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县小龙虾稻田养殖现状及对策
2021-12-06陈明发常东洲王延晖何光群
陈明发, 常东洲, 王延晖, 张 芹, 何光群
(1.商城县农业农村局, 河南信阳 465350; 2.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郑州 450044)
稻渔(虾)综合种养是农业农村部近年推广的一项新技术,适合水稻种植区域推广,可以起到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 从1997年开始,商城县农业农村局结合商城县水稻种植情况, 在适宜开展稻渔区域推广稻(虾)养殖技术,现有稻虾综合种养面积3333.3 hm2,主要养殖模式为稻虾连作繁养一体化模式,稻虾轮作放苗养殖模式和稻-虾-蟹(鳖)轮作共养模式。 主要推广技术为繁养分离技术、秋苗繁育技术、春季大虾养殖技术和科学投喂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一般情况下, 收益在2.25万元/hm2以上,增加了农民收入,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农业生产投入。
一、商城县小龙虾稻田养殖现状
1.商城县水域生态基本情况
商城县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腹地,南望长江、北临淮河,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是粳稻生产的南缘、籼稻生产北缘。 商城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县境内平均日照时数2140 h,全年无霜期223 d,常年平均降雨量1200 mm,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农业资源极为丰富,是气候适宜的优质水稻高产区。 境内南山北原、梯次分布、河渠纵横、梯田如画、山水毓秀、林茂粮丰,自然的山水底蕴孕育出农产品良好的品质。 全县总土地面积2130 km2,耕地面积5.5万hm2,水稻种植面积3.3万余hm2,宜渔稻田2万hm2,开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0.33万多hm2。近年来,商城县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再生稻与稻渔综合种养为抓手,按照“规划引领、科学布局、市场导向、品牌为先、龙头带动、群众参与、绿色发展、融合发展”的原则,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措施落实,商城县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呈现新变化、取得新成效、上了新台阶。
2.商城县小龙虾稻田养殖主要模式和技术
经历2020年和2021年的小龙虾价格波动, 养殖户深知提高小龙虾规格是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逐步接受“繁养分离”、“育养分区”的放苗养殖技术,同时创新了许多养殖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主要模式和技术如下:
(1)稻虾连作繁养一体化模式
通常在中稻收割后(9~10月)上水种草,投放种虾75~150 kg/hm2,适当投喂过冬;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捕虾上市,6月养殖结束,开始插秧种稻,小龙虾养殖产量2250 kg/hm2左右,效益7500~30000元/hm2。 该模式操作简单,技术要求不高,投入少。 但虾规格小,大虾比例少,可控化程度低,产量不稳定,病害多,经济效益不高。 该模式是传统种养模式,在主产区普遍采用,是一种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养殖模式。
(2)稻虾轮作放苗养殖模式
这是“繁养分离”的典型模式。通常在3~4月放养虾苗, 放养规格160~350尾/kg的优质虾苗60000~90000尾/hm2,经过30 d左右养殖开始起捕,捕捞规格30 g/尾以上,6月养殖结束,开始插秧种稻。该模式小龙虾产量1500~2250 kg/hm2,效益37500元/hm2以上;水稻种植不受影响,可种植生长期较长的优质水稻。近年来, 在种稻主产区该养殖模式逐渐被广大养殖户接受,养殖面积大幅增加。
技术要求:苗种放养前要清除田中残留虾。 该模式的稻田可以不挖环沟,仅筑高堤埂,但要求能排干田中水。 小龙虾养殖结束时能将田中残留虾全部清除,有利于繁养分离模式的推广,是商城县主要推广的养殖模式,即“一稻一虾”养殖模式。
(3)稻-虾-蟹(鳖)轮作共养模式
稻虾轮作小龙虾养殖结束,水稻秧苗返青后,放养河蟹(已蜕壳次的一龄蟹种)3000~4500只/hm2,或放养规格400~500 g的鳖种750只/hm2左右,进行稻蟹(鳖)共作生产。 通常产规格150 g左右的商品蟹225~375 kg/hm2, 或商品鳖600 kg/hm2, 可新增经济效益800元以上,有效提高了稻田的利用率。
(4)繁养分离技术
商城县小龙虾稻田养殖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繁殖稻田与养殖稻田没有分离,导致小龙虾长不大,产量低。 采用繁养分离,稻田小龙虾放养数量确定,没有其他虾苗介入,只要正常投喂,产量稳定,能获得较高的收益。
(5)秋苗繁育技术
6~7月份稻田投放亲虾,放养密度450 kg/hm2以上,9月初降水,9月底出苗, 越冬前虾苗达到300尾/kg左右,为翌年春天投放大规格虾苗提供准备,春季可以养殖第二批大虾,是春季提高大虾产量的有效途径。
(6)春季大虾养殖技术
每年3~4月份,稻田投放规格5 g左右虾苗75000尾/hm2左右,6月中旬以前销售完毕,开始种植水稻。可产大虾1500 kg/hm2以上,盈利2000元以上。
二、商城县稻渔综合种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标准化养殖生产技术和模式亟待完善提高
