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探究
2021-12-06陈娴
陈 娴
(福建商学院 海外教育学院, 福建 福州,350012)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世情、国情和党情不断变化,客观现实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国家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战略任务的提出,包括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内的各级党组织着手以创新理念推动党建工作。作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概念,品牌化是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水平的有效方法。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对于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库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等内容进行检索,发现相关论文成果不多,仅十余篇。研究成果集中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研究的重要性、存在问题、实践路径等。武路广[1]认为传统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存在思想僵化、工作模式单一等问题,应在“互联网+”背景下不断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取得实效;陈翩[2]认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存在党建专业人员缺乏、基层党建缺少特色品牌建设等现实问题;赵敬东、许金柜[3]认为要顺应时代潮流,认识到党建品牌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互联网媒介做好宣传工作,以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为目标,强化党建工作品牌化机制建设。学者们对如何将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和互联网进行融合这个问题研究不够全面,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从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品牌传播、加快队伍建设和网络建设等方式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
二、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是在高校基层党建中引入信息技术和品牌管理理念,从而促进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发展,是高校在基层党建工作中通过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模式以及尊重优秀党建工作传统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凝聚力和较大导向作用、较高党员群众认可度的党建工作方法,综合反映出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在质量和外在特征[4]。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品牌可按照以下四类标准划分:一是根据党建工作内容划分,比如思想建设理论武装工作品牌;二是根据党建工作重心划分,比如创先争优品牌;三是根据地方与高校党建的关系划分,较有代表性的是处于革命老区的高校创建的红色党建品牌;四是根据党建工作的组织方式划分,常见的有党组织品牌、党员个人品牌[5]。
在高校基层党建中引入品牌建设概念和互联网思维,要发挥品牌意识,以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突出品牌对党建的品质要求,注重提升基层党建的效率和美誉度,扩大高校基层党建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将网络信息技术和品牌理念植入党建工作,将二者作为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对促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有利于提升高校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互联网+”背景下社会舆情愈发复杂,各类信息在高校传播的途径更为多样,信息传播速度也大为提升。要提升高校基层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必须用科学的理论、制度和方法来指导、保障和推进工作,既要继承传统党建工作实践中积累的有效方法,又要积极探索全新的现代科学方法,这其中就包括使用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管理学方法。品牌建设作为现代管理学中的一项重要概念,对于高校基层党建的价值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论技术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革,高校党建工作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这一本质性问题。这就决定了高校基层党建和高等教育育人之间的必然联系。高等教育不但要思考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和特色,也要兼顾公众评价,高校育人水平主要体现在工作方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质量是品牌的生命,也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必然会对高校的管理、服务和人才培养方式提出更高要求[6];第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品牌化建设有利于改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形象。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目的是建设深受群众认可和社会赞誉的党建亮点工程,这些亮点工程不仅能够树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社会形象,还能强化基层党建的公众凝聚力。
(二)有利于强化高校党建的内在活力
创新是活力的源泉,也是保证高校基层党建时代感的动力来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是指导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风向标,它能给予党建工作全新的活力[7]。首先,品牌化建设有利于整合“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资源。高校基层党建涉及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众多环节,随着社会对高校服务要求的提升,高校需要进一步强化与社会的互动,尤其是要争取更多的社会参与。党建品牌化建设能够使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更为明晰,从而盘活各类社会资源,促进党建工作品牌效应的形成与扩大。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具备强大的资源聚集能力;其次,品牌化建设有利于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高校党建品牌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也是促进党建工作不断创新的过程。品牌化建设过程需要高校不断解放思想,投入更多精力去解决制约党建发展的矛盾问题,从创新中生出更多有益做法,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层党建一直是高校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也维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当前受包括新媒体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主体对象,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有了新特点,这也向高校基层党建的品牌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品牌建设意识欠缺
首先,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起互联网思维,缺乏互联网与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相融合的基本意识,基层党建还停留在常规工作上。从事基层党建工作的人员认为基础工作比党建创新更重要,没有将党建品牌化建设放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从现状来看,高校基层党建的特色化、系列化问题亟待解决;其次,不少高校虽然有将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的初步设想,但缺乏合理定位和顶层设计,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盲目跟风和不重实质重噱头的问题,导致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难以长期有效进行。
(二)品牌推广度不高
从品牌传播的角度来看,“互联网+”为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了更多挑战。很多从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依然依赖内部交流、学术论文、学术会议的形成来宣传推广基层党建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优秀做法,传播推广方式的局限大大降低了品牌效用。高校基层党建品牌的传播多见于校内的海报、广播、网站等,新媒体的运用严重不足。此外,高校对于受众的品牌推广作用也不够重视。基层党建的受众对象多样,包括教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各类不同人群,在品牌项目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继而展开有针对性的分类推广。
