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绵阳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观营造对策研究

2021-12-06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绵阳营造景观

王 超

(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地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地区多年来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对于绵阳市而言,它是绵阳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人文脉络、历史变迁、社会背景的综合反映,在绵阳城市景观的营造过程中需要重点体现。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这给城市的景观建设带来了诸多矛盾,大部分城市的景观都存在着毫无特色、千城一面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要求设计师在城市景观设计与营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展示城市传统文化,弘扬地域文化特色,提高城市景观品质与文化内涵。笔者通过实地踏勘绵阳城市的景观现状,发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量具有鲜明绵阳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逐渐消亡。因此,保护和传承绵阳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观的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对其景观营造的研究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一、走进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观设计

地域文化特色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脉络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特色,它具有地域文化特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自然载体[1]。大自然赋予每座城市不同的地理条件、自然特征和文化特色。一座城市的魅力和内涵以其所独具的文化特色最为重要,这种文化特色主要通过历史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来美化与提升。先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为我们遗留下璀璨的传统文化,这些具有历史渊源的传统文化都值得我们在城市景观营造与构建的过程中进行提炼和运用,它们是营造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观的重要景观元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城市景观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景观的优化不能是无序的“移植”和新科技的“积累”,那些没有社会性和生命力的借鉴是不可能得到城市居民的赞扬的。相反,那些运用人工造景手法,在营造城市景观的过程中尽最大可能保留并传承原有环境的文化特色,然后再融入到人造环境中去,营造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更能体现文化、经济、生态等诸多方面的价值,从而为市民带来归属感,打造最具吸引力的宜居城市。

二、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观营造理念与途径

(一)营造理念

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观营造理念从“海绵城市”理念、“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地域特色”理念三个方面来进行构思。

“海绵城市”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海绵城市是推动绿色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形成,低碳城市发展的创新表现,是现代绿色新技术与地域人文、环境、社会等多种因素有机结合。在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观的营造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的多种技术途径,结合城市所在地的自然山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生活质量。

“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强化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城市绿廊、绿道、绿环、绿楔等,将城市内景观营造与城市外围山、水、林、湖、田等自然生态要素有机结合,把自然要素引入城市,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建设城市园林景观,倡导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营造之路,成为城市景观营造的新趋势。

“地域特色”理念:尊重地域文化特色,保存好历史文化遗迹,挖掘地域文化元素用于城市景观营造,使得城市景观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选择适应性强且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乡土植物,准确地反映出设计城市地域植物景观特色。

(二)营造途径

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观的营造通过地域文化元素的符号化展现、地方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再生、城市土地利用与自然条件的启示三种途径来实现[2]。

地域文化元素的符号化展现:提炼和挖掘城市所在地历史文化元素,用于城市文化景观小品与雕塑,将这些历史文化元素符号化的形态来展现历史片断,提示过去曾经辉煌和兴盛的事物,处理好城市景观中各种元素与地域文化特色之间的联系,保持新建的城市景观与原有景观特色的连续性,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展现城市原有的景观。

地方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再生:地方历史遗存是城市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要营造良好的城市地域文化氛围,对历史遗存景观的保护与再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城市土地利用与自然条件的启示:通过探究城市土地利用与自然条件,从中寻找设计灵感,营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不同地形地貌的城市,地形地貌是城市景观营造的基础,我们应顺应自然条件,营造具有地域自然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将城市的重要入口、重要的建筑物和山体、道路交叉点、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等这些能体现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目标作为节点,确保这些重要节点地域文化特色的表达。

三、绵阳地域文化特色景观现状分析

绵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李白文化、涪翁文化、三国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子云亭、越王楼、富乐阁、翠云廊、南山塔等具有绵阳地域文化特色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存,被誉为“中国科技城”[3]。城内水系发达,有涪江、芙蓉溪、安昌河穿越而过,滨水资源十分丰富,城市大部分地区沿江发展,形成了大量的滨水空间,这为绵阳地域特色滨水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形态演变过程来分析绵阳城市,它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融合了自然环境,创作出极具地域性、生活性、文化性三者合一的城市意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从更广泛的视角来审视绵阳城市景观,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城市景观缺乏文化内涵

目前,全球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绵阳飞速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绵阳城市景观建设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许多景观设计师在进行绵阳城市景观设计时忽略了绵阳本地历史文化和新时期的国情、市情、民情,导致绵阳城市部分新建区域缺乏地域文化内涵。

