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与成效:以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12-06姚天月李思云杜家会
姚天月, 罗 胜, 李思云, 杜家会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利用植物学知识和方法研究药用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长发育和分类鉴定的学科,与中药鉴定、中草药栽培、中药资源开发及应用等技术关系密切,是药学、中药学等学科的基础[1],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然而,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活动中,《药用植物学》教学多存在被动、刻板等情况,极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应用方面的不断成熟和深入,数字化、网络化、共享化的学习平台应运而生。作为一种研究型、探索型的学习工具和手段,其正以一种更加直观、生动的模式逐渐取代传统书本、插图为载体的教学。为顺应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药用植物学教学与科研水平,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相关资源建立了校本药用植物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现简要介绍该平台建设的必要性、主要流程和内容,以及建成后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今后完善该平台及相似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1 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药用植物学具有较强的实践及实操性,目前在其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药用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内部构造复杂,学生对其形态、分类等相关知识认识模糊。二是药用植物及其代表植物形态特征抽象,多以黑白模式图为参考,直观程度不足。三是教学活动受教学时间和场地限制,且没有野外实习基地,仅靠校园药用植物园的辅助,学生对药用植物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很难为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坚实基础。由此,学生在药用植物课程学习上容易发生断层,出现理论和实践衔接差,理论知识的学习不系统等问题[2]。对此,我国各地高校,如江西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学院等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药用植物数据库且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这一平台的建设能有效解决中草药标本在使用过程中霉变、损坏问题,打破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在辅助教学活动基础上,促进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应用,增强药用植物的科普职能。部分院校还将药用植物资源库进行了功能扩充,特别是一些地区特有珍惜品种的信息记录,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生产和社会服务中都起到了良好作用。因此,药用植物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具有非常现实的必要性[3-4]。
2 平台建设的主要流程和内容
平台建设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药用植物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实现药用植物信息资源共享,即将药用植物实物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并存储,通过计算机技术完成数据存储和管理,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电子信息资源服务[5]。
2.1 确定收录品种
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用植物学》第四版中的药用植物种类为基础,按照植物分类法则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精选100种药用植物,作为数据库一期目标收录品种。
2.2 文本数据整理
结合《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等相关专著,将目标收录的100种药用植物按照原生植物及其对应中药材两部分进行文本数据整理。其中,原生植物的数据信息包括植物分类、学名、别名、形态、产地、分布、生境;中药材数据信息包括别名、来源、采收和贮藏、鉴别、性状、显微鉴定、炮制、性味、归经、用法用量、功能主治、注意事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文本内容。
2.3 样品来源与图片整理
由于笔者所在单位的中药材标本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且缺少对应植物标本,因此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数据库内样品的来源在基于现有馆藏基础上,从校园植物和《中国植物志》《中草药与民族药药材图谱》《中草药彩色图谱》《香港中药材标准》《云南省中药材标准》选取。按照植物的全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划分,根据其典型特征进行甄别选取,同法精选特征明显的中药材样品。同时,聘请专业摄影师使用专业设备对样品进行图像采集,在保障中药材及来源植物真实性的前提下,采用Photoshop软件进行编辑完善。
2.4 数据校对
在植物分类上常存在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如中药贯众的植物有9科17属49种,其中作中药的有5科25种。因此,实时更新和正确记录相关物种名称是平台数据库中药材信息完整的关键。通过利用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中国植物图像库和中国科学数据中心等数据信息对数据库一期目标收录品种进行数据校对,对相关物种,如唇形科薄荷学名已修订并更名为MenthacanadensisLinnaeus,唇形科裂叶荆芥更名为NepetatenuifoliaBentham;芸香科吴茱萸更名为Tetradiumruticarpum(A.Jussieu)T.G.Hartley;豆科补骨脂更名为Cullencorylifolium(Linnaeus)Medikus,决明更名为Sennatora(Linnaeus)Roxburgh。平台运行管理员不定期对系统进行完善和维护,确保数据的更新和准确。
2.5 检索应用
为有效服务《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了解生药的药用部位,数据库按照植物分类系统和植物器官两方面进行分类,检索项目依次为全草类生药,根及根茎生药,茎木类生药,皮类生药、叶类生药,花类生药、果实与种子类生药。同时,系统设计了快速检索和模糊查询两种方式用于服务非专业学生。在图文数据检索和浏览中,采用实时切换方式,每种中药均有来源植物生活状态图、植物各器官解剖图和中药材鉴别图。
3 平台的应用成效
一是实现了对植物资源的分类检索,为广大师生提供中药原植物和中药资源信息,辅助药用植物学、中药学、生药学、中药鉴定学等学科的教学,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6],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二是兼顾各层次学生,有助于解决学生因基础差而缺乏兴趣、缺乏动力的问题,提高其课外学习的依从性,培养探索式学习的能力[7]。三是将教学资源与课程进行深度融合[8],提高了实训课程效率,突破时空以及学科限制,展现了更加生动、详实的药用植物信息,丰富课堂学习的同时弥补理论教学短板。四是提高了教师科研工作效率,促进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与应用,推动课程改革,助力优质高校建设。
4 结语
目前,校本药用植物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作为构建多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9],可辅助药学和中药学专业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弥补《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在理论学习上的瓶颈[10]。但其研究尚处初期阶段,很多功能尚需完善,如药用植物实验的规范操作、植物分类鉴定技术、野外实践考察等视频及相关知识链接,这些内容在丰富数据库的同时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多媒体展示,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科学素养。另外,平台运行的安全稳定与兼容也需在今后不断优化,更好发挥平台的功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