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依赖性与危机传染:全球金融风险规避研究
——基于市场经济微观主体视角
2021-12-06陆岷峰
陆岷峰
(南京工业大学 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210000)
经济金融一体化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高的宏观协作效率,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然而一体化所带来的金融危机传染也与日俱增,如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等。因此,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研究金融依赖性与危机传染显得十分必要。市场微观主体是应对危机的基础,主动转型、持续进行结构优化是抵抗危机传染的关键,是增加群体免疫力与固化免疫系统的重要措施。在世界性经济危机频发的情况下,仅从宏观防范金融危机的传染往往阻止不了危机的渗透,如声誉危机等,因此夯实市场微观主体对金融危机传染的免疫力显得十分重要。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金融依赖性问题的研究
陆岷峰[1]等认为金融危机是由于不良资产、信用失守、流动性紧张等因素造成的金融机构无法延续的一种现象。经济依存度是指经济主体之间互相依存,也指金融对经济的依存。金融依赖于经济,金融的依赖性高于经济间的依赖性,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依存度越来越高,而依存度是金融危机传染的基础。欧阳文杰[2]认为金融依赖性实质是产业链、供应链越拉越长、越拉越紧的必然结果,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越来越密切,这种依存度只会提升,不会下降。许旭明[3]等认为金融依赖是合作共行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一个中性词,运用得好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反之,有可能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
(二)关于金融危机传染危害的研究
周军煜[4]等认为金融危机传染会加快质量不是很稳定的企业死亡,危机中的羊群、蝴蝶效应十分明显,有些本来就在高风险边缘行走的企业,很有可能发生挤兑、产生大面积不良资产等。张欢[5]等认为信用是金融企业生存的基础,金融活动又是一个大的资金流动链,环环相扣,一环脱节,整个就会断链;金融也是一个倒三角形积木堆成的山,抽掉当中任何一块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全部崩溃。因此,金融危机风险传染可能导致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徐博欢[6]等认为任何金融机构都有金融危机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只是影响、损失大小的区别。杨亮[7]等认为历史证明历次金融危机都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沉没成本和社会财富的浪费。
(三)关于全球金融风险规避的路径研究
虞鹏飞[8]等认为要加强金融风险传染的主动管理,不能等到传染行为发生了再被动地应对。因此,微观主体平时要加强金融危机风险的预测,及时掌握市场动向,主动驾驭风险。陆岷峰[9]认为要加强应对金融危机传染防范的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各级高级管理人的危机意识。陆岷峰[10]认为抓住应对金融风险危机的时机很重要,要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来管理金融风险危机,这样才能化危为机,根据危机的可能性进行重新调整与布局。王婷婷[11]21等认为金融危机传染的风险始终存在,轻微的称为风险,严重的风险传染就是危机。因此,要构建常态化金融危机风险传染管理机制,不能等到传染行为发生并完全恶化、停摆才来被动处理。
从目前的理论研究成果来看,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加快,金融依赖性只会增强,危机的传染性也会加大;二是金融危机传染风险只能防范与化解,不可能完全杜绝,要通过各类措施尽力降低危机的传染概率和影响程度;三是运用现代技术是应对金融危机传染的有效手段,应对危机传染必须实行综合治理战略,形成体制与机制协同的管理模式。目前的理论研究重点仅放在宏观政策措施的设计防范上,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构建全面、系统的全球金融危机防范体系,通过微观经济主体质量的提升,增加市场预警、调控能力,构建应对危机传染机制,强化发展基础,增强自身实力,坚守小而优、小而精的市场定位,扩大系统性风控思维,主动作为,强化管理、不断培育微观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全社会的风险抵御能力和危机免疫力[11]24。
二、金融危机风险传染的特点与渠道
金融危机的特点决定金融危机传染的方式与通道,理清金融危机传染的渠道利于提升防范与化解金融危机传染路径的针对性,深刻认识金融危机传染的危害性则进一步表明加强微观主体防范金融危机传染的迫切性。
(一)当前金融危机的特点
当代经济金融和技术发展迅猛,而与之相伴而生的金融风险、危机也具有了时代的特征。了解与掌握金融危机特点,有利于总结出金融危机传染的一般规律性,便于危机传染的对象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应对措施,提升隔离与防范金融危机传染的效果。
