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省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12-06倪斌万德慧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

倪斌 万德慧

(1海南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海南海口 571100;2海南省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中心 海南海口 571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指出,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热带地区气候优势,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中央12号文件对海南提出的“三区一中心”四大战略定位中,要求海南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支持海南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加快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1]。

为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海南省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2017年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海南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建设合作备忘录》,明确了在“十三五”期间,海南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抓手,加大力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包括做大做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建立海南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工程,构建生态循环模式,高水平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近年来,政府部门相继出台《海南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海南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发展规划(2019—2025年)》,省财政投入近3亿元项目资金,支持各县创新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与机制,成效显著,为海南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探讨海南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循环农业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1 海南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1.1 无疫区建设管理情况

为强化无疫区动物防疫屏障体系、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和突发疫情应急体系建设,按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的要求,初步建立兽医管理、动物防疫技术支撑、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情监测、动物防疫屏障、无疫区法规六大体系。在全面提高健康养殖水平,强化种畜禽场和畜禽养殖场疫病净化,加强健康养殖综合管理的同时,以“及时处理、清洁环保、合理利用”为目标,构建运转高效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推广高温化制、生物发酵等先进处理模式和技术,建立“政府监管、企业运作、财政补贴、保险联动的运行”模式,逐步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2]。目前全省规模化养殖和屠宰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高达100%。

1.2 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

通过加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基本在全省范围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升级改造畜禽规模养殖场环保设施。截至2018年底,共完成926家规模养殖场环保设施改造,建成43家有机肥加工厂,年处理养殖废弃物达200万t。同时,以沼气工程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目前,全省累计建成沼气工程2 052处,年处理养殖废水568万m3,以沼气工程为纽带推广“猪-沼-果”“猪-沼-热作”“猪-沼-菜”等生态循环模式,发展立体种养业,提高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3]。

1.3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情况

一方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技术,推动新型肥料、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开展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推广替代化学农药的高效低毒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模式[4]。据统计,2019年,全省化肥施用量120.55万t,比2018年减少6.45万t,减少5.08%;化学农药使用量1.144 9万t,比2018年减少0.005 1万t,减少0.46%。全省已建立化肥减量增效核心示范区53 hm2,示范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面积2 700 hm2,化肥减量增效和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试验示范点29个,示范面积82 hm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6%,辐射荔枝、菠萝、芒果、火龙果、哈密瓜、莲雾、百香果、槟榔、地瓜等各种热带水果、作物。

1.4 田间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情况

按照“控制增量、消化存量”的要求,全面落实省“水十条”“土十条”和大气污染防治等行动方案,同时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构建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入,以“以旧换新”“以奖代补”的回收利用机制,形成基本覆盖全省的“农户零散收集、乡镇集中储运、企业回收处置、市县统一监管”运作模式[5]。海南省第二次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地膜年使用总量0.74万t,覆盖总面积5.2万hm2,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回收废旧农膜0.74万t。

1.5 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在提升青贮饲料产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控制秸秆焚烧,大力推进秸秆五料化利用以及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全省基本实现秸秆全面禁烧,秸秆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2019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综合利用量147万t,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4.2%,比2018年提高5%。

1.6 重大植物疫情监测防控情况

海南在重大植物疫情监测防控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开展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指导服务,整合科研院所组建技术攻关团队,创建防控试点,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开发和研究,建设健康种苗繁育和检测体系等,有效遏制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确保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槟榔黄化病、香蕉枯萎病、柑橘黄龙病和豇豆蓟马等“三病一虫”已实施全面监测。

1.7 水产健康养殖情况

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和空间规划体系,明确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及管理政策,保障了产业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按照农业农村部及省政府工作部署要求,建立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园区,开展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与此同时,加大水产养殖项目的环境管理和监管力度,组织市县开展水产养殖场排查整治等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退出养殖池塘面积约800 hm2。

1.8 农业科技应用型人才培育情况

一是广泛吸纳省内外生态循环农业人才,开展生态循环科研协同创新、示范和资源共享利用。由政府牵头联合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和技术人才组建“海南省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联盟”,以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相关理论研究与科技推广应用、推动多领域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政策咨询与决策论证、打造政策宣传和行业信息交流平台、构建全省生态循环投融资平台”等工作为重点,着力解决本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生产建设过程中的科技发展重大战略、关键技术与人才问题。二是以自由贸易港建设为契机,落实《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队,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同时,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得到新的全面提升。

