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仁市红薯产业发展对策

2021-12-06姚元安谢小燕

农技服务 2021年1期
关键词:铜仁市种薯红薯

周 芳, 姚元安, 芦 峰, 黄 芳, 谢小燕

(铜仁市农业农村局, 贵州 铜仁 554300)

红薯又名甘薯、番薯、地瓜等,具有适应性强、淀粉含量高、对环境以及土地要求不高、产量高等优点[1],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贵州省近年在脱贫攻坚实现农民增收中主导发展的地方特色经济作物。铜仁市作为贵州红薯种植的优势区,近年在相关政策资金引导、品种引进示范、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基地建设等措施共同作用下,面积、产量、效益增加较多,但总体仍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加工产品单一、加工比重较低、产业链不长、产业整体效益偏低等问题。为进一步促进铜仁市红薯产业发展,发挥其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持续实现农民增收中的作用,笔者在总结铜仁市红薯发展成效、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产业发展对策。

1 省内外红薯产业发展概况

红薯是我国第10大农作物,第6大粮食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2018年我国红薯种植面积242.27万hm2,鲜薯产量5 335.0万t,平均单产1 468.3kg/667m2,主要产区为四川、重庆、广西、广东、甘肃、贵州、云南、山东、湖北、湖南、河南、福建、河北、辽宁、安徽、江西等16个省(市、区),其中西南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种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接近48%,重心地位十分突出[2]。2018年贵州红薯种植面积17.19万hm2,鲜薯产量249.1万t,平均单产966.0 kg/667m2,种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达7.1%,主要分布在铜仁市、遵义市、黔东南州等区域[3]。据市场调研,目前我国红薯仍以鲜食消费为主,用于加工淀粉及其制品如粉条、粉皮的约占15%。

2 铜仁市红薯产业发展成效

红薯历来是铜仁市重要的粮经饲兼用农作物,近年来,通过开展以淀粉型红薯品种为主,兼顾休闲食品加工的特色红薯品种的引进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制定《红薯综合标准体系》规范各环节生产,成立铜仁市薯类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出台《红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目标任务等措施,使铜仁市红薯产业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

2.1 种植面积、产量和高淀粉品种占比大幅增加

2020年铜仁市累计种植红薯3.95万hm2,鲜薯总产量68.40万t,单产1 153.0 kg/667m2,红薯产业产值达8.79亿元。与2019年相比,种植面积增加0.68万hm2,鲜薯总产量增加13.25万t,单产增加32.1 kg/667m2,增幅分别达20.8%、24.0%和2.9%,其中:2020年高淀粉红薯品种种植4 360 hm2,占红薯总种植面积的11.0%,较2019年增加1 360 hm2,增幅达45.3%。

2.2 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已起步

至2020年,已在思南县三道水、孙家坝、青杠坡、香坝等乡镇,建设高标准高淀粉红薯品种种薯生产基地118.87 hm2,可满足种植2 377 hm2红薯的种苗需求。已在思南县、德江县、沿河县建成4 360 hm2高标准商品淀粉红薯生产基地,其中,思南县1 860 hm2、德江县800 hm2、沿河县1 700 hm2,以示范带动全市其他区域红薯商品化生产基地发展。

2.3 规模化加工企业成长较快

至2020年,铜仁市内现有贵州思南佳里佳有限责任公司和贵州德江铭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2家规模化红薯加工企业,主要加工产品有红薯淀粉、粉丝、粉条、方便粉饼(酸辣薯粉)、饲料、红薯休闲食品、功能性饮料,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和其他工业的变性淀粉,作为乳酸、柠檬酸、一次性餐具和降解农膜等化工产品的主要原料的薯类化工产品,为全市红薯的顺畅销售提供了支撑。其中贵州思南佳里佳有限责任公司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红薯加工企业,拥有GMP标准厂房15 000 m2、加工设备10多套,日加工鲜薯可达1 300 t,年加工产值将超过3亿元。

2.4 产业组织与技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2020年铜仁市政府建立了薯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县(市、区)组建了薯类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负责全市和各县(市、区)红薯产业发展组织实施工作。同时,组建了市、县、乡三级红薯技术专家组,开展品种比较试验、栽培技术研究与生产技术示范指导。铜仁市农业科技人员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研究与生产示范,筛选出了适宜铜仁市栽种,具有结薯早、耐涝性较好,具有高抗根腐病、茎线虫病、黑斑病等特点,适宜深加工成粉丝、粉条、酸辣粉等产品,淀粉含量高的商薯19、川薯225、豫薯抗病3号等品种。同时,针对这些品种,配套形成了涉及最佳移栽期、适宜移栽密度、高厢起垄种植、省工轻简管理等内容的商品薯栽种技术。这些高淀粉红薯品种与栽种技术应用于生产,显著提高了全市红薯的产量和效益。