1.频率高。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性的经济、金融危机发生频率很低,局部性金融危机也不多,随着世界经济不确性因素的增加,灰犀牛、黑天鹅事件时常发生,由此而引发的经济、金融危机概率也大幅度提升。特别是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削弱了经济稳定发展底盘,局部、区域性小的金融危机几乎天天发生,这就要求防范金融危机传染管理要常态化,时刻保持着高压态势。
2.速度快。互联网时代之前的信息传输渠道单一且慢,而今信息高速公路已经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虚拟空间,信息源与信息受众完全同步、重复、实时,这是因为信息技术的支撑使各种经济、金融危机的传染也是实时的,这种传染的速度可以用瞬间或实时性来表达。这就要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提升防范金融危机传染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水平。
3.传染性强。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越拉越长、越拉越紧,相互交叉、渗透。现代经济中,没有封闭的经济活动主体,都存在着某种联系,只不过是传染的顺序或影响效果不同而已,因而金融危机就具有十分强的传染性,这就要求防范金融危机传染管理必须加大力度、高度重视。
4.危害性大。金融危机发生一是涉及面广,危机发生处于一种发散型扩大,由危机点向各方面、各层次蔓延;二是影响程度深远,影响时间长;三是影响交叉性,链条终端的危害性不一定减弱,反而可能增强,甚至形成危机综合症及恶性循环;四是应对不足,等准备好应对危机传染的措施时可能已经形成了事实性的危害。这就要求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及早评估危机可能带来的损失与危害,实时采取对策和措施。
5.复杂性。虽然直接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具有偶然性,但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因此,金融危机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或金融现象,而是多种危机互相交织。从区域分布看,不同区域会因不同原因同时发生多种金融危机。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金融危机,要善于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6.强制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带有一种强大的扩散力、渗透力,金融危机一旦形成,将按照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在适当的场景下发挥作用,对于大多数地区或行业而言完全是一种被动的输入性金融危机。因此防范金融危机传染要积极主动,而不能存侥幸心理。
7.反复性。金融危机发生后,受害的区域、行业等并不能形成终身免疫能力,相反,在适当的时间、场景下同一种危机还会反复发生,另外,还会有不同类型、形式、种类的危机在同一主体身上发生。这种反复对微观主体的影响往往会逐渐加深,具有很大的负作用。这就要求对防范金融危机风险传染要进行常态化管理,列入企业经营管理战略规划当中。
(二)金融危机传染的主要渠道
金融危机的传染首先是一种接触性传染,只要是与危机源有关联的主体都属于可能被传染的对象。在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完全一体化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金融开放力度加大的背景下已经没有全封闭的清净之地,我国的金融体系完全暴露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因此,任何区域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全球都难以幸免。因此,金融危机的传染是全方位、全渠道的,其中主要渠道有:
1.经济产业链和供应链传输渠道。金融虽然是一个独立的行业,但却依附于实体经济,以支持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金融需求而生,因此产业链、供应链就成为金融危机传染的最直接通道。金融行业一旦出现危机,就可能影响链上企业的正常生产与经营,而断链的企业和实体往往会将其负面影响层层往下游传递、输送,最终造成金融危机顺着供应链和产业链在全球进行传播。
2.资本市场的传输渠道。资本市场是金融危机传染速度最快、反应最敏感、影响也最深重的领域,一国出现金融危机,首先反映在本国的资本市场上,而资本市场股票指数的涨跌会直接波及到其它资本市场,特别是经济体量较大的国家,更是会给世界其它国家的资本市场带来灾难。如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其资本市场发生暴跌,引发全球的资本市场一起暴跌,直接给经济稳定发展带来致命性打击。
3.金融同业业务传输渠道。金融一体化的结果是世界金融机构联系越来越密切、关联度越来越高,其发展由传统的对抗性竞争走向合作共赢。金融机构间除了传统的结算业务天然地联结在一起外,同业业务也成为发展的新亮点和驱动力,产品、资金、技术等都成为合作的对象。但在合作的同时,实质上也存在危机输入,合作渠道越多,输入危机风险的通道也就越多。
4.国际金融直接的合作项目渠道。当前,国际性、区域性金融组织越来越多,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跨区域的投资项目也在逐年增加,支持金融机构跨国别的也不在少数,区域间经济交往日益增多。这种背景下,金融危机往往会通过金融机构的项目或通道直接给输入国或地区的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加剧区域或国家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5.信息传输渠道。国际金融危机从发生到传染很多是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引发异地危机,对于有相同场景的主体,一旦有类似危机的事件和信息后,人们往往会从众、联想,甚至认为自己已经深陷危机当中,于是挤兑银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造成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在信息传输渠道多元化背景下,由信息传输引发的危机不在少数。