2 海南省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耕地和水资源仍是主要制约因素

海南土地资源数量有限,耕地分布不均,复种指数偏高,加上当地农业生产者耕地保护意识匮乏,肥料施用不当,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由于受气候、水利等因素的影响,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配套水资源调蓄设施及条件不足,全省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7.3亿m3,人均占有量约3 900 m3,是全国平均值的1.75倍,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3.6%,比全国平均利用水平低7%;同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东与东南多,西与西北少,由中部山区向四周沿海递减,汛期5—10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4%。

2.2 农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

当前,全省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较薄弱。一是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不足,现存的田间水网缺乏养护,部分已严重老化,严重影响农田灌排问题。二是配肥站不足,智能化的配肥供肥服务不到位,科学的施肥方法未能全面推广,致使测土配方施肥长效机制难以建立。三是农机装备不足,药械、秸秆综合利用以及防灾减灾设备缺乏。四是生态系统修复设施不足,生物缓冲带、防护林网等农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6]。

2.3 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一是人才引进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缺乏高层次农业科技人员;基层技术服务编制缺乏,人员流动性大,服务技术不高;二是奖惩机制亟需完善,以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作为主要指标的负面清单尚未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三是现有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过低,由于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制约,虽然财政资金已经拨付地方业务部门,但由于资金使用的层层审批与审计,使得地方部门与企业均怕承担风险,导致大量财政资金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财政支持项目方式不适合当前发展[7]。目前现有的财政支持项目方式,基本为财政30%、企业自筹70%,而且除去企业支付工程项目前期咨询费用约17%,企业可获得的财政资金约13%,并且需要经过层层的审批与审计,这种形式已经难以撬动地方业务部门与企业的持续投入。

3 海南省生态农业建设对策建议

3.1 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长远规划

一是建立市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按市县分年度进行建设目标分解,并列入省政府考核市县目标体系;二是省直有关部门根据责任分工及时制定扶持政策、公布相关建设标准等,并抓好落实;三是完善上下联动的协调机制,政府背书,做好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增强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主体的互动,形成合力。

3.2 整合涉农资金,建立投入长效机制

资金保障是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关键。应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把财力用在“刀刃”上,按照“扩大总量、整合资金、盘活存量”的思路,建立省本级“只增不减”的稳定投入机制,探索从省级层面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投入创建工作的途径和办法。市县将历年来存量资金主要调整到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中来,聚合各方资金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同时,不断吸引撬动社会资金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构建“政府扶为指引、企业投资为核心、省内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8]。

3.3 充分利用联盟咨询,完善督导机制

建议建立省级层面联席会议制度,并在厅级专门设立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工作推进办公室,市县建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厅级部门备案。逐步完善督导机制,政府部门成立并派出工作指导与督导小组,帮助各市县完成规划设计,并督导实施。充分发挥海南省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联盟作用,对各市县在建设和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咨询和服务。

3.4 策划重点任务,实施重点工程

一是加大农膜的回收利用。一方面,继续扶持农膜收购商,加大对地膜的收购补贴力度;另一方面,合理布置农膜收购点,尤其在建设用地上予以一定的倾斜支持,保证农膜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此外,探索推广可降解地膜的使用。二是创新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机制。按照“控制增量、消化存量”的要求,推广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三是继续加强养殖污染的整治力度。按照“废弃物+清洁能源+有机肥”三位一体的技术路线,全面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四是推行绿色防控,控制化肥及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力度,对销售、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的行为零容忍。着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商品有机肥等节肥新技术,建设一批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果菜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确保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化肥施用量增幅下降。

3.5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关键技术研发

一是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推广秸秆资源收储运体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村沼气综合利用等模式;完善区域内粪污回收制沼再利用体系,建立“化肥农药两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领域,重点开展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等大宗特色农产品生产的社会化托管服务试点,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市场。二是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提升生态循环农业整体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科技水平,为生态循环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多样化、便捷的适用技术;开展集成示范,建立相对完善的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推广体系,鼓励技术人员、农户、企业经营者采用循环农业技术。三是建立化肥农药施用方案和定额标准。开展实名制购买农药、定额制使用化肥试点并逐步推广,形成“购买—使用—回收—补助”的挂钩和闭环管理,构建相应的追溯系统。

3.6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培训力度

加强宣传教育,争取广大群众理解与支持,切实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重点抓好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专题培训、沼气安全管理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等,围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策划“农民夜校”栏目。同时,在海南日报、南海网、绿色农业进行时等知名媒体进行专题宣传,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建设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