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建平县抗旱工作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12-06段艳春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建平县旱情抗旱

段艳春

(建平县青松岭水利站 辽宁 建平 122400)

建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是一个农业大县,土地资源丰富,耕地总面积276 万亩,农民人均耕地6亩。该地气候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雨量438.3 mm,具有“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而且干旱灾害频发。抗旱问题一直是建平县农业生产的头等大事。

1 存在问题

1.1 水资源短缺。建平县水资源总量为2.1 亿m3,其中地表水1.45 亿m3,地下水资源量1.36 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0.85 亿m3,多年平均降雨量438.3 mm,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370 m3,不足全省的1/2,仅是全国的1/7。降水年内变化较大且分配极度不均,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1%;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850~2 200 mm。冬季常无有效降水,土壤失墒严重,每年3月实测数据显示5~5.2 cm 土壤含水率为仅为2.5%左右,7.8~10 cm 土壤含水率为4.5%左右,10.6~20 cm 土壤含水率为6.5%左右。全县1 座中型水库,4 座小型水库几乎常年处于干枯状态。全县100 km2以上河流17 条,几乎处于常年断流状态。

1.2 抗旱基础工作较弱。在预测预报方面,精准度不够、预警时间不长,特别是中长期预报,受到现有科技水平的限制,准确率比较低。旱情监测预测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旱情动态主要靠上报统计和分析气象、水文资料,没有科学监测手段,指导准确性不够。同时也存在抗旱预案不详实、不科学,操作性不强,宣传落实不够;抗旱物资器材及劳力存在少量缺口;基层抗旱救灾技术队伍力量薄弱等问题。

1.3 水雨情共享设施不足。建平县新建64 个自动雨量站,3 个气象站,水利局设有信息平台。下雨时降雨量一分钟一更新。但青松岭、朱碌科等地雨量站分布少,应增加3 处。

1.4 抗旱物资储备不多。建平县现有标准化县级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仓库1 处,仓库面积400 m2,面积和处数不足。物资种类如小型机柴油机50 套,发电机组无,水泵40 台套,管带10 000 m,远不够全县抗旱需求。抗旱物资更新较慢,有些机具老化。

1.5 抗旱救灾资金较少。由于多年来全县范围内抗旱设施年久失修,抗旱设备多数落后老化,群众自筹资金很少,满足不了抗旱的需要,致使许多抗旱工程难以充分发挥效益。每年省级或国家下达资金在100 万元左右,仅能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进行救助,其他地方只能自救或等待,影响抗旱救灾工作的有序开展。

2 抗旱工作措施

2.1 加强抗旱减灾宣传。充分发挥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引导导向作用,切实发挥抗旱减灾中的推进作用。对于各乡镇政府及群众,进一步认清抗旱形势,号召全县人民齐心协力,打好抗旱减灾攻坚战。宣传政府抗旱工作的重大部署,宣传节约用水,发现、挖掘、宣传抗旱减灾的先进典型事迹,引导广大群众关心抗旱、支持抗旱、投身抗旱。努力在抗旱减灾中提高服务大局、服务社会的本领,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为抗旱减灾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2.2 加大领导力度,落实责任制。县领导亲自挂帅,到各乡镇指挥抗旱工作。各乡镇主要领导与岗位责任制挂钩落实抗旱,县水利局领导包片,技术干部包村督促各地开展抗旱工作。

首要任务是全力保障城乡供水。全面摸清全县城乡、学校、重要工矿企业等供水对象的供需情况,尤其重视久旱地区、水利设施不足地区、水源不足地区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制定科学合理的供水应急方案,确保每一个乡镇、村组都有基本保障。

2.3 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把旱灾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在加大冬季农业开发力度的基础上,强化间作套种、高产创建等科技抗旱措施;实行“水路不通走旱路”,提前做好玉米、马铃薯等耐旱作物的种子、地膜和化肥准备;加大育苗移栽、覆盖栽培、增施抗旱剂等节水栽培技术推广力度。

