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耐)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9号在香蕉连作地的试种表现
2021-11-29沈平陈家慧吴启军黄金勇黄英兰韦绍龙黄素梅
沈平 陈家慧 吴启军 黄金勇 黄英兰 韦绍龙 黄素梅
(1广西农业科学院玉林分院/玉林市农业科学院 广西玉林 537000;2广西丰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广西玉林 537000;3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广西南宁 530007)
香蕉枯萎病,又称巴拿马病、黄叶病,是由古巴专化型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简称FOC)侵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香蕉病害,其危害极其严重。19世纪70年代最先在澳大利亚发现,随后在南美也有发现[1],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台湾发现首例[2-3],90年代中国内地广东省首次发现[4-5]。根据周州[6]报道,2019年在拉丁美洲等地也首次检测到香蕉枯萎病菌热带4号小种。香蕉枯萎病已在全球不断蔓延,严重威胁着香蕉产业。为开展香蕉枯萎病的防治,世界各地包括中国投入了大量的财、物、人,但直至现在仍尚未研究出有效、彻底的防治方法,只得知种植抗(耐)病品种是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有效办法之一[7-11]。
桂蕉9号是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单位选育的抗(耐)枯萎病香蕉品种,2015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桂审果2015008号),是广西首个自主选育的抗病品种[12]。在广西南宁等新地种植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但在香蕉旧地种植的结果未见有报道。因此,自2019年起玉林农业科学院香蕉试验站引进桂蕉9号在香蕉旧地种植,观察其抗耐病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材
2019年本试验站从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引进桂蕉9号进行种植,对照品种桂蕉1号由广西丰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1.2 试验地概况
种植试验在玉林市福绵区成均镇进行,北纬22°34′24″东经109°58′37″。试验地已连续种植香蕉3年(2012—2014年,4号小种枯萎病发病率达10%以上)、果蔗2年(2015—2016年)、粉蕉2.5年(2017—2019年,6、1号小种枯萎病发病率达50%以上)。2019年8月27日定植桂蕉1号和桂蕉9号。土壤为水稻土,地下水灌溉。土壤有机质含量6.79g/kg,碱解氮含量73.69mg/kg,有效磷含量61.46 mg/kg,速效钾含量64.88 mg/kg,交换性钙528.0 mg/kg,交换性镁146.4 mg/kg,pH 5.14。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每个品种为一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50亩(1亩=667 m2),株、行距2.3 m×1.75 m,种植密度1 800株/hm2,种植苗龄7~8片叶。共种植有887株桂蕉9号和5 020株桂蕉1号。种植前按常规种蕉方法深翻起畦开沟,单畦双行种植,普通有机肥0.5 t/亩,生石灰75 kg/亩,定植前每株施放1 kg生物有机肥、0.1 kg复合肥(15-15-15)作基肥,配合施入复方纱线5 g/株。追肥:每株施放复合肥1 kg、钾肥1 kg,化肥分3次埋施完。于2019年8月27日种植,移栽后进入香蕉正常管理。生产中不使用任何生长调节剂。
1.2.2 调查及项目测定
1.2.2.1 生物学特性调查
抽蕾期定为该品种有50%以上植株现蕾时;收获期定为该品种有50%以上果实达到8成熟时期[13]。
1.2.2.2 农艺性状调查
