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羊肚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2021-12-06张志昌杨慧顾昌华侯彦双田建霞孙聆睿任树廷
张志昌 杨慧 顾昌华 侯彦双 田建霞 孙聆睿 任树廷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食用菌工程中心,贵州 铜仁 554300)
羊肚菌(Morchella),是羊肚菌属(Morchella spp.)真菌的总称,又名羊角菌(贵州)、羊雀菌(云南)、包谷菌(四川),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1]。羊肚菌作为一种珍稀食用菌,口感脆嫩、香味诱人,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多糖及微量元素,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12年以来,羊肚菌在我国栽培面积逐步增加,栽培范围也从原有的主产区云南、重庆、四川扩大至全国大部分地区[2]。近几年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羊肚菌作为特色珍稀菌类种植规模连续稳定增长。本文将根据贵州省羊肚菌产业发展优势、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贵州省羊肚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合理建议参考。
1 贵州省羊肚菌产业发展现状
自1883年报道羊肚菌人工栽培成功以来,由于生长机理欠缺、产量稳定差、菌种制作等问题是制约羊肚菌规模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2009年,赵琪等以圆叶白杨树为辅料实现尖顶羊肚菌的仿野生栽培,该技术实现了羊肚菌的规模化稳定生产[3]。随后外源营养袋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助推了我国羊肚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4]。全国羊肚菌种植面积由2012年不足1hm2发展至2019年在8000hm2左右,播种面积扩增近12倍。
食用菌产业作为贵州省重点扶持产业的大背景下,羊肚菌作为珍稀栽培种类成为“扶贫菇”、“产业菇”。据调查,2014年贵州省有少量羊肚菌爱好者进行少量种植,填补了贵州省羊肚菌人工栽培的空缺,直至2016年各区市引进种植,采用“冬播春收”、“秋播冬收”等栽培模式成功获得羊肚菌出菇。随着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其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羊肚菌在贵州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2018年贵州省羊肚菌栽培面积约860hm2;2019年栽培面积约1260hm2;2020年栽培面积约930hm2。截至2020年6月,贵州省贵阳、铜仁、遵义、六盘水、安顺、毕节等地均成功获得羊肚菌试验出菇。经近几年的发展,贵州省羊肚菌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技术服务能力提高,部分专业机构开始掌握菌种制作扩繁能力能够为本地企业行业提供稳定母种或原种;基地建设多样化,充分利用蔬菜大棚、西瓜大棚、稻田平棚等多样式基地进行羊肚菌种植;管理技术明显提升,初步实现精细化管理,产量趋向稳定;种植规模由大型基地向小而精的基地转变,小型基地在出菇管理方面优势明显,总面积多控制3.5hm2以下。
2 贵州省羊肚菌市场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羊肚菌市场需求量呈增长趋势。据统计,2016年我国羊肚菌鲜菇产量约为4000t,批发价在200~300元·kg-1[7]。2017年产量约7000t,整体价格趋于稳定。2018年由于栽培面积的快速扩张,市场价格有所回落。在互联网、移动终端和自媒体的的宣传推动下,羊肚菌的市场认可度不断增加,2019年羊肚菌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截至2020年元旦存在部分断货现象,价格明显上升。
贵州省羊肚菌的产值、产量和销售量以较快速率增加,据相关行业调查,2018年全省羊肚菌产量0.23万t,产值2.9亿元;2019年产量0.35万t,产值4.2亿元;2020年产量0.43万t,产值4.8亿元;与2016年比分别增加92%和67.5%。根据食用菌商务网统计显示,2020年贵州省羊肚菌鲜品价格为260~600元·kg-1,剪脚羊肚菌干品为3000元·kg-1左右,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由此可见羊肚菌市场潜力巨大。
3 贵州省羊肚菌产业发展前景
3.1 贵州省羊肚菌产业优势
3.1.1 生态环境优势
贵州省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57%,森林储存量达4.7亿m3,丰富的阔叶林为羊肚菌生产提供了优质菌材资源。在贵州西南地区,黔西南、六盘水等地春季回暖早,利用“秋播冬收”的模式成功实现冬季羊肚菌年前出菇,实现高利润。贵州西北地区,铜仁、遵义等地冬冷略长,春季回暖晚,利用“冬播春收”的模式成功获得春季羊肚菌高效栽培。贵州省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实现羊肚菌多季节栽培出菇,促进我国羊肚菌鲜品的区性协调和周期选择。
3.1.2 野生菌资源优越
贵州省野生种质资源丰富,是我国野生菌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据调查,全省大型真菌有44科202属789种,其中食用菌243种,药用菌186种,有毒菌67种,特色食用菌有羊肚菌、竹荪、鸡枞菌等[6]。每年3—5月为贵州省野生羊肚菌子实体高发期,李银双等以贵阳、铜仁、六盘水等地采集的24份样品分析表明,贵州省共有9个野生羊肚菌物种,主要包括黄色羊肚菌和黑色羊肚菌2个类群[7]。其丰富的野生羊肚菌资源为野生羊肚菌驯化栽培、遗传杂交育种和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种植资源。
3.1.3 政策环境优势
