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2021-12-06李腊生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政治文明战略目标中国式

李腊生

(江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成为世界各国努力发展的共同方向,但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各国设计、追求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有所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追求的是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的探索,经历了从工业化到五个文明的不断深化和系统化的演进过程。探索过程中取得的理论成果,引领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回眸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的百年探索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重要启示。

一、从工业化到两个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的最初转换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石和核心,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化。毛泽东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经认识到,工业是“最有发展、最富于生命力、足以引起一切变化的力量”[2]146。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又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1081的奋斗目标。1953年,“国家工业化”写进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与三大改造紧密结合,称为“一体两翼”。于是,“工业化”成为当时非常流行的经济和政治口号。从理论上讲,国家的发展壮大仅有工业化是不够的。此后,中央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中央重要文件使用更多的概念是“现代化”。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3],没有再片面强调“工业化”。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最初提法,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不过,“四个现代化”内涵的罗列和排序后来有变化。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国人民提出的宏伟目标是“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4]。在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现代化被定格为这四个方面的“四个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应该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的现代化。毋庸讳言,“四个现代化”局限于现代化的物质层面。正因为如此,加上政治运动的强烈冲击和其他错综复杂的原因,“四个现代化”建设实践曲折而缓慢,未能在“本世纪末”如期实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日益重视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对中国现代化目标进行新的系统性、战略性思考。1979年3月21日,他在会见马尔科姆·麦克唐纳为团长的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明确地讲“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5]这次谈话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新概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早提法。同年10月,他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在这一观点的影响和指导下,1981年6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确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7]。非常明显,这时中共中央的现代化战略构想已将四个现代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了。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强调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这显然是通过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奋进的正确目标、方向和路径。相应的,党的十二大提岀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同时还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可以看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提出的奋斗目标,都在提“四个现代化”的同时,阐述、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显得更加重要而紧迫。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次年10月,党的十三大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终于用“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取代了“四个现代化”提法。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后,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新形势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和规划。1997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精神文明相对物质文明而言”,“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再次强调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标志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伴随新世纪的脚步,进入前所未有的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和更加自觉的发展阶段。至此,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实现了从工业化到两个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初转换。

二、从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认识的深化

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民主法治建设。新中国脱胎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肃清封建主义余毒是极为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相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言,政治文明建设容易产生分歧,掣肘因素较多,推进过程中会遇到更多障碍,经历更多曲折。应该说,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文明建设历来比较重视,但将其提升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高度则有一个较为漫长、艰难的过程。

由于主、客观方面诸多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七大和七届二中全会,对新中国未来的长远发展未作全面、具体的描绘,而是将直接目标总体确定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953年底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未提及民主政治建设,不能不说是个缺憾。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和1956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八大,都在聚焦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制,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10]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遗憾的是,此后20多年里,一些政治运动尤其是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致使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冲击,民主法治也横遭践踏。正因为如此,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建议》,其中第二部分“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总结了新中国建立32年来的“主要成就”,却未提及民主法治和政治文明建设。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通过总结惨痛的教训,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日益重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并将政治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1986年,他又多次在讲话中进一步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此为指导,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将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随后,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列为重要内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但是,政治体制毕竟只是政治文明的一部分,还需要以更广阔的视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化和法治化。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之前的30多年里,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和中央主要领导有关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讲话中,几乎都将“民主”与“富强”“文明”等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但还没有真正将政治文明纳入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总书记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座谈时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认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11]200。首次正式提出“政治文明”这一重要概念。在2002年“5.31”重要讲话中,他更明确地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12]同年7月16日,他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发表重要讲话,又进一步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11]490-491同年11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13]15。政治报告第五部分以较大篇幅,论述“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13]29显然,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紧密结合,一并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战略目标。这无疑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三、从三个文明到五个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的进一步系统化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现代化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特别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社会矛盾变得纷繁复杂,社会稳定问题凸显,严重干扰着现代化进程。在这一背景下,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首次将“和谐”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体系,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4]。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全国人民奋力拼搏,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越日本,首次跃居世界第二,各方面发展令世界瞩目。这些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凸显。纵观世界现代化历史,工业化与环境污染几乎是如影随形。是走“边污染边治理”的工业化老路,还是另辟蹊径,探索新的工业化模式?中国毅然选择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乃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化新道路。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报告深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大会报告以前所未有的语气和力度,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5]。“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对应的五个文明,构成了完整、系统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大会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以“五位一体”对应关键词的表达方式,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基本上是沿用了十六届六中全会的提法,还没有将“美丽”列入其中。