(三)品牌创新有待提升
“品牌就是特色,品牌就是创新”[8]。对于高校而言,特色就是高校党建工作品牌的具体呈现方式,因而党建工作品牌应结合学校党建工作特色来开展[9]。从现实情况来看,不少高校的基层党建品牌存在操作上的瑕疵,少数品牌项目在设计之初不够贴近“主航道”,品牌建设效果可想而知。有的高校基层党建一味模仿,没有特色和创新,有的高校对党建品牌建设不重视,没有深入开展和有效贯彻落实。
五、“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策略
(一)提高党建品牌建设意识,以品牌理念助推党建发展
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建设意识欠缺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转变思想,没有及时更新品牌建设理念。高校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党建品牌的建设与培育。尤其是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认清在“互联网+”背景下强化网络建设对党建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环境虽然具有虚拟的特点,但它对真实世界的冲击、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少年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基层党组织应奋斗在党建品牌建设的第一线,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做好常规党建工作的同时积极探寻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理论指导是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形成和发展的根基,只有建立在先进、科学的理论上,才能保证高校基层党建实践工作的正常开展。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越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理论建设对党建品牌的形成越是重要。高校应有意识地展开理论创新,在维持理论先进性的同时保证理论对互联网的适应性,为基层党建品牌的创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二)加强党建宣传和互联网融合,增强党建品牌的传播力量
基层党建品牌的建立离不开有效传播,是否得到有效的传播决定了品牌建立的成败,而品牌传播力的大小则直接影响到品牌效应[10]。传播力是党建品牌建设的宣传保障,高校应建立起品牌运营意识,借助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进一步挖掘基层党建品牌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首先,从设计理念的高度确立基层党建品牌的创新方向。党建品牌的创建应着眼基层党建工作的实际需求,以紧贴客观需求为前提,探索品牌创设的规律及适用方法。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基层党建不仅是这个信息化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深刻体现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时代感与现代性。对此,高校要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在基层党建中的关键作用,将互联网思维及相关技术有机融入到党建品牌的创设中,在积累建设经验的同时逐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基层党建品牌建设模式,力求将互联网发展成为高校党建品牌建设的利器;其次,依托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积极开展基层党建宣传活动。任何品牌的建设都离不开宣传推广,高校在建设基层党建品牌时应直面品牌的宣传推介问题,主动出击,打好总体战和组合拳。在细致总结基层党建工作特色和成功经验的同时,充分发挥各类网络传播媒介的宣传功能。在注重使用基层党建网站、微信平台等媒介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基层党建交流,并继续沿用优质的传统宣传方式,形成联动运转的党建品牌宣传系统,从根本上增强基层党建品牌的传播力。
(三)创新高校基层党务管理方式,提高基层党建品牌影响力
影响力是品牌的生命线,高校基层党建品牌的影响力反映的是其它高校及校内师生对品牌的认可程度。影响力突出的党建品牌,其理念和行为准则更能够被校内外党员群众所接受。高校可借助互联网思维及相关技术推动党务管理创新,从而达到提升基层党建品牌影响力的目的。首先,要积极开发网络党务管理系统。党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越高,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就越深入,借助互联网实现品牌影响力扩张的可能性就越大。高校可设立党务网络管理专栏,在党费管理、考核评价、组织生活等多个方面对基层党务进行信息化管理,并在这一过程中围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品牌建设的数据库,在促进品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其次,要创新网络监督管理方式,制定符合高校实际的“互联网+”党建监督管理模式。加强党建网络信息员培训,规范处理师生意见建议,建立起明晰的信息管理流程,保证高校基层党建品牌的建设过程高效、透明。
(四)创设良好的党建品牌化环境,进一步完善阵地建设工作
首先,依托高校天然环境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对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是高校将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与基层建党品牌化建设有机结合的前提。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结合自身实际,在强化网络安全意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践能力。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有意识将相关技术投入到基层党建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从党建工作的实际内容出发,不断完善校园网络系统和相关软件,建设校园网络党建专区,强化对网络专区的监督管理力度,保证党建品牌的创建能够与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合,达到营造良好高校党建工作环境的目的;其次,注重高校校园舆情梳理引导,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大学生群体涉世未深,缺乏对人生和世界的全面认识,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基层党组织要从大学生的群体特质出发,将发达的信息技术和优秀的传统党建经验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对大学生的舆情引导。借助互联网信息传播迅速、沟通效率突出的特点,将有利于学生正能量培育和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信息传播到校园网,在高校内部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再次,强化学生的网络行为管理,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网络世界不同于现实,网络消极言论容易造成大范围的负面影响。传统速度快、管理难度高是不良网络言论的突出特点。对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积极发挥网络监测技术,主动出击清除校园网中的不良言论和虚假信息,为学生群体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同时充分发挥法律、制度的约束作用,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和法律知识宣传,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的目的;最后,加大校园网络建设力度,完善基层党建的组织体系。在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之前,应当先完善党基层组织体系。基层党组织是党建品牌建设的中坚力量,完善党组织体系有利于党建工作的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要明确自身责任,积极制定党建工作统筹计划,有意识地提升组织成员的能力,引导党员坚守岗位责任,以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实力的方式保证党建品牌的成功创建和健康发展。
六、结语
在互联网思维广泛运用的今天,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意义非凡。党建品牌建设不仅能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影响力,更能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帮助党组织抢占话语权,这对于高校和广大学生来说都是极为有益的。虽然在品牌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基层党组织难免会遭遇各类现实问题,但只要坚定品牌创建的信心,积极行动,就能通过优化品牌化环境、转变建设思想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拓展品牌化建设的发展之路、增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