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红色文化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12-06万菊
万 菊
(1.福建江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天辟地,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深度融合中加速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红色文化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加持”进入了新时代的传播场域。一方面,多元化的媒介载体,实现了对红色文化的多面向诠释,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承更富动态和生命力;另一方面,新媒体构建的网状传播网络,赋予了每一个人发布和传播信息的中心地位,这种技术赋权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把关人”的信息审查机制,未经把关的信息每天都在海量生成并进入传播渠道。“把关人”的缺失、匿名的信息发布机制以及平台运营商的监管缺位,使得唱衰红色文化、诋毁红色精神、抹黑革命先烈等负能量信息以隐秘的方式传播于新媒体场域,影响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正确认知。“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的青少年一代,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趋向模糊”[1],因此,厘清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正确认识,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边界及其研究样貌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边界
学界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可追溯至2003年①从中国知网查证来看,2003年之前并未有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学术论文。,但直至2010年之后红色文化研究才逐渐成为时代“显学”。长期以来,红色文化只是被作为一个宏观的文化范畴来使用,并未明确其内涵边界。有研究者将红色文化界定为:“从很大范围来说就是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于井冈山和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苏区‘红土地’之上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2]这一界定限缩了红色文化的内涵。首先,从时间起始来看,将红色文化诞生的时间界定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显然是不准确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正式成立,这条小船后来被命名为红船。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并指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3]。因此,红色文化的起始时间应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其次,从地域广度上来看,将红色文化限缩为“井冈山和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苏区”也有失偏颇。1927年10月毛泽东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全国如火如荼发展起来,至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长征前期,尚存在的革命根据地有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北革命根据地等。[4]因此,红色文化的地域广度应为整个革命根据地。最后,从性质上来看,“反帝反封建”只是革命时期红色文化的表征之一,以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为内核的“红船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展示的“长征精神”,集中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延安精神”,等等,都是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
随着学界对红色文化研究的深入,红色文化的内涵渐趋明晰。尤其党的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述了弘扬红色文化的重大意义,形成了丰富、系统的红色文化论述,赋予了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5]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继承革命文化”,从而“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6]由此,笔者将红色文化界定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积淀形成,在中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中传承、发展的红色资源、红色传统和红色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源泉和动力。红色基因是红色精神的内核,红色文化就是由红色资源、红色传统和红色精神构成的文化系统。从结构上来看,资源、传统、精神构成了“三位一体”的结构形态;从维度上来看,则形成了物质性、制度性和精神性三个面向。
(二)红色文化的研究样貌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界研究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王玲、陈昱霖从教育价值的视角切入,将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总结为有利于明确大学生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有利于实现课程的价值目标、有利于增强教学实效性等四个方面。[7]郭培荣、徐永超从系统的视角切入,提出了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气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开展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强化红色文化宣传等有效路径。[8]陈铭彬、王炜从主体维度、过程维度、内容维度的视角,探究了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径。[9]韦红霞从创新的视角切入,从注重价值引领、创新方式方法、整合教育资源三个方面论述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10]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论述的研究方面,黄蓉生、丁玉峰从引领价值、涵养价值、指导价值三个方面分析了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11];石书臣、张朋林认为,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德育意义,主要体现为一是深化了红色文化与德育的内在联系,二是强化了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三是开阔了红色文化教育创新发展思路[12]。
从现有研究来看,多是从教育价值、功能意义、融入路径等维度对红色文化的宏观研究,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从全方位育人的视角切入,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个维度探究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习近平红色文化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3]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脱离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红色文化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鲜明体现在有助于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有助于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方面。
(一)有助于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4]3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就是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重大成果。在现阶段,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征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神结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与真理性。在新媒体深入发展的当下,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面临着复杂的挑战,表现为:一是党对媒体的“占领”由完全占领演变为部分占领,新媒体弱化了党在舆论宣传阵地的占领优势;二是新媒体集信息发布与传播于一体的特点,加大了党对信息传播的管控难度;三是新媒体的匿名传播机制,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传播平台。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就没有停止过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以“自由”“民主”“人权”包装起来的所谓“普世价值”“民主宪政”“人权高于主权”等资本主义虚伪价值观,通过各种渠道对我国青年的思想进行隐性腐蚀。因此,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有助于坚定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还有助于加强与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二)有助于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精神实质,与红色文化内涵相通、根源相同、内在契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论述了延安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等红色精神,论述了传承红色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论述了在新时代大力弘扬红色精神的重大意义。如在江西于都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高举革命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14]233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经过特定历史和生活发酵历练的文化形态,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15]红色文化的思想源流,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以及其形成的历史条件与思想内涵,决定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表现为:一是红色历史遗物、遗存、建筑、旧址等红色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军区视察时指出:“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16]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鄂豫皖苏区革命博物馆考察时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17]红色资源是鲜活的历史,是红色文化记忆的外显符号,蕴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价值。二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红色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红色传统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包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在内的优良传统,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内的“三大作风”。[18]红色传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14]229三是红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涵养,红色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精神资源。”[1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红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指向,而在革命建设时期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凝练的红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相通的精神内涵。
三、习近平红色文化重要论述深化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实现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党的指导思想及奋斗目标,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红色文化从历史和文化两个维度解答了学生为什么能够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与其他类型的文化形态相比,由红色资源、红色传统和红色精神构成的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功能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时指出:“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14]233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精神,无一不映射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了共产党员提高党性修养的重大意义,指出共产党员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20]党性修养是党的本质属性在党员身上的内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用红色基因补足精神之钙,有助于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党员的党性修养,首先是坚定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14]229因此,传承红色基因是提高党员党性修养的根本所在,也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
