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百年历程、特点和经验

2021-12-06邢盈盈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历程大众化中国共产党

邢盈盈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241002)

“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这就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即人民群众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见之于人民群众对其的掌握和运用,这就是实现其大众化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2],进而将其转化为可供人民群众借鉴和使用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此项事业,并在其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推进,不断取得新进展,形成了可供传承与发展的基本经验。有鉴于此,对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百年发展历程予以回顾,在此基础上对其基本特点予以归纳、对其基本经验予以总结,进而更好地指导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进程。

一、回顾: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百年历程

虽然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并未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在用实际行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百年历程主要经历了初步探索、正反实践、纠偏导正和创新发展四个阶段,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能够更好地了解整个发展历程,进而在历史语境分析的基础上,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阶段性特点和中国共产党所采取的具体举措。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步探索

面对“问题”与“主义”之争,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正确的解答,在肯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同时,亦指明了用其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此,中国共产党注重宣传工作的开展,明确指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即“在宣传党的马列主义的理论,党的纲领与主张,党的战略与策略,在思想意识上动员全民族与全国人民为革命在一定阶段内的彻底胜利而奋斗”[3]。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能够对广大人民群众发挥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的作用,对其进行宣传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形成革命凝聚力,进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且,“为使党的宣传能获得成千成万的广大工农群众,党必须利用一切公开的可能来扩大宣传”[4],这表明,广大工农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指向的大众,而宣传的形式与范围是需要根据大众的需求进行选择的。反映到具体实践中,如通过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素养,以更好地投身到农民运动中去;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党员干部提供了专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平台;出版以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为代表的通俗著作,以贴近大众的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要义,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更是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落到了实处,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借助于报纸、电台等传播媒介,以诗歌、小说等文艺作品,以传单、标语、演讲等形式来达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此外,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更是将其推向了高潮,毛泽东在此期间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学习和时局》等报告,纠正了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提升了其所应具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好思想理论准备。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正反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进程,使其呈现出阶段性的新变化。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此过程中既有正确的尝试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亦有错误思潮的干扰起到的阻碍作用。也就是说,此阶段呈现出正反同在的特点,即在正向推进的总发展趋势中,需要应对不断出现的负面的、反方向的思想阻碍。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来说,党员干部是主力军,刘少奇明确指出,“一切共产党员都有向人民宣传马列主义的义务,这是党章上规定了的”[5]。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而言,主要是宣传毛泽东思想,重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通俗化”[6],这是现阶段的指导思想,大众只有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要义,才能更好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去,进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而言,力求覆盖全体社会大众,“重点突出对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农民等群体的理论宣传”[7],正是由于覆盖面的广泛性和覆盖人群的多样性,决定了宣传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而言,有主要针对党员干部而开展的整党、整干和整风运动,针对青年学生而开展的规范政治理论课,针对知识分子开展的思想改造运动,针对农民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等,借助各种贴近大众生活的党的宣传工具来开展宣传思想工作,以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亲和力。而“文化大革命”却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向了反面,受到“左”倾错误思潮的影响,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大搞个人崇拜,出现了教条化和极端化的倾向,在其本质上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歪曲和背离。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纠偏导正

面对“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方针的负面影响,如何纠正错误认识,摆脱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教条式的理解,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大难题。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试图对当前存在的错误思潮予以纠偏,并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以此来指导改革开放事业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推进。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理论上的新发展和实践上的新突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回到了正轨。从理论上的新发展来看,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主要帮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有关“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中心工作。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来看,成立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并将邓小平理论搬进了思政课堂,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大创举。此外,以《毛泽东》和《邓小平》命名的大型纪录片的播出更是达到了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党的十六大确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帮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有关“党”的问题,并出版了《江泽民文选》以供大众学习。党的十七大确立的“科学发展观”,主要帮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发展”问题,并第一次明确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8],借助网络这一新媒介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党的十八大又再次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9]的具体要求。