(三)金融风险危机传染对金融的深度影响
由于金融的渗透力及杠杆性,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且有叠加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剧经济下滑。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全面、整体、多维度的,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辐射区域内的经济主体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整体经济出现滞胀、停摆的情况下,所有个体(或部分)都难以保全,最终经济整体的下滑又会带来就业等多种社会问题的发生。
2.扩大经济结构恶化。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相一致才会促成协同发展,金融对经济的反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样,往往是由于结构性问题的爆发才会引发金融危机,因此,金融危机往往会加剧已经失调的经济结构,加大经济复苏难度。
3.诱发经济潜在风险。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各类潜在风险,在正常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发展,有些风险会自我缓和,甚至自我消化掉。但是,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往往会诱发各类潜在风险,也可能成为压倒经济或企业主体的最后一根稻草,加速问题的暴露或恶化。
4.放大已经发生的风险。基于世界经济金融的高关联度,金融危机发生后,不仅会有多米诺效应,而且还有放大、倍加功能,将各种风险累加,甚至其危机性质还会发生变化,其后果往往会超过预期。
5.打击发展信心。金融是信用机构,金融安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底线,金融危机将造成严重的心理冲击,特殊时期内,人们对各种信息“风声鹤唳”,对发展失去信心,对决策捉拿不定,影响正常的经济活动。
6.金融业受到重创。金融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如挤兑、大量不良资产等,有些规模较小、基础较弱、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成为退出市场和被兼并重组的对象,历次金融危机中,受伤最重的是中小金融机构,有些大而不强的金融机构也未能幸免。而金融业受创后会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及金融服务对象的正常经营。
三、防范与化解国际金融风险传染的路径研究
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传染,首先必须从国家层面实施适度的货币政策,积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平衡好国家资产负债表,不断提升国家信用评级。在此前提下,要积极通过提升市场微观主体抗危机传染的管理能力,构建国家系统的金融危机防范机制,提升国家金融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从现有的微观经济主体应对危机传染的策略中,可归纳为四大类型。一是直接封堵的措施,即直接切断区域或行业与外界的所有联系,这种措施可能暂时会有效果,但这种自闭式的措施可行性低,是一种下下策;二是过滤措施,可以选择性采用,但技术上难度较大;三是延缓性措施,虽然是可以暂时解决危机的冲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消除;四是对冲性措施,这是当前应对金融危机传染最主要的也是最积极有效的措施。通常情况下,过滤、延缓和对冲性措施统称为微观主体隔离金融危机传染的主要手段,而且大多会综合使用这些措施。因此,隔离金融危机,减少其对本国、区域、行业的影响,往往依靠这三方面措施的运用,重点体现在风险识别、基础防御、预期管理、应急管理四个能力的提升及践行措施上。
(一)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持续提升危机风险传染识别能力
对金融危机风险的管理要积极、主动,而不是等危机传染、入侵了才开始进行防范与化解,最重要的是识别金融风险,提升政策与措施的针对性。
1.研发硬核新科技,精准识别危机风险。金融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可以将大量的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在虚拟空间进行实时互换,对于世界各地经济危机的潜在风险、苗头,都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标准画像。因此,作为微观主体要不断提升数字化程度,积极应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提高金融危机风险的识别率、精准度,从而对金融危机可以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有效选择应对措施。