养殖生产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全年价格波动较大。 生产中机械化、标准化程度低,整体养殖的稳定性较差, 养殖经验化、 养殖方式粗放等问题较突出。 需要完善适宜区域特点的各种养殖模式的相关技术参数,提高综合种养的耦合度和可控性,建立可操作的标准化生产规程。
2.从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成熟技术需要普及推广
目前,从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不高,大部分从业者过去从事传统水稻种植,对水产养殖接触少,缺乏必要的水产养殖知识和技术。稻-虾综合种养产业中普遍存在“种稻的不会养虾、养虾的不会种稻”的局面, 各地农民掌握小龙虾养殖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制约着小龙虾养殖产业的发展。从业者守旧思想严重,接受新事物顾虑多,成熟的新技术、新思路、新模式难普及,推广力度低。
3.疫病综合防控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小龙虾养殖病害相对较少, 主要疫病是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病(WSSV),即小龙虾“五月瘟”。 在我国主产区发病呈扩大和增加的趋势, 尤其是发病后防控措施不规范,商品虾死亡严重,打击了养殖积极性。这种疾病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病,很难治疗。因此,重大疫病的预警预报、快速检测、预防和治疗等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4. 前期虾苗杀灭不彻底,导致后期养殖失败
冬季稻田排干水后,消毒,施肥,种草,表面上小龙虾清杀干净,实际上小龙虾隐藏在洞里。 加水后,亲虾携带虾苗出洞,稻田虾苗数量增多,最大密度达到75000尾/hm2,导致生产出的虾规格小,严重挫伤养殖户积极性。 因此,稻田投放虾苗前,需对稻田进行全面清杀,杀灭稻田内残留小龙虾,确保投放虾苗数量的准确性,对今后养好小龙虾非常重要。
5.饲料投喂不足影响小龙虾规格和产量
商城县部分养殖户,稻田虾苗投放完成后,投喂饲料严重不足,或投喂低档饲料,造成小龙虾生长缓慢,个体偏小,严重影响小龙虾上市时间和产量。 建议投喂小龙虾优质饲料,科学投喂,促进生长,增加产量,提前上市,提高养殖效益。
三、 建议
1.推广符合区域特点的养殖模式
因时、因地、因利的差异化养殖模式的应用,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小龙虾养殖的发展方向。 合理选择无沟、单沟、直沟、围沟模式进行小龙虾养殖,而不是单一的养殖模式。 主要推广以下养殖模式:
一是虾稻轮作模式。具有坑沟少、不与粮争地,小龙虾上市早、效益高,投入少、风险低的特点。 种一季稻,养一季虾,一般小龙虾产量1125~1500 kg/hm2,小龙虾收入30000~45000 元/hm2,产稻谷7500 kg/hm2,实现稻谷小龙虾双丰收。
二是繁养分离模式。 该模式对于提升小龙虾规格、品质、养殖户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育养分区模式。 提高了养殖虾规格,增加了效益, 解决了放苗养殖的苗种问题, 养殖户容易接受,易推广。
四是稻田多品种混养轮养模式。 包括鳖虾鱼稻、稻虾鳝、稻虾鳜、稻虾龟、稻虾鳅、稻虾鸭等模式。
2.开展精准化养殖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同样小龙虾养殖也要提高机械化水平,机械化、可控化是实现标准化生产的前提。 小龙虾养殖过程中工作量大的主要是饲料投喂、商品虾捕捞和水草养护管理,研究开发自动投饲机、 组合式捕捞设备、 水下割草机及增氧设备,对提高小龙虾养殖机械化程度意义重大,检测系统的建立能有效提高生产中的标准化程度。 进一步完善、 优化小龙虾各种养殖模式的关键技术, 推广“繁养分离、错峰养殖”技术和无环沟稻田养殖,提高小龙虾质量安全和经济效益;加强疫病监测和防控,完善疫病应急方案, 加快病害防治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加大主产区的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培训一大批既懂“种稻”又懂“养虾”的职业农民;充分发挥省、县、乡三级渔业科技推广人员及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切实为小龙虾养殖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加快小龙虾养殖科技成果的示范和推广,进一步提升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同时对示范基地要加大各环节监管力度,并进行有效的宣传,正确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保证小龙虾产业有序发展。
3.加强政府引导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力度
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在同一块稻田既能稳定生产粮食,提高稻米的质量安全水平,又能为人民提供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增加农民的收入,激发了种粮大户从事水稻生产的积极性, 将部分低洼田和低产田变成水稻稳产田,是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建议小龙虾主产区将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作为政府重点工作,纳入延伸绩效考核,加大对稻渔综合种养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