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以“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为例

2021-12-06韩晓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韩晓娟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是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混合式教学是一种融合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两者一个主导思想,一个提供技术支持。以混合式教学为基础的高校课程改革符合时代要求。本文立足混合式教学,结合我校“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的教学实际,创新课程思政改革。通过多种方式挖掘、整合和融入思想政治因素,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突出思想政治因素在知识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一、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着力解决高校课程教学模式固化单一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必须承认的是,当前高校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和针对性;二是高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权威地位,教师讲授教材内容,学生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三是高校课堂教学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启发式教育不足,一味追赶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是否对所讲内容有所理解,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讨,了解学生的想法。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固化单一问题,应当努力探索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这种混合式教学是一种世界性的、大规模的、教学资源共享的网络开放教学方式[3]。它能够把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有效整合起来,实现目标最优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性、有序性与高效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4]。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深厚基础。然而,也需要看到,当前有的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教育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和教师都存在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缺乏传统文化底蕴,不能很好地把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同时,学生作为接受者,对传统文化缺少深入了解,融入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努力探索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多手段、全方位地解决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度不够、深度不足的问题。学校、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有效提高思政课堂的参与性与实效性,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着力解决高校课程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分散的必要路径

目前,各类课程同思想政治课建设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增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还存在着高校课程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分散的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5]因此,应当努力探索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着力解决高校课程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分散的问题。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通识课充分将四川地域文化资源等纳入课程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地解决了高校文化育人资源相对分散、单一问题,使课堂主渠道的理论教育落地落实,使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做足做细,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注入文化元素。

二、通识课“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课程概述

“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是一门校级选修课,它是社科类通识课程,主要面向全校本专科大学生开设,共32学时,2个学分。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该课程的“三维目标”主要有如下内容:

一是知识目标。“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课程一方面通过对近现代历史上若干风云人物的介绍,更鲜活明白地解说十九、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的演变情形;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人物的生平简历和历史贡献。

二是能力目标。“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课程一方面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历史不容歪曲,在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时必须要有严谨的态度、正确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另一方面从动态方面去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探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道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思政目标。具体而言,就是了解中国近代史是“危机四起、人民苦难深重,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的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让学生铭记历史教训,警钟长鸣,发愤图强;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学习他们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了解近现代史的“反面人物”,从反面激励学生重视人生的选择,涉及国家安全、利益和荣誉,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必须讲原则,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能退却。总而言之,就是在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品德修养、扎实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培养他们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

三、“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实施课程思政的特色典型做法

“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课程围绕“三维目标”进行科学设计,以“榜样引领,立德树人”为核心,教学内容上增强“三个注重”,体现广泛性、全面性、趣味性、科学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等“六性”。教学方法上,强化“五个结合”,即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教师主讲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校内专家与校外专家相结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教育、文化自信、民族自豪等思想政治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一)教学理念:以“榜样引领,立德树人”为核心

“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课程为校级选修课,面向全校所有本专科学生开设,同时该课程也是超星平台和学银在线的网络在线课程。截至2020年4月,共有308 606点击量,全国近十所高校近万名同学选修了该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近代史风云人物的生平事迹,深入挖掘他们在思想品格、为人处世方面的特质,让当代大学生受到启迪,自觉用伟人身上优秀的品质塑造三观、培养品格、明辨是非。

(二)教学内容:增强“三个注重”,使教学内容立体化

第一,内容注重广泛性和全面性。“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课程线上和线下学习共选取了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50个,上至咸丰、慈禧、同治、光绪以及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张之洞等人,下到我们熟悉的孙中山、宋庆龄、蒋介石、毛泽东等,再到大家熟悉的两弹元勋。他们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上都有其重要性与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或多或少都有他们的影响,通过了解他们的事迹和思想行为,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发展的脉络和轨迹。

第二,讲授注重趣味性和科学性。“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课程旨在以说故事、谈掌故的方式来补充学术性史著之缺略,从而引起大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演变的兴趣。课程讲授中,无论是负责人,还是外聘教授、助教,他们和学生的分享和讨论都注重讲故事、讲名人名言、研究争议,谈人生启发、人生感悟等,体现了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第三,效果注重历史性与现实性。“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是社会科学类课程,在内容上选取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风云人物,历史感较强。同时,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因此作品中选取的历史人物在这段历史长河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对历史进程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的思想产生于那个时代,他们的经历依托于那个时代,他们的身上打下了那个时代深刻的历史烙印。他们的思想言行、他们的性格禀性、他们的著作、他们的一切都成为今天当代学子未来发展的榜样和参考,尽管人生不能复制,但是这些历史人物对于梦想的追求、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仍然是激励大学生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教学方法:强化五个结合,促进思政元素融入