2.安装报警器,有效预警金融风险。依托现代技术,构建灵敏、系统、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设置重点敏感指标,当接近或达到预警临界点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从而便于管理者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二)“强身健体”抓好发展,不断提高金融危机传染基础防御能力
既然金融危机必定会发生传染,人为地简单封闭自己不是主动作为,积极的危机传染管理应当是不断提升微观主体的免疫能力,有效地抵制与应对各类危机。
1.构建防火墙,有效隔离金融风险。应对输入型金融危机风险,港湾与避风塘可以有效地缓释风险,但金融意义上的避风塘不可能天然形成,而是凭借管理者的智慧来实现主动应对危机传染。要认真研究金融支持的产业链、供应链的特点,对于可替代性强的可给予更多支持;要回避高依赖度、高风险、单一的链,尽可能服务质量高的对象,一旦发生危机,能巧妙地独善其身、全身而退。
2.提高免疫力,有效拒绝金融风险。传染性质的金融危机属于微观主体可能发生危机的外因,而仅仅有外因很难就一定会使企业出现重大危机,或即使有些影响也不至于形成致命性的打击。阻止这种外因的转化,最主要的还是提高微观主体对金融危机传染的抵抗力、发展韧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业绩观、政绩观、利益观,防止片面追求规模而不协调发展,要将好银行、强银行作为发展目标;其次要坚持正确的市场定位,实行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经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第三选择优质的服务对象是防止金融危机传染的基础与关键;第四要构建严谨、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在众多风险事项面前,坚定稳步发展;第五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不断加快转型升级,保持资产的流动性,要有足够的变现能力。
3.提高信息透明度,打牢抗击危机风险的信任基础。作为优质的市场主体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将公司的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发展创新能力、产品质量体系、组织管理体制、企业文化理念等投资人关注的信息予以公开,夯实社会的信任基础,对于突发、重点、关联的信息要实时重点发布,切实关注舆情中的负面信息,及时进行回复和处理,保持渠道畅通,增强市场信心。
(三)探寻危机运行规律,强化金融危机传染预期管理能力
金融危机从萌芽、发展、爆发直至扩散的过程中往往受到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实际案例中,不少危机事项完全是一种“羊群效应”等心理预期发力共振的结果,是一些信息不对称的群体或从众心理作怪,造成经济金融活动中的踩踏事件。因此,各微观经济主体要积极探寻危机运行规律,强化预期管理能力。
1.了解危机,明确危机管理权限与责任。危机传染预期管理一般是将已经或有较大的概率发生危机的事件事先告知本单位及服务客户的一种预防性管理措施。因此,了解各种危机是前提,同时要明确本单位、单位各级责任人对危机的管理权限与责任,明确管理主体。
2.结合本单位情况制定预案。金融危机传染预期管理带有很强的综合性、专业性,预案的科学性决定预期管理的效果,因此,一个好的预期管理预案是实现危机传染预期管理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一是要进行大量、充分的市场调研,掌握第一手基础资料;其次要积极吸收成功的预期管理案例与经验;三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选择和制定科学的心理引导方案与措施。
3.组织实施,配置资源,重点抓舆情。制定预案后要反复进行论证、模拟,特别是实施机构要明确自己在预期管理中的目标与任务,按照分工各司其职,保证各项措施到位。特别是舆情管理方面,要统一对外宣传部门,统一答复口径,保证内容的一致性,将危机控制在萌芽状态。
4.评估结果形成总结。危机传染预期管理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但每次管理都会面临新的情况与问题,因此,一个管理周期结束后,要对管理的流程进行评估与总结,对存在的不足要及时修正,梳理好具体的细节,力求在预案中不出现低级错误。
(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金融危机传染应急管理能力
金融危机的强制性、渗透性等特征决定了微观主体要完全回避金融危机传染是不现实的,因此,除了积极主动防范外,对已经发生的金融危机也要有相应的弥补措施。
1.用好急救包,大力转移风险。要进行反复的压力测算,即反复进行防范金融危机传染的预演,通过分析极端情况下金融危机风险传染带来的危害性,制定更加充分的应急预案。一般情况下准备足额的备付金、保持流动性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在最恶劣情形下能做到“家中有米心不慌”。
2.坚持监管要求,紧绷防范金融危机传染这根弦。当前好不代表未来好,自己没有风险不代表就没有外来风险的包围与席卷。因此,要不断增加风险危机传染防范意识,做到有病吃药,无病强身,这样才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3.有效化解风险。对于金融危机传染造成的损失,要及时运用企业的积累对损失部分进行弥补或对冲,防范危机形成恶性循环。
四、结语
积极加强金融危机传染管理是人类应对危机灾难进行的一项主动行为,要维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最根本性的措施还是世界经济、金融的有序增长,保持结构协调,尽可能避免金融危机的产生与爆发。金融危机如同新冠病毒一样,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因此,必须集全世界人民的力量与智慧来共同应对各种金融危机及其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