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漆艺在古琴音质提升上的实践与研究

2021-12-06黄文通

艺术品鉴 2021年32期
关键词:木质音质古琴

黄文通

古琴,作为非定音的乐器,它的制作工艺很大程度上会对音色造成很大影响。目前,古琴制作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工艺制作,而制作成琴的关键工艺主要分为木工工艺和漆工工艺两大工艺流程。

要想制作出一床好琴,不仅离不开好的木工,更离不开好的漆工,二者缺一不可。以什么来评价一床古琴为好琴,在传统上,除了要求抚琴过程中不出现抗指和砂音,还必须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外型美观得体,同时,还需要在音色上有动人之处。而判定一床古琴音质的优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音区要清脆有金石声,中低音要浑厚丰满;其二,发音要松透、明亮、圆润、有韵味。而材料对古琴的音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良材难求”与“琴材无罪”的斫琴研究,推动漆艺漆灰质地对古琴音质的提升

现代斫琴的探索与实践为古琴漆艺提出新高度。

要想达到古琴音质最佳效果,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必须步步严谨。首先是选材。特别是琴体面板与底板的木质要求较为严格,传统上多采用面板为梧桐(实为青桐或者泡桐)、杉木、松木等通透感强的木材。而底板多以硬质脆性好的梓木、楸木等木质为主。所要求的木质,必须通过自然的风干去胶去油,方能让木质通透而出现最佳的音质。而好材需经数十年或者成百年自然风干而成,这种良材大多可遇而不可求。

而现代斫琴师通过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新观点,即是“琴材无罪”,即是用什么样的木材都能制作出音质极佳的古琴来。而他们的理论核心无非是在斫琴的过程中,忽视琴材的通透度,将心思放在糟腹(掏内腔)的厚薄方面,通过对非通透木材在掏琴腔过程中尽可能掏薄甚至是掏破它,只让木坯当成承载漆灰的作用之一,减少木质对古琴发音的影响力,在木坯试音时,让其极大程度上出音明亮、干净,再通过漆灰补救工艺来补救,压制其音量,让其音质更古朴。而这方面的技术,在很大的程度上必须对漆灰灰质材料进行研究,如何让琴体面板及底板进行平和均衡的物理共振性,产生优美的古琴音质。在这方面的研究、实践,曾用过全铜打造琴体,表面以烧制而成的景泰蓝工艺为装饰古琴,也能演奏出标准的古琴音乐来,但总体音质上缺少了传统古琴的浑厚丰满、通透感强的音质效果。同时,也欣赏过现代古琴斫琴前辈制作的硬木古琴所演奏的古琴曲,总缺少了音质的通透感,或许是古琴木柸面板过厚,音质上显刚硬,少了古琴音质上的古、静、厚等优点。如何在木材年份不老,透性不足的条件下,通过挖腔技术,以其板面的极限薄的条件下,去解决出音问题,再通过漆工方面的漆灰变化与厚薄,相互配合,创造出好音质的古琴来。这些改良性的工艺,将漆工工艺的探讨与补救提上了一个高度,让原来漆工工艺的保护木质和装饰琴面作用又增加了一项新的课题,就是漆灰对古琴音质的改良与补救。

二、探索推动古琴漆艺的方法

(一)古琴漆艺实践上的差异性

在传统的古琴制作过程中,漆工工艺操作只关注罩漆对琴体木质的保护和漆饰两大功能与作用,从未思考过可以通过多种不同质地的漆灰运用,来补救古琴制作过程中音质问题。而思考的层次上,只局限于运用单一漆灰的厚薄调节古琴的出音问题。现代斫琴师谈斫琴,常将鹿角霜漆灰作为制作古琴的法宝,大谈特谈其在斫琴中的意义与作用,而常常认为瓦灰与金属灰作为劣质灰而避而不谈。也许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对这些灰质的性能进行过实践与尝试,而所有知识只基于对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琴制作历史资料或者是对流传下来的古琴进行解剖后所得的知识,固化式思维与模式,理解上显得很单一。他们大多认知是来自于宋、唐时期古琴漆灰以鹿角霜灰为主,而这些琴流传下来,音质都极佳,而明、清古琴皆以瓦灰为主,音质都相对比较差,同时,这些历经数朝代而流传下来的古琴,其中,宋、唐时期古琴留世的比较多,就一味认为以鹿角霜配调出的漆灰所制作的古琴优于瓦灰为漆灰的古琴,从漆灰对琴木质的保护上说,鹿角霜不易吸水,硬度大,事实上是优于瓦灰,但在音质的调整上,各种质地的漆灰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最好音质效果,这方面是要根据木质、木工挖腔(糟腹)厚薄和成型木坯试音后,根据其音质的优劣点来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质地漆灰,从而在制作出音质达到至善至美的极佳状态的古琴来,只有不守旧,多思考多探索,将古琴制作体系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基础上,才能让古琴的制作更规范化,合理化。