3 铜仁市红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生产劳动力成本过高

受地理环境条件影响,全市土地宜机化率普遍偏低,在红薯生产中需大量使用人工,加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红薯种植向坡地、交通不便利地转移,造成生产成本过高。据统计,高淀粉红薯平均产值约3 200元/667m2,生产成本约1 650元,纯收入约1 550元。

3.2 深加工能力不足

2020年全市各级虽然加大了对红薯加工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但是在修建淀粉加工厂房、购买加工设备、污水处理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仍很少,设施设备投入不足,红薯生产加工能力有限,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3.3 大量种薯越冬得不到保障

现有的种薯储藏窖数量太少,不足以让所有种薯安全越冬,造成种薯损失,影响来年大面积红薯生产。

3.4 基层技术服务力量不足

铜仁市县、乡级层红薯产业方面人才力量薄弱,往往一个人身兼数职,很难专一开展红薯方面工作,精力十分有限,技术指导不够及时,红薯种植水平不高。

3.5 高淀粉品种占比不高

铜仁市栽种的红薯品种大多是本地品种以及胜利百号、南瑞苕、广东苕、马铃薯苕、乌心苕等老品种,产量较低,淀粉含量不高,抗病性不好,达不到高产、高品质的要求,经济效益较低。而高产高淀粉含量品种种植面积仅占11%,致红薯单产、总产不高,适合加工的鲜薯比例低。

4 加快铜仁市红薯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科学布局谋划,建立标准化商品薯和种薯生产基地

根据铜仁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总体要求,结合各地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安排好产业布局,围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等,选择在生态条件好、土壤肥力好,交通便利,且生产基础设施好的区域,建立集中连片高标准淀粉红薯原料订单生产基地,示范带动面上红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2021年建议在全市建立高标准淀粉红薯生产示范基地5 666.67 hm2。其中:思南县3 333.33 hm2,德江县800 hm2,沿河县333.33 hm2,印江县666.67 hm2,石阡县333.33 hm2,松桃县200 hm2,带动全市其他散户种植红薯3.77万hm2,使全市共种植红薯面积4.33万hm2。在思南县、德江县、印江县建设346.67 hm2高淀粉红薯脱毒薯种扩繁基地,可供2022年种植8 333.33 hm2高淀粉红薯。其中:思南县建设薯种扩繁基地200 hm2,德江县80 hm2,印江县66.67 hm2,做好脱毒薯种扩繁、新品种引进示范等工作,提高种薯质量,降低种薯生产成本,为2022年红薯产业发展提供优良薯种准备。在思南县新建大棚贮藏窖150个,保障种薯安全越冬,确保来年优良红薯薯种充足。

4.2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加大全产业链发展招商引资力度

按照“标准化生产、品质化保障、品牌化运作”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精心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大种植、加工等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和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红薯产业,鼓励本地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使加工力与生产力相匹配,避免产远大于销,造成浪费,影响产业经济价值。

4.3 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种植水平

充分利用市、县、乡三级农技专家系统,针对红薯各个关键生育时期,对从事红薯生产的经营主体、种植大户、群众等进行选种、育苗、耕种栽培等[4]技术培训,确保红薯种植规范,同时开展品种与适宜密度组合筛选试验、高淀粉型红薯新品种筛选试验、不同移栽期试验、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红薯不同配方肥效试验等。探索总结出适宜铜仁市红薯产业发展的最佳品种、适宜密度、最佳播期、适宜的配方肥。

4.4 大力推广普及适合山地耕作的农机具

大力引进和推广适合铜仁市地形地貌特征的农机具,并力争将该类农机具纳入政策补贴机具,提升土地耕作机械化率,减少劳动开支,进而降低红薯产业劳动成本,提升红薯产品利润空间,增强市场竞争力。

4.5 加强利益联接,保障农户增收

依托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发展淀粉红薯产业生产基地,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参与经营。大力推广“村社合一”发展模式,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入股联结,确保农户持续增收。

4.6 强化组织保障,充实人才队伍

各级分别成立薯类产业发展相关机构,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困难,统筹调度产业发展。同时,充实基层红薯产业人才队伍,提升基层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加强红薯种植技术指导,提高红薯种植水平。

4.7 抓好红薯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在红薯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薯块、薯藤、薯渣等红薯所有物质,做到应取尽取,研究打造系列综合薯产品,全力抓好红薯系列产品综合利用,深入探索开发新的生产加工链条,促进各类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加工转化能力。

4.8 强化宣传报道,营造发展氛围

加强在各类电视、报纸、网站、微信等新闻媒介中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铜仁市红薯发展的良好态势,引导更多红薯企业和经营主体参加各种展销会、推介会、丰收节等活动,向广大客商、群众展示红薯新研发出的系列产品,摆脱以前红薯只有初级加工产品的固有印象,认识到红薯产业链的多样化。

猜你喜欢

铜仁市种薯红薯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蒸红薯,学一招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坚强的红薯
红薯
贵州铜仁市逸群小学
贵州铜仁市思南县第三小学
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