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法典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探析

2021-12-06陈泓浩

法制与经济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法典原则法治

陈泓浩

2021年1月1日,《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正式实施,标志着国家正式进入民法典时代,实现了几代人的法治梦想,树立了法治大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刊文[1]指出,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特别是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为民法典教育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基调。

一、将民法典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意义

(一)思政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高校思政课程包括法律基础知识部分,而且随着依法治国观念的强化,法治部分比重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中宣部和教育部于2020年底联合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已修改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突显法治精神。学习民法典,是思政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培养中国精神,树立“四个自信”

法典大多数是国家在社会快速发展时期中制定出来的,而民法典是在中国持续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取得决战胜利的背景下出台的,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国法治力量。民法典以一千多条法律条文述说了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的社会变革情况,并对此进行了理论升华和制度创新,用中国文字书写出十万字级别的中国民法典,为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法律素材。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法治信仰

民法典开宗明义,在第一条中即表达立法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法治、公正、诚信等价值观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相应的法律原则和条文。大学生学习民法典,可以用法律的视角全方位地去感觉、感受、感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法治外延。将民法典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可以引导大学生“学法、知法、用法”,依靠法治力量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运用法治思维,发现法治之美,坚定法治信仰。

二、将民法典思维融入高校思政课程

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民法典教育可视为一种大学生法律基础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教育目标的方向选择上,要立足于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立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陶冶民法精神,强化民法意识,重点布局培养大学生形成“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契约精神与风险自负”“学法、知法、用法”等民法典思维,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度和获得感。

(一)培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维

民法典一出,大众呼与鼓,认为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3],尤其是民法典专章规定人格权,提升了权利意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权利观念。这种单纯强调权利的思维如果传播给大学生,会让部分有“精致利己主义”倾向的大学生更加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别人,甚至产生极端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表现。其实,权利与义务是如影随形、形影不离的,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的。马克思说:“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4]每个人都有权追求自己的合法权利,但同时也要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通过思维剖析和案例再现,教育引导大学生培育正确的权利观,形成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民法典思维。

(二)培养契约精神与风险自负的思维

契约精神与风险自负是合同法的精髓所在,而合同法作为运用最广泛的法律之一,已被民法典所吸收并进行了丰富和延伸。契约精神发迹于西方,现已成为全球的主流精神。中国古代也有一诺千金的典故,但有些大学生对于契约精神的理解还不是很深。比如出现随意签订合同、出现纠纷时又否认合同具体约定,认为自己单纯被人欺骗等情况。这种主观臆断、见利就上、见风险就推的思维方式,早已被法治社会所不容。大学生大多已经是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培养契约精神就是培养一种尊重规则的精神。将契约自由、契约信守、契约救济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大学生契约精神与风险自负的思维。

(三)培养“学法、知法、用法”的思维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法典化的法律,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大学生作为社会大众的一员,应该认真学习、理解掌握、依法运用。“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通过对民法典的学习,让大学生理解民法典规范什么、为什么要规范、通过什么方式规范等,从内心培养大学生的守法自觉意识,培养其认真学法、规范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思维。

三、将民法典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程

民法典条文超过一千条,内容超过十万字,若非法学专业学生,肯定不能面面俱到地教授。将民法典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必然要面对着如何精选内容、编排内容、整合内容的问题。对此,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的讲话精神,可以将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讲授内容分为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三新”(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亮点等三部分。

(一)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阐释好民法典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看似简单,但还需要从法律专业的角度出发辩证运用。民法基本原则贯穿整部民法典,贯穿民法典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各个环节。在没有具体法律规定和习惯约定的情形下,民法基本原则还能直接作为裁判依据,彰显其补缺的功能价值。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平等,可以教育启发大学生追求平等、反对特权的精神;在思政教育中也提倡平等式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互为主客体的原则,达到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取向。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可以基于其意志自由地进行民事活动,可以教育启发大学生尊重他人、不强迫他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依社会大众公认的公平理念从事民事活动,是正义的道德观在法律上的体现。每个人都渴望公平,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公平观,不仅要求他人公平对待自己,也要公平对待他人。诚信原则是指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必须诚实、善意、信守承诺和法律规定。诚信原则号称民法典的“帝王条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诚信教育从小教育到大,针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更深刻更有启迪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绿色原则是一条新设的民法基本原则,在侵权责任编中还专门设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一章,回应了保护环境的宪法要求,体现了天地人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民法理念。要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教育方式,有效教导大学生学习绿色原则,使其有效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