传统上多用生漆调和鹿角霜制成漆灰,均匀地刮在琴体上,此为传统刮漆灰工艺,鹿角霜起到坚固抗磨和灰胎疏松的作用。一般分粗、中、细灰从琴体底层到面层刮三遍,在一定的程度上,对音效起来了一种松脆音质,但个人的实践与研究发现,如果木坯琴体试音时显空、音质沉着性不足,一味地依古法鹿角霜漆灰刮三遍,并没有达到很好的音效作用,有时候还必然配以部分瓦灰来配漆灰,特别是刮在中层灰中,起到很好的音质作用(见图1)。

琴漆的制作,时下世人皆程式和标准化,而对于非定音的乐器古琴来说,由于木材年份和质地不同、挖制琴腔的厚薄不一性,在试音的过程中,音质或显硬,或显过软,都是有各种可能性的,而运用漆工工艺,步步让斫制的古琴达到音质的完美,仍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关键。

在古琴的制作漆工传统工艺方面,漆饰还体现在保护木质、装饰美化的功能,还必须加入补救或改良音质方面。为了追求音质的至善至美,我们在整个漆工工艺上,每一道工艺都很讲究,在漆灰的材料上、刮、刷漆的时间间隔上,都是很讲究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古琴的制作得更具科学性。