(四)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发展

新时代,面对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社会思潮的多元多样和多变,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我国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0]这表明,大众化的进程是与中国化和时代化的进程同步的。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而言,党员干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和新闻舆论工作者等都是可以依靠的主体力量,并根据其所处场域的不同开展不同的大众化宣传活动。就对象而言,既要覆盖到人民群众这一全体,又要突出对青年等重点对象的关照。需要指出的是,党员干部既是主体又是对象,党员干部只有自己真信真懂,才能“理直气壮”地向大众宣传,进而取得较好的大众化效果。青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对象,青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需要重点对其进行思想引导,使其成长发展为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就载体而言,呈现出多样性。学习强国平台的搭建,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微平台的出现,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的空间。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艺术,更是践行了“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Umschlag)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1],主要借助于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且通俗易懂的诗文古词、俗话俚语、民谚典故、网络热词等话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高精深”的“大道理”以“接地气”的“小故事”予以阐释,从而更好地“化”大众。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百年历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改革开放时期的纠偏导正和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四个阶段。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摸索中前进的,是在总结经验与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至今的,并将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推进。

二、聚焦: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

回顾百年历程,从初步探索和正反实践到纠偏导正和创新发展,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关照现实的问题意识和始终坚守的人民情怀,无不体现着不断丰富的理论内容和与时俱进的方法载体。其目的在于,力求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进而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

(一)关照现实的问题意识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12]中国共产党不仅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家问题、社会问题,还致力于解决大众所面临的个人问题,真正地使人民群众感知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现实解题力,实现以“主义”来解决“问题”,用实践来证明其真理性和科学性,以便消除对其的误解和歪曲。首先,“必须同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相结合并为其服务”[13]。无论是过去对于革命道路的探索,还是新时代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求,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时代问题的回答,是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投身民族复兴大业的思想武器。其次,要同错误的思潮作斗争,破除人民思想上的误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思想武器,一经传入便受到来自支持与反对两方面意见的影响,在进行大众化宣传的过程中,亦有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其中,有受到“左”倾思想影响而使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亦有受到右倾机会主义思想干扰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特别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国“四个自信”的冲击,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需要破解的一大难题,需要对此予以纠偏和导正,使其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

(二)始终坚守的人民情怀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大众化,“为什么能”大众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所具有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又“为什么要”“为什么能”致力于推进此项事业,其根本原因亦在于其所具有的人民情怀,进而架起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桥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4],大众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所知、所用的过程,就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宣扬的理论成果中,有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就是说,人民既是“被动”的理论接受者,又是主动的实践推动者。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解决人民群众所面临的难题的过程。比如: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的施行就是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所关心的土地问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基本方针的提出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改变部分人民贫穷处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此外,从大众化的具体举措来看,就是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听得懂的话、指导人民过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凡此种种,均凸显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所始终坚守的人民情怀,使广大人民群众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进而实现“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统一。

(三)不断丰富的理论内容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15],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进步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所展现出来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也是其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和现实解题力的根本保证,进而才能为人民所信仰、所践行。对“化什么”问题的现实解答,既是明确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又是推进大众化的核心和要旨。大众化的进程是与中国化的理论内容同步的,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现实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使其保持理论自新。虽然,理论内容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不同阶段所要传递的理论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实现了“三次飞跃”,而这“三次飞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要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内容。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其所要传递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主要以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以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的形式予以宣传。在改革开放时期,主要以明确社会主义本质、加强党的建设、实现科学发展任务的带领下,所形成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在新时代,主要以“第三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来坚定人民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各个阶段所要传递的主要理论内容有所差异,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却是贯穿始终的。

(四)与时俱进的方法载体

方法和载体是实现大众化目标的“桥”或“船”,如果没有方法和载体的支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一句空话。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大众化的效果如何,与选择的方法和载体的合适与否不无关系,选择得好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选择得不好便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纵观大众化的百年历程,方法和载体的种类在不断丰富,类型在不断创新,呈现出与时俱进性。就方法而言,理论宣传仍是一以贯之的主要方法,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语言艺术的使用,注重运用时代化的话语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此外,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延安整风运动和与文艺作品相结合的诗歌、小说、歌曲等都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了新变化,其创作更加注重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更加注重从“知、情、意、信、行”等层面入手,在认知上深知、在情感体验中深信,在实践中运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真正做到以知促行和以行促知。就载体而言,从一开始的报纸、书籍、墙画、广播发展到电视、电影、互联网。特别是在新媒体新技术发展的新时代,借助于大数据技术,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推送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内容;借助于VR技术和AR技术,给人以感官上的真切体验。