香蕉进入采收期时,采用五点取样法,即在每个小区内按对角线方法选取有代表性15株香蕉进行标记挂牌,避开地头、边行、缺苗、断空的地方,及生长特殊,不能代表全田的真实情况的植株。调查2个品种的挂牌香蕉植株的农艺性状。果实性状观测参照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香蕉:NY/T 1319-2007[13]的方法。假茎高度(cm):地面至果穗抽出与叶鞘交界处的距离为株高;假茎基围径(cm):茎秆离地面30 cm处茎围为基围度;假茎中围径(cm):茎杆中间位置茎围为中围度;叶柄长度(cm):从上往下数起的第3片叶叶柄与假茎交界中央至叶片基部的长度;叶片长度(cm):从上往下数起的第3片叶叶片基部至顶端长度;叶片宽度(cm):从上往下数起的第3片叶叶片最宽处的宽度;穗柄长度(cm):从假茎抽出处至第一梳果着生的穗柄外弯的长度;穗柄粗度(cm):穗柄长度1/2处的周长;果穗长度(cm):从第一梳蕉果实顶端到发育良好的末梳蕉末端的距离。
1.2.2.3 产量测定
果穗重,为3个小区45株挂牌香蕉单穗重取平均值。
1.2.2.4 发病率调查
香蕉果实采收后进行香蕉枯萎病发病率调查。香蕉枯萎病发生的判断标准为植株下部叶片黄化4片以上或假茎基部有2块以上叶鞘开裂,裂缝大于10 cm,判断为发病。叶片由下部向上部逐渐变黄、萎蔫、叶鞘向外折曲,叶片下垂、新叶抽出迟缓或不能抽出、畸形;严重者,整株枯死,叶片枯死倒挂。假茎近地面处出现纵裂。内部症状主要表现为:横切或纵切球茎可见内部变褐色、深褐色、棕红色、深红色、黑棕色等,病害严重的植株,整个球茎内部明显地变为深红色及黑褐色,中柱和内层的叶鞘变褐色[14]。清点植株发病数及种植数量的比对,发病率=发病株数/种植株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桂蕉9号与桂蕉1号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在种植时间及管理水平一致的情况下,桂蕉9号比桂蕉1号迟一个月抽蕾,生育期(483 d)比桂蕉1号(441 d)的长42 d。
表1 桂蕉9号与桂蕉1号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2.2 桂蕉9号与桂蕉1号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桂蕉9号(图1)假茎有褐色斑块,而桂蕉1号(图2)斑块颜色较浅。抽蕾时,桂蕉9号假茎高度、基围径、中围径均高于桂蕉1号;最后几张叶片呈扫把状,较紧凑,叶柄长,叶片宽度、叶长均小于桂蕉1号(表2)。桂蕉9号穗柄长度比桂蕉1号长,穗柄粗度无明显差别,在同样梳数下果穗长度也小于桂蕉1号的。且在同等施肥情况下,桂蕉9号产量要比桂蕉1号低8.46%。
表2 桂蕉9号与桂蕉1号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图1 桂蕉9号
图2 桂蕉1号
2.3 枯萎病抗病性调查
对试验地种植的887株桂蕉9号和5 020株桂蕉1号的枯萎病发病率调查发现,在枯萎病发病率在10%以上的香蕉旧地,经5年轮作过果蔗、粉蕉后种植桂蕉9号,只有9株发病,其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为1.01%,明显低于对照,桂蕉1号发病率为35.5%(1 782株发病),发病植株维管束横切面和竖切面见图3,可看到红色病变的维管束,近茎基部病变颜色越深,而越向上病变颜色越淡。
图3 香蕉枯萎病发病植株维管束横切面(左)和维管束竖切面(右)
3 结论
本次引进香蕉抗(耐)枯萎病品种桂蕉9号在香蕉连作地的试种,主要目的是通过试验观察桂蕉9号在水田种植的适应性及连作地抗病性表现。
种植对照品种桂蕉1号的地块发病早,发病程度严重,苗枯死率高。轮作过其他作物的香蕉旧地种植桂蕉9号表现较好,无任何明显不适应性存在,发病晚且轻,没有出现苗枯死情况。虽生育期和产量要比对照品种桂蕉1号长和低,但枯萎病抗(耐)病性明显比桂蕉1号好。所以桂蕉9号确实适宜在广西等亚热带香蕉主产区香蕉连作地种植。值得注意的是,桂蕉9号在水田上种植与常规非抗病品种相比,存在苗期根系活力较差,难发根,且根系少,长势稍弱的问题。因此在水田推广种植桂蕉9号时,可种植前每株施入5.0~7.0 kg有机肥或肥力相当的堆沤腐熟农家肥为基肥[15],在苗期淋施500~1 000倍腐殖酸和1 000~1 500倍磷酸二氢钾加强促根,且在施肥时每株要比常规施肥量增加30%以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