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探赜

2021-12-06王馨洁朱志明

关键词:红色基因政治

王馨洁,朱志明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习近平在2014年首次提出“红色基因”这一概念,并指出“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1]。2020年9月,在湖南调研的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传承和传播红色文化,充分焕发红色基因的时代光芒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红色基因孕育于烽火连天的革命斗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和崇高信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课堂以外的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载体上的具体应用”[3]。红色基因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与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高度契合的共通点,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正本清源、固根守魂的作用。

一、红色基因的构成要件

红色基因是革命先烈们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发展和凝练出来的,是被实践证明的集理想信念与红色文化为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行动指南,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宗旨、精神风貌、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的根本指向标。

其一,这主要体现为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三个方面。是红色基因的精神旗帜。邓小平曾如此概括中国共产党栉风沐雨的艰辛历程:正因为我们有理想、有信念,我们才能走出困境、战胜千难万险[4](P110)。红色基因诞生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凝练于改革开放的艰苦奋斗年代。红色基因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革命精神和服务品质,还是党员和领导干部成长的精神之钙,其中蕴含着千千万万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事业中英勇奋斗的崇高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在救国救民道路上所体现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追求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宗旨,也正是红色基因所包含的价值意蕴。正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有了勇往直前、不断探索的底气,带领中华儿女战胜重重困难险阻,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其二,红色文化是红色基因的符号标识。弗里德曼曾说:“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关键意义所在。”[5](P130)红色基因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文化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以及跟随时代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精神风貌。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艰辛的革命历程,作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形式鲜明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纽带,红色基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发展的动力源泉。红色文化是数以千计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为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历程的集中体现,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革命遗址、纪念馆、文物、文献档案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均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

其三,革命实践是红色基因的外在表现。在艰难持久的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他们的鲜血洒在红色大地上,带领着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的光明道路,书写了一个个传奇故事,铸就了一座座永不泯灭的精神丰碑。这段革命实践的历史不但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革命品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及其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总而言之,红色基因的内涵是在长期的革命奋斗和实践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蕴含了敢为人先的勇气、舍我其谁的胆气、永不言败的锐气,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政治信仰更加牢固的精神支撑。

二、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蕴

进入新时代,主动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成为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基石,不仅是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是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日常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外在要求。

(一)促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现实需要

红色基因在中国革命斗争时代大放异彩,但它不能只留存于历史典籍中,而应该深深嵌入每一位大学生的思想和灵魂。红色基因不是固步自封的,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等时代精神,都是紧跟时代潮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丰富和发展。高校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红色基因代际传承,可促进红色基因推陈出新。将红色基因浸润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才能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实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现实需要,使其日益展现出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

(二)厚植高校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前提

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文化传统的情怀,是能有效保持民族特色和民族自尊心的情感动力”[6]。在新时代,家国情怀表现为爱祖国、爱党、爱民,以及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期待和追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以及在各种反动社会思潮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导致个别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扭曲、民族认同感淡薄、政治意识薄弱等问题,不利于家国情怀的涵育。因此,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四个自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大学生树立远大抱负,自觉把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三)提升高校日常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力支撑

红色基因中包含的各种革命精神、革命历史故事及其中包含的革命烈士和时代先锋能够为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更多鲜活要素,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思想启迪。长期以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通常被看作是针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具体实践的“分散性”教育,与“集中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立甚至割裂开来,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红色基因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极大调动他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大学生在红色情景中体味革命精神、培养道德情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实现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的目标。显然,红色基因作为一种“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资源”[7](P16),是提升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红色基因的内涵与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通,紧密契合。高校要紧紧抓住时代发展潮流,有效地挖掘利用红色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党团建设、实践基地等路径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提升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针对性。

(一)营造红色文化环境,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8](P172)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校园文化氛围的耳熏目染,从而使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将红色基因中有利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提炼出来,与校园文化融合,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效果。一是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的物态环境加强红色基因的宣传教育。为了突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性”,在高校内建设蕴含有红色精神的物态环境应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此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利用高校的报纸、广播、电视、宣传栏、LED展示平台等物质载体对红色基因蕴藏的红色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普及宣传教育,注重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促使他们明德立志、成长成才。二是要紧扣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充分发挥利用红色基因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作用。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显得极为重要,通过举办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教育等红色主题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红色主题校园文化环境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更好发挥校园红色文化育人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二)依托红色网络平台,发挥网络育人作用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互联网宣传信息时效快、交互性强、影响力大,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手段。一方面,要建设红色基因网络宣传平台。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建立形式多样的网络平台栏目,例如,开发红色基因交流论坛网站,设置专业老师对大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搭建红色文化VR体验馆,利用互联网的高速特性与VR科技的沉浸感相融合,实现红色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再现,使大学生通过设身处地的感知进一步达到对红色文化的情感互通;组织专家、研究员进行红色微课、微故事录制,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媒体的作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移动互联媒体是新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平台,智能手机的普及、5G网络的不断推广运用,这对于红色基因传承是一种契机。因此,在新时代进行红色基因的传承,要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作用。如通过开发红色基因学习APP进行网络在线竞答、开通红色基因宣传微博账号并发表文字宣传或视频解说、建设红色基因微信公众号定期发表推文等为大众所熟知且接受的手段,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基因的熏陶和教育。

(三)紧抓高校党团建设,发挥组织育人作用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主体具有多元、分散的特点,构建一支以党团组织为核心、以高校政工干部为依托、以学生干部为基础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时代之需。大学生党团建设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环节,同时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大学生是新时代青年党团组织的中坚力量,广大学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示范者和先锋者,要使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学生党团建设,必须做以下三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第一,思想上同心。为了实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高校党团建设中应做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总体方向,结合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点,把红色基因表现出的党的革命精神与党团建设活动的工作精神有机统一,如通过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党日学习活动等形式发挥党团建设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龙头作用。

第二,目标上同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当代青年提出的目标。高校学生党团建设应围绕这一目标,深入挖掘红色基因的时代意蕴,一是配好配强以思想政治政工骨干为核心的总支班子成员,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学生起到带头影响作用。二是加强党团组织建设,每个班级设立以优秀团支书为带头作用的团支部,并通过定期评选星级团支部活动,配合辅导员落实好班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三,实践上同行。为了防止出现两张皮,或者搞形式主义的现象,一方面,要把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班会活动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党团建设在工作实践中要以党支部、班团组织为基本单位,以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为基本方式,形成高校学生党团建设工作常态化机制,达到实践上同行的良好效果。

(四)依靠红色实践基地,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列宁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9](P18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收获最大的价值。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红色基因的过程中,局限于枯燥单薄的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结合具体的社会实践才是可取之道。只有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扎根于日常生活实际,从现实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内在要求出发,依靠红色教学实践基地,才能发挥红色基因实践育人的作用。一方面,高校应合理有效地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如全国各地的革命遗址、博物馆及红色文化主题的纪念馆等,这些都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不可多得的物质载体。在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交流共享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重要节假日或寒暑假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到这些遗迹或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实地调研参观,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亲眼看、亲耳听、亲手摸,感受红色基因的历史意蕴,体会红色文化的巨大感召力,从而达到行之愈笃,知之益明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果。另一方面,为了使红色实践基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校必须加大对红色基因实践基地的专任教师、讲解员等人才队伍方面的的投入精力和资金,通过一系列筛选淘汰以及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实践教学能力,使其政治立场更坚定、人生信仰更崇高、教学实践能力更强,充分发挥出红色实践基地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红色基因政治
Frog whisperer
红色是什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红色在哪里?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追忆红色浪漫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