2.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功能
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要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红色基因蕴涵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既包括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集体精神基因,也包括以革命先烈为核心的个人精神基因。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指出:“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1]这里的“红色基因”,指的是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集体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时指出:“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22]这里的“红色基因”,是指以革命先烈为核心的个人精神基因,具体来说,就是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站起来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一个具有长期奋斗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党。”[14]226所谓革命传统,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内涵着丰富的革命传统,是革命传统的重要文化载体。在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当下,针对党内存在关于革命传统的不同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的光荣传统,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党的宝贵财富。”[14]229继承、弘扬红色文化,可以更好地弘扬我们党光荣的革命传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002万人。[23]高校学生正处在向上发展的人生黄金时期,是社会群体中最积极、最有朝气、最具奋斗精神的力量,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24]因此,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4]197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具有目标同一性、理论同源性、价值一致性。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庞大,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红色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青年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有助于青年学生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有助于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四、习近平红色文化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4]199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遵循上述规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主要以学科课程为主,即课堂教学。“三全育人”的核心是“全”,因此,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进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提高活动课程的学分比例。
(一)融入“课程思政”,实现全课程育人
1.融入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4]199。“课程思政”就是用好课堂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课程,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构建高水平的教材体系是实现“课程思政”的前提。因此,应及时组织高水平的教材编著团队,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融入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各类课程。教材的编著应遵循“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原则,应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适应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
2.融入教学
思政课教师及其他课程教师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融入进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一是要找准嵌入的点,即在何处嵌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找准嵌入点很关键,嵌入的过早或太迟,都会影响融入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读教材,还要熟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二是选对嵌入的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论述非常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精心选取嵌入的素材。为了更好达到教学目标,实现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教师可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拓展素材资源,从而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三是要用巧嵌入的方法。教学方法关乎教学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以深刻的学习体验”[14]211。创新课堂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更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化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趣味。如在讲述伟大的长征精神课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展现珍贵图片、播放长征视频片段的方式,增强学生对长征的感性认识,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二)融入研学旅行,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旅行是针对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提出的、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研学旅行与学校组织的春游、夏令营、暑期社会实践不同,是有组织、有计划,以班级为单位,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虽然教育部并未出台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研学旅行的相关意见,但从研学旅行的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等方面来看,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研学旅行更为合适。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5]研学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结合起来,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结合形式,与红色文化的展现形式非常契合。红色文化的展现形式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器物层面,即历史遗迹、遗存,是红色文化的显性文化符号和“记忆场”。如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的遵义会议会址,遗迹有遵义会议会议室、军委总司令办公室(作战室)、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朱德和康克清的办公室以及遵义会议会址陈列馆保存的珍贵文物和资料。二是精神层面,由红色传统与红色精神构成,通过红色故事、英雄事迹等传承下来,如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无论是器物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带着问题探索的研究性学习比纯粹的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旅行,应构建学校、院系、教师三位一体的职责体系。在学校层面,一是加强校政、校企及校地合作,构建研学旅行红色教育基地;二是将开展红色研学旅行列入学生社会实践必修学分,并增列研学旅行专项预算;三是制定研学旅行实施细则,尤其是安全应急预案,以指导院系及教师更好开展研学旅行。在院系层面,一是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研学旅行管理制度,要求拟开展研学旅行的班级必须报备,并提交详细的实施方案;二是做好培训,包括对教师的培训和对学生的培训,尤其是做好安全方面的培训。在教师层面,一是充分备课,确定研究性课题及教学方式;二是结合课题并根据可行性标准选择合适的红色旅游景区,制定详细的研学旅行方案;三是实地考察,进一步细化研学旅行路线及安全预案。
(三)融入课外主阵地,实现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4]197“全方位育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立德树人的各个方面。”[26]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各个方面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1.融入团建与党建
团建与党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两翼。高校学生多数是共青团员,只有部分预备党员和少数正式党员,因此,团建与党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高校辅导员及高校基层党组织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团建与党建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团日活动、主题党日活动,以及报告会、主题讲座、专题党课等活动,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
团建与党建的融入应避免机械式理论灌输,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予红色文化多种呈现形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跨越话语与思维方式的鸿沟。为此,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团建与党建的参与者与主讲者。鼓励学生采用微课、短视频、动漫等多种表达形式,从而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又可以增强团建与党建的吸引力。
2.融入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文化建设,如开展主题班会、红色朗诵、“红歌”合唱、红书学习交流等。班级文化建设应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创新学习形式。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从“主导者”角色转变为“引导者”角色,负责把脉定向,但不能既做“导演”,又做“演员”。
3.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涵括更广的层面。从校园文化的视角来看,就是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融入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具体来说,一是融入宣传层面,即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阵地,营造红色文化学习氛围;二是融入活动层面,即通过开展全校范围的“红歌”比赛、红色班级建设、红色演讲比赛、红色宿舍文化等活动,动员全校学生都参与进红色文化建设;三是融入制度层面,即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融入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制度体系中,以红色文化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从而实现制度育人。
五、结语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写照,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文化根基和共同的价值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目标,深化了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南、丰富了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27]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传承、发展红色文化的历史。红色文化与党史是相互融合、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党史教育是最佳的切入点。
红色文化的外显符号和内在意义,彰显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何种阶段,都应继承与弘扬。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青年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有铭记党的奋斗历史,才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只有传承红色基因,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不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