第一,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在“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课程教学中,注重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如“人生的选择比坚持更重要”讨论课,通过革命先驱孙中山的坚持努力,获得万众敬仰,对比袁世凯的“晚节不保”、汪精卫的“黑白人生”;通过十大元帅对比,尤其是朱德与林彪的人生对比,进行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让大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人生。”

第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本课程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将实践教学纳入其中,两者并重。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充分培养其观察思考的能力。本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多种多样,有阅读红色家书,使学生主动了解名人事迹,从中学习、感悟名人精神;也有让大学生参观名人故居和纪念馆,自行总结与感悟,并以诗歌或随笔的形式写出个人感悟;还有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某个任务,在增强学生协作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参观王右木故居时,要围绕“王右木革命精神的内涵”“王右木革命精神对大学生的启发”等问题进行思考,并撰写小论文。开展各种实践探究,其目的首先在于让学生对风云人物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以塑造自我。其次,大学生广泛阅读名人读物并撰写心得体会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刻理解为人处世之道,学生思维得到锻炼,思想获得升华,为自己以后的行为提供借鉴参考。再者,结合实践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家乡历史名人我来讲”“我的偶像就是他”等演讲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行。

第三,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课程目前已完成在线课程建设,网络资源非常丰富。线上教学可以通过“微学习、微互动、微体验”进行,创新“三微融合”教学模式。通过“微课程学习”,即微课程内容细微化、知识读图可视化的课堂翻转前置学习,拓展教学时空限度;通过“微圈层互动”,合理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的班级微圈层扁平化互动,提升学生线上学习主动性;通过“微视频体验”,创设微情境体验,提升课程的亲和力,增强教学实效性。

第四,教师主讲与学生参与相结合。课程思政要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师要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提高德育能力,改变传统“只教书不育德”、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单兵作战的现象,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6]。“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作为通识课程,就是要坚持既教书也育人。课程中教师发挥专题教学的特长分门别类地讲解,融入“助教小专题教学”,比如独臂将军中贺炳炎小节、十三位代表之一章节、董存瑞和邱少云章节等,动员助教积极筹备讲解。另外,“人生的选择比坚持更重要”讨论课、“我的偶像就是他”演讲实行全员参与,真正做到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忙起来”,让课程“特起来”“亮起来”。

第五,校内专家与校外专家相结合。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学科间的教学内容或许不同,但是其育人目标是一致的,要打破学科壁垒,多学科融入教学。“要把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统一起来。”[7]“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课程中充分吸收了不同学科背景的校内外专家进行授课,校内外专家进行“长征人物专题”“抗疫专题人物”分享等,同时邀请校外5·12地震纪念馆宣教科骨干、中国工程物理院老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分别对抗震救灾英雄人物、两弹元勋、市道德模范等进行专题分享,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四、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通识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议

(一)注重实效,切忌形式化与模式化

一方面,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结合通识课程“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的课程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特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现代化多元信息技术“混合”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在进行通识课教学时,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促进其知识能力的整体发展,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看到课程思政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虽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混合式教学在课程思政改革中也有着先天的优势和充分的力量,但在应用中也要注意,课程思政教学应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切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化与模式化。夸美纽斯(Comenius)说:“我们不必要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要把那暗藏在身体内固有的东西揭开和揭露出来,并重视每个个别的因素就够了。”[8]15这正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二)注重特色,加强地域文化融入

“地域文化是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特定时期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如陕西延安文化、江西井冈山精神、贵州遵义文化、四川的长征文化、抗震救灾文化、两弹一星文化等,深刻挖掘地域红色文化的丰厚内蕴和核心,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高校教育教学的文化资源要素,可以有效地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的厚重感和实效性。”[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机嵌入地域文化,让地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教师在用好课本教材的同时,也要注重将地域红色文化嵌入,发挥地域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作用,让学生学到的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而是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内容。

高校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地域文化的挖掘开发,有组织、有系统地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课程体系范畴,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育人功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增强其特色性和吸引性,提升其有效力和感染力。

(三)强化“混合”,加强课程思政实效

第一,课程注重混合式教学的实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课程手机APP、动画、仿真软件,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法提供保障,起到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立德树人的作用。第二,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如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师认真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在教授不同的内容时切换使用,以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解,切实做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度,杜绝“身在曹营心在汉”情况的出现。第三,考核评价方式多样化,不再以最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考核评价必须体现过程考核,将平台学习、参与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成绩计入总成绩,能有效促进学生登录平台自主学习。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