(二)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阐释好民法典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1],这些基本要求覆盖民法典的各编,内容十分丰富。“坚持主体平等”是民法典总则编内容的体现,是民法有别于其他法律的重要特征。“保护财产权利”是民法典物权编内容的体现,财产权利是民法典的重点规范内容之一,是物质生活的法律保障,是物权平等的价值取向。“便利交易流转”是民法典合同编内容的体现。合同法作为曾经最重要的民事法律之一,已被民法典吸收整合,法律促进交易的流动性进一步提高,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维护人格尊严”是民法典人格编内容的体现。民法典首次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是中国民法史上的重大创新和进步,强化了民事主体性保障制度。现在的大学生更强调人格独立,民法典很好地回应了他们的时代要求。“促进家庭和谐”是民法典婚姻家庭及继承编内容的体现。民法典首次确立了离婚冷静期,将疾病婚从无效婚姻转变为可撤销婚姻等。这些规定都是实现家庭和谐的法律目标,为了实现树立优良家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究侵权责任”是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内容的体现,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有直接的教育作用。

(三)“三新”亮点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1],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是民法典的主题。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程,需要融入的是与大学生切身相关的“三新”亮点。一是“自甘风险”原则。对于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的大学生,如果发生受伤情况,除了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受伤的大学生自负责任。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品质,“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风险”。二是个人信息保护。民法典出台之前,个人信息缺乏系统的法律保护,散落于各单行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之中。民法典明确区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有效遏制了“人肉搜索”、窥视偷拍、买卖个人信息等乱象,有利于大学生日常行为的规制和约束,培养大学生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三是禁止高利放贷。民法典首次将高利放贷行为列为明确禁止的行为,能够有效遏制非法的校园网贷,有效保护大学生的财产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从思想教育的角度,也需要从民法典的规定出发,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四是独立成编的人格权。在世界各国民法典没有独立成编的人格权制度的情况下,我国民法典详细规定了一系列人格权保护制度并独立成编,成为我国民法典编纂中最大的创新和亮点之一。人格权制度能够有效防止职场和校园性骚扰,对于个别教师性骚扰大学生的行为,起到有效隔离墙的作用。民法典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独立人格权的保护意识,不再局限于生命与健康,还要涉及精神权利。

四、关于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教师队伍如何培养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和发展,但法学专业方向的思政教师数量和比例仍然偏少。面对这个现实状况,民法典融入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师端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快速培养起与民法典教育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应突破固有思维,除了加大对法学专业方向的思政教师的招聘力度,还应通过短期专项培训、教学名师示范课、教学资源共享、法学教师支援思政教学等方式快速建立起一支相对可靠的民法典教育教师队伍。当然,从长远来看,配套配齐法学专业方向的思政教师,培养并壮大法学与思政复合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建设法治中国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教学方式如何选择

有学者认为,“有效实施大学生民法典教育,可以采取相对集中的专题教学方式”[5]。专题教学方式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有冲击力的教学“大餐”,但部分大学生可能吃不消,尤其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没有法学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很难快速获取和消化知识。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一直是难点和重点,民法典融入思政教育课程是一个有利契机,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民法典作为生活的“百科全书”,与大学生生活休戚相关,可以考虑将民法典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部分,以模拟法庭、案例讨论、法理研究、法庭案件网络直播旁听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学习方式来合理安排教学。

(三)精品课程如何建设

如上所述,民法典融入思政教育课程是思政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但实践教学方式较为零散,形成精品课程的难度较大。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主题的方式建设精品课程,通过“国家”“社会”“校园”“家庭”“组织”“个人”等主题,将民法典教育元素融入其中。精品课程的建设,要跳出传统课堂,营造全方位的课堂,通过精品课程平台,连接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协会、实践基地等不同组织,连接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家长、公务员、企业家、校友等不同导师,丰富精品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民法典出台后,还将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而进行修改和增补。民法典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思政教育是一个持续艰巨的教育工程,必须深挖民法典的思政内涵和教育元素,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才能圆满完成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任务。

猜你喜欢

民法典原则法治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民法典诞生
党支部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中国民法典,诞生!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