总之,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历程,呈现出鲜明的问题指向性和浓厚的人民情怀,不断实现理论内容常新,方法载体常变,以应对不断变化了的时代主题和人民需求。

三、总结: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百年历程,经历了初步探索到正反实践、纠偏导正到创新发展的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从中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对此进行分析与总结,将会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现实指引。

(一)遵循多元主体的协同之道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还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在主导与主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发挥协同效应。首先,应发挥党员干部的主导作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6]。中国共产党不仅致力于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还致力于向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主体,主导并推动着大众化的总方向和总进程。其次,要发挥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等主体的合力效应。理论工作者是从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予以研究,进而解除大众思想困惑的主体,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宣传工作者是从传播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予以推广,进而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文艺工作者要创造出更多的文艺作品,借此宣扬马克思主义。最后,要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在大众化进程中,人民群众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和“创造者”,因自身发展需要而主动学,因从事实践活动而为推进大众化创造新理论、增添新内容。

(二)遵循守正创新的理论之道

“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要犯错误。”[17]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与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同步的,需要在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其中,“守正”就是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动摇,这是从百年发展历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汲取的教训。正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中国才发展至“强起来”的新阶段。实践证明,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会引发国家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倒退,“文革”时期的倒退就是最好的例证。“创新”就是回答新情况、解答新问题,即面对不同的时代境遇、不同的中心任务,需要借助契合时代特征的理论来破解当下的难题。特别是新时代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更要不断更新理论内容以适应变化了的实际。现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最新理论成果,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指向民族复兴的发展前景。

(三)遵循情理融通的方法之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在解决“如何化”的问题,以情以理以言都是党的百年历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艺术。对此,可以将其归结为可资借鉴的基本经验,即遵循情理融通的方法之道,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语近人”。首先,要做到“以理服人”。“以理服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真理性,来使广大人民群众所信服。而要达到此种目的,则需要借助于理论灌输方法。理论灌输方法是百年历程中一直使用的方法,即使是在发展至今的新时代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要结合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灵活地运用理论灌输方法,比如将理论课堂搬上网络平台打造“网红思政课”的做法就是有益的尝试。其次,要做到“以情感人”。通过借助新媒体新技术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特别是对各发展史中的艰难险阻产生切身的感受,真正做到“以身体之”和“以心验之”的统一。最后,要做到“以语近人”。听得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步,这就需要运用好语言的艺术,即以贴近大众的语言来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将读起来艰难晦涩的书面语言转变为听起来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此外,还可以借助电视、电影、互联网等载体,提供回顾“党的百年历程”的文艺作品,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精神洗礼,进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四)遵循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脱离实际的经院哲学,它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以解决实际问题、改造现实世界为目标。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现实需求,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实现大众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现实诉求。“我们党从来就是靠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而不是靠空洞的说教来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的。”[18]同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百年历程也不是通过空洞的理论说教来实现的,而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关照人民需求的体现,是将解决思想上信不信的问题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管用不管用问题相结合的体现。回顾百年进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亦是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其根本的价值指向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是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人民性和中国共产党所坚守的人民情怀的体现。无论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祖国统一和民族解放的需求,还是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需求,或是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甚或是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都是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回应与解答。从中国共产党对阶段性目标的完成程度来看,无论是从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实现“站起来”,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富起来”,再到新时代力图通过创新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强起来”和“美起来”的目标追求,都让广大人民群众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进而更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向着追求美好生活、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前进。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应在回顾百年历程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以继续前行。归结起来,要遵循多元主体的协同之道、守正创新的理论之道、情理融通的方法之道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取向,才能不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取得新发展。

猜你喜欢

历程大众化中国共产党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色起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