2.4 发动群众兴建抗旱水源工程,购置抗旱设备,延伸原有管路等措施组织抗旱。各级抗旱服务组织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帮助农民维修各类抗旱设备及灌溉设备,每年维修设备及机电井3 650 眼。86 万亩水浇地无一处出现故障,运行状态良好。另外,开动临时小机泵200 台套,投入抗旱劳力1.22 万人,开动机动运水车辆4 450 辆。

2.5 本着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集中力量保证农村饮水需要。该县有饮水困难人口22 272 人,大牲畜2 976 头,分布在沙海镇、昌隆镇、义成功乡的42 个村屯。对缺水的组,由包村干部、村干部负责,协调水源充足的村组,采取定期送水或村民拉水的方法,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近几年,新建和改造饮水工程共87 处,彻底解决饮水困难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2.6 建设节水滴灌工程,提高抗旱能力。2015~2020年完成了节水灌溉面积13 万亩,完成水源井331 眼,铺设地埋管路719.45 km,地面管路511.45 km,铺设滴灌带5.373 km。

3 取得成效

3.1 制定抗旱预案。按照市防办的要求,结合该县实际,制定了详细完整的抗旱预案。面对旱情,建平县及时启动抗旱预案,针对不同水源和不同工程条件,采取不同的抗旱措施,使抗旱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发动群众做好各项抗旱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2 抗旱服务组织作用发挥。经过几年的建设,建平县已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抗旱服务网络。在县、乡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及水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抗旱服务队发挥“抗旱生力军”的作用,走乡串户,活跃在田间地头抗旱浇地,加强技术指导,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了抗旱减灾的作用。

3.3 加强水源工程建设。为了提高全县的抗旱能力,建平县组织群众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复水毁工程,对现有河渠进行清淤,因地制宜配备了各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抗旱应急设施,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及时改造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小型抗旱水源工程,提高抗旱水源保障能力。及时检修水泵、管路等,保证灌溉时工程都能正常运行,帮助农民维修各类抗旱设备及灌溉设备,维修设备及机电井700 眼。抗旱过程中新打小土井825 眼,新打机电井762 眼,组织群众购置抗旱用机泵560 台套,发放输水软管3万延长米,水泵296 台套。投入抗旱劳力5.22 万人,开动机动运水车辆4 450 辆。新增加旱涝保收面积2.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8 万亩。

3.4 农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对缺水的组,由包村干部、村干部负责,协调水源充足的村组,采取定期送水或村民拉水的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供水应急方案,确保每一个乡镇、村组都有基本保障。解决了42 个村屯饮水困难人口22272 人、大牲畜2976 头的饮水安全问题。

3.5 节水滴灌工程效益突出。近年来,建平县大力推广应用膜下滴灌等一系列的科学节水灌溉技术,完成节水滴灌面积86 万亩。让农民种田不再“靠天吃饭”,在面对近期严峻旱情时多了份底气和从容,不再“手忙脚乱”。

实行管灌结合,浇一亩保一亩,见效一亩,不浇无效水,节约、科学用水,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大旱之年也能丰收。全县滴灌工程机电井3 385 眼,都能做到适时灌溉,抗旱能力大大提升。由于滴灌灌水定额小,灌水周期短,即使大旱,未影响增收,亩产达到1 000 kg 以上,每亩增加产量250 kg,增加收入420 元。

4 抗旱工作建议

建平县在抗旱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现有地表拦蓄水总量紧缺;部分群众抗旱经验不足,面对持续发展的旱情缺乏必要的认识;多处水利工程设施设备老化,造成蓄水无法快速调用。针对此,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4.1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抗旱水源工程的整修,做好水库渠道的清淤护砌,对抗旱死角,发动群众新打深井加强解决。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借助上级政策、资金,改善该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现状。

4.2 加强水源调度管理。立足抗大旱、抗长旱,统筹安排,合理调配,开源节流,尽可能扩大抗旱保收面积。科学运用好现有的水利工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源利用率。

4.3 牢固树立长期防旱抗旱思想。一是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做到旱情早发现、早汇报,抗旱早安排、早行动,争取主动。二是做好旱情及抗旱动态的信息统计和上报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建平县旱情抗旱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扎实做好防汛抗旱救灾工作
建平县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22年黄河防汛抗旱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建平县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
北方茶园抗旱节水栽培关键技术
建平县土壤肥力状况研究
远水
建平县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