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致力于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2014年4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此为依据和契机,各级党委和政府推进省级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建立全国统一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全面推行河长制,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201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与此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强化公民环境保护意识。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确定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6]。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会政治报告将“美丽”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战略任务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价值追求高度统一起来,使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臻于完善,从而极大地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四、重要启示

现代化是一个朝向特定战略目标、持续不断的有序发展过程。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是现代化战略目标,设计好相应的目标体系。一个宏伟而又合乎本国国情的战略目标体系,不仅使现代化建设保持稳定的方向,避免盲目性,而且可以起到调动国民积极性、凝聚全社会力量的作用,因而是现代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重要主题。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的百年探索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首先,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有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这是由现代化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动态性决定的。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但具体的目标体系则需要审时度势,根据新的形势和发展需要,适当进行调整,不断加以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本质上就是将国家现代化作为总体奋斗目标。但具体的目标内涵和体系,则需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

如前所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一以贯之地持续探索,使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日臻完善。中国共产党最初在民主革命的硝烟中提出工业化目标时,中国积贫积弱,经济尤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中国留下的惨痛教训。新中国建立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是一个“烂摊子”。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恢复任务顺利完成,但中国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1954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7]329这是当时中国经济落后面貌的真实写照。因此,在新中国建立后的30年里,工业化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这3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克难奋进,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和技术基础。改革开放大幕开启后,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终于将其提高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随着改革开放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规律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探索和认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根据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我国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现代化研究热潮,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对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战略构想及其实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后将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提高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高度加以重视,形成了“五位一体”战略目标体系。

“五位一体”战略目标体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体。从本质上讲,人类文明无非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种类型,但具体的表现形态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诸多类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具体的、多样的、复杂的、动态的,文明的表现形式是本质性和多样性的高度统一。[18]“五位一体”战略目标体系将人类文明本质上的二元性与社会存在的多样性有机统一起来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具体、灵活的运用。

其次,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彰显鲜明的本国特色。现代化有其内在的基本规律,各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但又要从国情出发,走本国特色之路。众所周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起步时,非常缺乏经验,只得学习甚至照抄照搬苏联模式,没有自己的特色可言。历史已经证明,苏联模式并不适合其他所有国家。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头脑很清醒,决定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便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1956年4月,他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7]23不久,他在修改中共中央向党的八大提交的政治报告时明确指出:“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19]诚然,毛泽东一生从未使用过“中国特色”“中国式”这样的概念,但可以说,毛泽东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者。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到江泽民,从胡锦涛到习近平,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接力探索中谱写出各具新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五位一体”战略目标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重要秘诀。从理论上讲,“五位一体”战略目标体系是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为世界现代化理论做出的重大贡献。

再次,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蕴含着现代化主体的终极价值追求。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现代化主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制度、执政党的发展理念、政府的治理能力、国际环境等,都会对这一终极价值追求产生不同程度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位一体”战略目标体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浸润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泓泉,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文明的整体性、普惠性、系统性、持续性和包容性有机统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共同富裕作为理想追求。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20]今天的中国人民,已经过上了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好日子,正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中国共产党还坚定地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以博大胸怀、战略眼光和非凡气魄,提出、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和全人类赢得美好未来做出中国贡献。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后,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五位一体”战略目标体系引领下,到2035年,中国必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中国必将如期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猜你喜欢

政治文明战略目标中国式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煤炭洗选技术的发展
中国式民主
京东方大学堂:提升组织业绩 推动战略目标实现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中国式失败
“第一生产力”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内在动力
推行综合平衡记分卡的战略目标与实践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
也谈微博新闻传播与政治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