(二)城市景观的功能性不够完善

城市景观营造首先应构思功能的完备性。笔者通过实地勘察,发现绵阳大量新建区域的城市景观,很多景观设计师都是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创作和设计,没有全面地思考景观的实用性,这就造成了新建区域的景观拥有较高的观赏性,但是其实用性、功能性、人性化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

(三)城市景观空间结构不合理

绵阳自“中国科技城”获批至2020年末,常住人口达486万,中心城区面积达167.58平方公里,但由于受到地形地貌、交通等因素制约,城市用地建设与城市功能布局产生了矛盾,从而导致城市景观空间结构布局不合理,景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被打破等问题,尤其是老城区的建筑布局、道路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合理,导致城市廊道等自然环境被隔断,使得绵阳新老城区景观缺乏连贯性。

(四)城市滨河景观缺乏连续性

近年来,随着绵阳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的扩张速度也显著加快,城市山水景观被开发侵蚀,从而在活动联系和视觉上削弱了山水的生态空间联系,阻隔了城与山、城与水、山与水之间的联系,导致绵阳城市的滨河景观在空间结构上缺乏连续性,景观空间特征复杂化、异质化、破碎化[4]。

上述问题是由于绵阳城市景观设计的割裂性特征导致的,城市景观被分割为若干小板块,缺乏整体性,与整个城市的大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所以绵阳城市景观营造需要在继承绵阳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国内外优秀的景观设计理念和经验,理顺山水的肌理,体现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适应绵阳的城市发展。

四、绵阳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观营造对策

(一)城市道路景观营造对策

1.运用科技手段体现绵阳科技文化特色。为了在绵阳城市道路景观中彰显地域文化特色,需要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注重与城市大环境的协调,符合绵阳“中国科技城”的总体定位,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手段,结合设计学、美学、生态学等学科,营造绵阳科技文化特色,同时引入更多新手段、新技术来辅助城市道路景观文化区域的划定以及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分析,如大数据平台、Internet、VR虚拟现实技术、街道感应技术等,以加强绵阳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从而解决城市道路问题,合理构建城市景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2.突出绵阳乡土植物特色。城市道路景观的营造重点在城市重要入口、重要的建筑物和山体、道路交叉点,可大量运用绵阳乡土植物作为行道树或主景树,乡土植物作为对绵阳本地生态、气候等条件非常适应的一类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维系绵阳本地生态的平衡,在城市景观营造的过程中最能体现绵阳地域特色。我们在突出绵阳乡土植物特色的过程中,应首先分析不同乡土植物的类型,从中选取绵阳本地最为常见的乡土植物,适合绵阳气候的植物配色约有千种,加上人工的合理搭配,可以充分为绵阳道路色彩景观营造带来极其丰富的组合源泉,从而为绵阳地域特色城市景观营造提供更好的支持,深入挖掘绵阳本地文化,体现更深层次的文化涵义,运用饱含一定文化内涵的植物品种来展现绵阳地域特色。

3.统一城市道路色彩。色彩是城市道路景观营造中最能引起使用者感知的视觉要素。城市道路中的色彩运用范围非常广,道路铺装的色彩可以展示独特的地域氛围;行道树的色彩可以形成亮丽的景观轴线;统一色彩与样式的景观设施可以让城市道路景观趋于规整,然而这些色彩的载体在选择适合的色彩时要与绵阳当地文化氛围相一致才能协调统一不突兀。

4.完善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景观元素,但往往能创造出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绵阳城市道路整体色彩定位下,景观设计师可以通过查缺补漏的方式来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色彩选择和统一设计。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道路景观能否满足人们基本需求且展示地域文化的保证,其设施应该让人们感受到安全舒适,故设计应遵循独特性、多样性、地域性和整体性的原则进行统一设计,使其在造型、材质以及色彩等方面与道路景观环境相协调,突出绵阳地域文化特征。

(二)城市公园景观营造对策

1.分析城市公园背景。绵阳地域文化特色城市公园景观构建,其落脚点为地方综合性城市公园,故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显得尤其重要,然而地域文化的展示需要载体,所以在进行绵阳地域文化表达之前,首要任务是对城市综合公园项目情况的认知,笔者从两个层面进行构建对策研究:第一是总体规划层面,总体规划对于场地的设计具有指导性,是从整体上把握项目的设计走向;第二是从场地内外环境出发,了解场地所在城市和场地内外的现状、交通流向、水系现状、建筑现状等,明确城市综合公园景观设计的项目定位。