(二)漆艺新工艺与技法的实践

如何利用漆艺新工艺的工艺术流程提高古琴音质效果呢?其一,填补、找平、木面吃漆及裹夏布。制作好的古琴木坯难免会有节疤或裂缝,必须先用粗漆灰进行填补,再用细漆灰对板面的木纹找平,略为打磨后,给古琴木坯涂上开稀的大漆,让大漆充分浸入,加强板面硬度,稍做荫干后,用浓漆再刷,并开始给琴体裹上纱布(夏布),此工艺是为了加强木质的防水性和防止以后琴体开裂,而这一过程,也可以根据琴坯合成后试音的效果,分析木质的松、脆、硬、软性而对木质的改良,来改变它们的声音,同时在这过程,如果木脆过硬,音质过于干涩,可以采用糯米粉糊加大漆进行裱布,从而降低斫制古琴出音的过硬及缺少音韵问题,对音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二,上底灰(漆胚)。可采用鹿角霜粗灰上一道,再走一次鹿角霜细漆灰,或者稍加少量漆瓦灰,音质会稍通透一些。如果琴面木质不够老,试音显得沉闷不清,可以适当刮一道金属质漆灰(如铜粉或铝粉配上大漆的灰)增强木质的表面硬性,让声音呈现金属般的质感,显干脆,同时再上一道鹿角霜中灰,并与鹿角霜细灰填平琴面。在挖内腹的过程中,为了增大琴体腔体,有些行家通过将琴的底板稍加挖薄来增强古琴的共鸣,从而产生更多的韵味和让声音更雄亮,但稍不留心,挖得过薄了,或者是底板过于薄,都会出现共鸣过度,前音降不下来,而后音出现,两音混为一体而不清,必须在底板上漆灰时,加入一定量的瓦灰漆灰,以此来压制底板的震动,减少前后音的混合,从而解决斫琴方面的音色清、净、沉等的问题,让琴音更归于古朴。再次,试音。古之有唐代制琴世家雷氏曾总结为:“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出正音”。当代斫琴师以此为自身斫制古琴不足而自圆其说,这是伪名题。而为什么有这一说呢?大抵是木质新,而上漆灰漆饰一气呵成,木质并没有特殊之处,而并没干透的漆灰漆层,由于过分密封,所罩之漆表干而里不干,音质上透性必差,并有沉闷不易出音的现象。基于这些常识性的理由,真正要做好一床好琴,而每一道漆灰过程,都必须放在荫房待干三个月至半年,让漆灰全干透后,再试音,再通过音质去思考下一道漆灰的配伍与厚薄。并在最后一道漆灰干透后,做最后音质的评估,并根据音色的特点与个人对音质的追求,通过整体打磨、试音等手段来完善。因为漆工工序对古琴音色的补救,漆灰关是最为重要的步骤,这一关能处理好坏,成为古琴是否有真正的正音的最大关键。其四,上徽位。可以通过公式的计算方式来定位,当然,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斫琴师来说,可以通过试音过程中的泛音来定徽位,并安装徽位。不正确的徽位,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音不准的现象,但并不是太复杂的工艺手法。其五,漆饰罩漆。徽位上好后经过调试,就可以用比较细的漆瓦灰均匀的刮上一遍,一方面可以闭塞之前琴体粗胚上的毛孔,同时也可以把略高的徽位抹平,然后再用细砂纸磨平整,为下一步琴面制作漆饰漆艺做准备,一般以黑漆平罩一道,再做色漆、肌理漆,然后,就是贴箔或者是扫金、银粉,而每一道漆都必须让其自然干透后再罩后一道漆,最后,上透明漆或透明色漆,干透后用一千目砂纸至二千五百目砂纸依次对漆面打磨,一是为了追求琴面的平整,减免砂音;二是让琴面漆膜更圆润,让漆面产生肌理感及漆饰的层次感和“肉”质感。如觉得不够自然与完美,可以再上一层精制透明漆,加厚漆面漆膜,然后再通过三千目砂纸水磨退光。其六,推光用极细的砂纸带水打磨后。漆胚细腻光滑,有极强的质感,但缺少漆面的光亮度与通透性,所以必须进行推光,推光是先用少量花生油涂于漆面表面,用手掌将漆面抹平,然后再通过手掌心用力对漆面进行加速推动,这一动作作用在于,清洗色漆中多余而并没有与漆很好融合于一体的色粉,将其清洗出来,增强色漆的透明性和让漆膜在受热的过程中加速老化,形成自然而细腻的漆膜,增加漆面的光亮度,同时,由于漆膜的变硬,可以用硬度比较大的细腻感强的珍珠粉、瓦灰等进行必要的抛光,让漆面的通透的同时也显出内含的光度。其七,檫漆。通过推光后的漆面仍达不到自身所需要的光亮度,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配制的色漆中,色粉过多而含漆量少,色漆的漆膜硬度不足,可以通过擦漆来进行补救,用不易掉毛而质地平顺的丝布或棉布沾上生漆擦拭推光过的漆面,数遍即可,自然阴干,再进行下一轮的推光过程。

通过这些漆工工序,一张音质极佳、漆饰漂亮的古琴就算完成,同时,在罩漆的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经历到必要的时间考验,大抵全过程约两年、甚于三年,制作出来的琴,刚制作完成,其音色必达到八成,而约半年后,表面漆饰的漆完全干透,音质根本上达到九成,而再通过三年的拔弦对琴体漆灰与板材的震动而松动,琴的正音达到完美。

三、结语

一床好琴,在工艺上,木工工艺和漆工工艺的共同配合,注重着每一个环节及细节,才会产生天天籁之音成为旷世精品。无论如何,作为琴人,必须牢记在制作古琴的过程要重视琴面的制造因为其决定音色,古琴的制作是非常讲究的,要多次调音,保证其所制作古琴的极佳音质。

猜你喜欢

木质音质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磷酸活化过程的TG-FTIR研究
熟香新酿
私人影院音质优选 ATT(安缇)SUB-12+
古城楼下的自行车 木质画
让全家人共享Hi-Fi音质 DALI(达尼)OBERON C系列
在小空间享受大型音箱的音质 Definitive Technology UIW RLS Ⅱ/UIW RSS Ⅱ
木质餐具的清洁与保养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出人意表的音色与音质表现 Cambridge Audio剑桥|AXC25 CD机 AXA25合并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