜玉米行距整数倍进行。

3.宽苗带适期精量播种

适期适量足墒播种,应用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苗带宽度8~10厘米,亩播量6~8公斤。

4.冬春机械镇压

采用专用机械镇压器,在小麦越冬前、返青期等关键时期镇压1~2次,密封裂缝、沉实土壤、抗旱抗寒。春季壮苗和旺长麦田还要在起身期再镇压1~2遍,控旺促壮,防止倒伏。

5.精准肥水管理

越冬前墒情较好麦田,镇压后不必再浇越冬水;墒情较差麦田,要适时浇灌越冬水。春季视苗情状况在起身拔节期进行肥水管理,亩追尿素15公斤左右。

(二)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

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借助压力灌溉系统,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按小麦的水肥需求规律,通过可控管道系统直接输送到小麦根部附近的土壤供给小麦吸收。其特点是能够精确地控制灌水量和施肥量,显著提高水肥利用率。水肥一体化常用形式有微喷、滴灌、渗灌、小管出流等,在我省小麦上以微喷灌、滴灌为主。具有节水、节肥、节地、增产、增效等优势。各地要根据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加大关键技术和配套产品研发力度。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土壤墒情监测,掌握土壤水分供应和作物需水状况,科学制定灌溉制度,加强管道铺设和回收的机械化水平,减少成本投入。

猜你喜欢

高质水肥专用
雅苒致力于推动水肥一体化
智能水肥灌溉
“水肥一体”新系统 助力增收有一手
沁人心脾的“香”
高质高效完成冬奥会延庆赛区工程建设保障任务
勇于担当敢于负责 推进项目高质发展
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研究
科技创新促艾草产业高质发展
德里女性专用车厢受青睐
浅议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