贵州省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将其列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扶贫的重点产业之一,相继出台《贵州省发展食用菌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16—2019年)》等政策,各区市在食用菌发展方面也出台相应政策,在食用菌产业菌种保供、菌材供给,经营主体培育、品牌市场建设、冷链物流、固体废物利用等方面给予大量政策支持。2020年贵州省农委印发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2年)》指出“做特做精特色珍稀食用菌”,为进一步扩大羊肚菌等特色珍稀食用菌种植规模指明方向,提高菌种研发、生产管理和产品加工等科技能力。
3.1.4 国内市场环境优势
贵州省在打好“生态”牌,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的同时,抢抓我国食用菌产业“东菇西移”以及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机遇,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积极培育食用菌公共品牌,如,“梵净山珍·健康养生”、“乌蒙山宝·毕节珍好”等公共品牌建立和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展,羊肚菌已分销至苏州、上海、广州等国内市场,使得贵州省羊肚菌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3.2 贵州省羊肚菌产业劣势
3.2.1 优良菌种保供不足,行业规范缺乏
目前贵州省羊肚菌菌种主要是由四川、云南、湖北等省外科研院所引进,在菌种筛选、试验推广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羊肚菌菌种质量良莠不齐,产品品质不稳定,生产效益波动大等情况出现。贵州省与四川、湖北、江苏等省份相比,在羊肚菌菌种研发、菌袋生产、新品种引进、优良选育、试验推广等方面水平落后,导致羊肚菌企业“百家争鸣”,缺乏行业标准[8],贵州省羊肚菌菌种保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3.2.2 科技支撑不足,高层人才匮乏
当前贵州省羊肚菌产业起步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差,生产管理技术主要靠模仿云南、四川、湖北等羊肚菌科技能力强省。本省羊肚菌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等高层人才匮乏,多数从业人员是由其它相近专业转向羊肚菌研究,对羊肚菌专业知识和栽培技术储备不足,贵州省食用菌产业人才紧缺与现今快速发展的羊肚菌产业需求存在巨大矛盾。
3.2.3 市场经营分散,缺乏布局统筹
贵州羊肚菌产业是扶贫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羊肚菌产品主要以鲜品、干品形式销售,深加工技术不成熟,没有形成产品标准,产业链不完善。各类商品由于供应量不足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生产产品各自销售,价格波动较大。龙头企业羊肚菌栽培技术能力不够,导致产业带动发展能力不足,产能未得到全部释放,整体市场竞争力较弱。企业间各自为营缺乏交流协作,在贵州省羊肚菌产业发展整体资源配置和区域布局上有待统筹。
3.2.4 野生资源开发不足,经营意识不足
目前贵州具有丰富的野生羊肚菌资源下,与云南省相比,贵州野生菌资源未得到有效运营和开发,野生羊肚菌驯化利用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资源紧缺。野生羊肚菌采摘、保育、储存、管理等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贵州部分地区存在限制野生食用菌采食宣传,导致野生羊肚菌市场拓展开发不足。
4 发展建议
在贵州精准脱贫的大背景下,羊肚菌产业可以作为具体地理特色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本文就如何发展贵州省羊肚菌产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建立优良菌种标准化体系
优良的菌种和本土化栽培技术的有机结合是羊肚菌高产稳产的保障。贵州省可以培育或引进成熟的羊肚菌龙头企业予以菌种质量保障,积极组建团队制定羊肚菌菌种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依托贵州省菌物学会羊肚菌分会、省内科研院所等技术群体,建立母种、原种、栽培种和营养袋繁育的一体化保供体系。在羊肚菌菌种生产、销售和检测等方面加大监管力度,杜绝不良菌种流入市场。加强羊肚菌菌种生产者、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切实维护羊肚菌生产者的利益。
4.2 发展区域化羊肚菌栽培技术标准
目前贵州省羊肚菌栽培模式多样化,早期日光温室栽培为主,目前,稻—菌轮作、果—菇套种、林下栽培等多种模式并存。在全省羊肚菌种植技术标准未成熟的条件下,可以根据不同栽培模式建立企业和行业羊肚菌种植标准。贵州省地理海拔跨度大,气候“十里不同天”,粘性土壤和沙性土壤并存,羊肚菌栽培技术标准和管理技术标准的地域化和精细化建设,实现羊肚菌错季生产,提高羊肚菌产品质量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4.3 延长羊肚菌深加工产业链
贵州省羊肚菌集中在春季上市,以鲜销为主,2020年3—5月份羊肚菌市场呈供过于求的态势,价格下滑严重,部分地区跌破80元·kg-1,部分羊肚菌干制制品可以延长羊肚菌储存时间,但其附加值提升有限。羊肚菌脆片、香辣羊肚菌[9]、羊肚菌营养粉[10]、羊肚菌酸奶[11]、羊肚菌面等深加工产品的开发,能够提高羊肚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与贵州旅游文化、民族文化相结合,将有效推进贵州省羊肚菌产业进展。
4.4 加强羊肚菌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羊肚菌技术服务队伍是菌种质量检测、规范种植、病虫害防治等羊肚菌保产稳收措施的重要保障。积极推进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食用菌产业链专业人才建设》项目,引导科研院所培养一批羊肚菌产业发展的领军型人才,鼓励高校成立食用菌专业或设置专业课程,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培养综合型人才。将食用菌人才培养纳入政府农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食用菌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提升羊肚菌栽培技术普及力度,稳健羊肚菌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