2.融入绵阳地域文化。在明确城市公园总体定位后,融入绵阳地域文化,其切入点为充分了解设计场地的文化与景观现状,为后期景观营造提供创作素材和灵感,为弘扬绵阳地域文化特色做好铺垫。作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师,了解和认识绵阳地域文化的方法有以下两种:一种是通过查阅绵阳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县级以上城市的档案馆会保存有当地的地方文化资料,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提取可以进行创作的地方文化元素,例如三国文化、涪翁文化、绵阳科技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这种途径所得到的调查资料具有权威性,但是内容上也具有局限性;另一种是进行现场调研,考察现场的实际情况,通过亲身体验与观察公园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在地域文化挖掘和探索中,结合两种方法是有效的和必要的。

(三)城市滨水景观营造对策

绵阳这座城市被优美的山水资源环绕,涪江、芙蓉溪、安昌河穿城而过,为绵阳创造了纯天然的滨水景观。绵阳人民在这优美的山水环境中,克服种种地势困难,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家园,符合我国古典园林自然山水的造园理念,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城市滨水景观与地域文化内涵。绵阳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使得绵阳城市景观的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拥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滨水景观的构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遵守自然发展规律,弘扬地域文化、重视人文精神、保护生态环境,依托涪江、芙蓉溪、安昌河,打造滨水城市文化景观特色,一个美丽且具有绵阳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就会逐渐呈现。

1.涪江。涪江作为绵阳的母亲河,由北向南从绵阳城市中心穿过,沿江两岸成为绵阳最富活力的滨水空间,是市民休闲活动的集中地,此外涪江两岸拥有越王楼、圣水寺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滨水活动空间开发建设有铁牛广场、五一广场、三江湿地公园等,这条滨水廊道的建设,带动了两岸的商住、游憩、文化等多种城市活动,尤其是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的铁牛广场与青年广场,已经成为绵阳最具人气的公共活动空间。涪江滨江景观长廊,充分挖掘了绵阳的地域人文景观,体现了绵阳的地域文化内涵,展现了绵阳现代城市形象。

2.芙蓉溪。芙蓉溪贯穿于绵阳市游仙区,河道蜿蜒曲折,是涪江的一条支流,同样具备优质的地域文化特色景观营造潜力。芙蓉溪两岸拥有渔夫村森林公园、汉平阳君府阙、富乐山风景名胜区、李杜祠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5],历史文化氛围浓厚,这些都是景观营造的重要节点。

3.安昌河。安昌河也是涪江的一条支流,从绵阳市涪城区穿过,河面宽阔,沿河两岸分布有多个小型滨河广场和城市公园,可以作为地域文化特色景观节点进行重点打造。左岸紧靠绵阳市中心区,主要以餐饮、水上运动、休闲娱乐等活动为主,生活文化气息浓郁;右岸部分河段建有大量农家乐,以茶园休闲为主,安昌河俨然成为绵阳市民休闲活动的又一条滨水长廊,两岸的文化特色构建可以重点结合休闲游憩文化进行打造。

(四)城市广场景观营造对策

1.运用现代科技,突出景观小品特色。绵阳作为中国科技城,在城市广场景观小品的设计中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突出景观小品的科技特色,让人耳目一新。景观小品是城市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载体,具体反映在城市的浮雕和雕塑等建筑小品和灯具、城市公交站台、垃圾桶等城市家具上。绵阳广场景观小品可以通过提炼三国文化的各种元素,将这些元素与最新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相结合,植根于绵阳地域文化特色,营造出符合绵阳科技城大背景的现代城市景观小品。

2.运用科技色彩和肌理,突出景观材料特色。景观材料作为体现城市广场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是表达地域文化特色的最关键一步,其作为整个城市广场的大背景,形式多样,展现出不同的地域景观特色。在打造绵阳地域文化特色城市广场景观时,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将科技色彩和肌理与绵阳当地特有的景观材料相结合,如青石板、文化石、涪江石等石材,因地制宜,使得整个城市广场的质感和色彩充满科技特色。

五、结论

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观能够传承当地的历史文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景观面貌,能够对传统的文化进行有效的保留与传承。文章从营造绵阳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观设计出发,创新地提出了地域文化在绵阳城市道路、广场、公园、滨水等景观设计中的构建对策,探讨了地域文化的挖掘方法和表达手法,并深入剖析了绵阳城市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综合思考与分析绵阳的自然环境、文脉延续、社会因素,重点构思了绵阳城市景观的实用性、观赏性以及地域文化特色内涵。

猜你喜欢

绵阳营造景观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景观别墅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四川绵阳卷
《景观平面图》
四川绵阳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