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叶斑病防治技术
2021-12-06赵英华
赵英华
(衡水市植物保护检疫站 河北 衡水 053000)
花生叶斑病是花生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包括黑斑病、褐斑病和网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一般多发生在花生生长的中后期,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及茎秆。花生叶斑病的发生可导致花生的质量和产量都有所下降,受害的花生一般亩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可达40%以上。
1 症状表现
1.1 黑斑病。发生较晚,在花生下针期发生,多发生在上部叶片上,叶片发病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病斑,颜色逐渐由浅褐色变成黑褐色,病斑背面有许多黑色小点排列形成同心轮纹状。茎秆与叶柄上的病斑呈椭圆形,黑褐色。潮湿情况下,病斑上产生灰褐色霉状物,发病严重的植株叶片大部分脱落,茎秆变黑枯死。
1.2 褐斑病。发生较早,适宜条件下,花生开花初期就会出现,多发生在花生下部叶片上,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颜色较浅,呈茶褐色或暗褐色,初期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潮湿时病斑上有时产生灰白色的霉状物,重病叶常干枯脱落。茎秆与叶柄上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褐色稍凹陷,一般在花生开花后发生。
1.3 网斑病。常在花期染病,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产生星芒状小黑点,病斑周围有褪绿晕圈,后形成边缘呈网纹状不规则的褐色斑。叶片一旦染病,极易脱落。
2 影响发病因素
花生叶斑病病菌主要在田间病残体植株上越冬,还有部分病菌以分生孢子形态在花生果壳和种子上越冬。在22 ℃~23 ℃的温度条件下,病菌潜育期一般为3 ~4 d,叶斑病发病7 d 后就会产生分生孢子再侵染。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侵染和繁殖扩散都需要在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完成。花生生长前期发病轻,后期发病重;幼嫩叶片发病轻,老叶发病重。
2.1 温湿度因素。花生叶斑病在高温、高湿情况下易发病,发病温度一般在10 ℃~37 ℃,适宜温度在25 ℃~28 ℃,当相对湿度大于80%时该病害易于发生和蔓延。7 月上旬~8 月中旬,如果遇连阴雨天气,降雨量较大,田间湿度大,花生叶斑病一般会严重发生,反之,如果降雨较少,天气晴朗,田间湿度小,则发生较轻。
2.2 田间栽培管理因素。多年连作的花生田因病菌多年的积累,发病一般比轮作田地重,连作年限越长的地块发病越重。氮肥和磷肥施用较多,导致花生旺长,植株整体抗病性降低,花生叶斑病易发生;土壤肥力差的地块花生生长不良,也会导致该病害易发生。
2.3 品种因素。不同花生品种抵抗花生叶斑病的能力不同。一般直立型花生品种比蔓生型、半蔓生型品种抗病强。叶形小、颜色深绿的品种比叶形大、颜色浅绿的品种抗病性较强;叶片厚比叶片薄抗病性强。
3 防治技术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农业措施
3.1.1 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或落叶,不要随意乱堆,要集中带离花生田并销毁;要及时对土壤进行深耕,破坏病菌越冬环境,减少田间病菌越冬数量。
3.1.2 合理轮作。花生叶斑病的寄主单一,只侵染花生,花生与甘薯、玉米等作物轮作2 ~3 年可明显减轻花生叶斑病危害。
3.1.3 加强田间管理。科学安排播种期,合理密植;要施足底肥,施肥要均衡,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料,并辅以硼、钼等微量元素,要多施有机肥和农家肥,促进花生健壮生长,增强花生的抗病能力;在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田间不要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3.1.4 科学选用品种。目前国内还没有抗病品种,要选用适宜本地区的不易感病品种合理种植,一是因地制宜地选择颗粒饱满、感病程度轻的花生品种;二是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拌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按种子量的0.3%~0.5%拌种。
3.2 化学药剂防治
3.2.1 花生叶斑病一般都是先从花生下部叶片发生,防治要根据历年发病的大体时间,在发病前喷施化学药剂进行有效预防,可喷施75%百菌清800 ~1 500 倍液、4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 ~1 000 倍液,每间隔10 ~15 d 喷1 次,连续喷施2 ~3 次。
3.2.2 发病后,可选用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2000 倍液,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 500倍液,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0 ~400 倍液等喷雾防治,间隔7 ~10 d 喷1 次,连续喷施2 ~3 次,可根据田间病害发病程度适当增加或减少施药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