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根本蕴含*
2021-12-06李昂
李 昂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人民性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根本蕴含,但马克思人学理论研究和教育一直存在着一种范式化倾向,即把马克思人学理论归结为一个普遍范式——孤立的“社会关系人”或“实践人”范式,进而把马克思人学变革看作是一种普遍范式的转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失落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人民性。由此,针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研究和教育中的范式化问题,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总体和变革意义上探讨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人民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人民性的失落:马克思人学理论研究教育的范式化问题
马克思人学理论实质上并不是一般人或所有人的人学理论,而是人民大众的人学理论,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比如资产阶级就不会接受马克思人学理论主张的消灭源于私有制的无产阶级的异化劳动,建构公有制基础上的人民大众的共同体关系。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范式化问题,就是将马克思人学理论归结为一个无现实人民性规定的普遍或一般的范式,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人学理论研究和教育等方面。
其一,研究的范式化问题。马克思人学理论是一个由人的普遍范式和现实范式构成的关联总体。研究的范式化就是将马克思人学理论总体消解在一个普遍范式中,即“社会关系人”或“实践人”范式。马克思在规定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时候总是同规定人的实践本质结合在一起。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即人的本质是实践,因为生活和人的存在是同一的。社会关系都是实践着的社会关系,实践都是社会关系的实践。“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1]24;“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2]80。社会关系人和实践人是同一个人。马克思在对现实人本质的认识中也很自觉地从这两个方面来展现人的本质。如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地从社会关系或社会实践的层面揭示人的本质了,他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和异化劳动的解析就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体现。他总是把对人的社会关系的解析和对人的实践活动的透视置于“同一个人”的存在层面。有学者把发现马克思人学关于人的实践本质的论断看作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其实把人的本质只归结为普遍的实践本质,同把人的本质只归结为普遍的社会关系本质一样,都把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当作一个孤立的普遍范式,消解了马克思研究具体人民大众现实关系的异化人范式和共同体人范式,都属于同一种范式化的研究体例,在很大程度上失落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人民性。
其二,教育的范式化问题。马克思人学理论研究的范式化问题,导致了马克思人学理论教育的范式化问题。全国高校通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科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直沿用这个社会关系人范式: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2018年版的教科书第三章第三节将此范式释义为: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现行通用教科书关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全部内容和解释。一些旧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科书作了上述解释后,还有一个最后的总结:总之,把握了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就为揭示人的本质,从根本上认识人的问题找到了钥匙。这样,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总体内容被消解在唯一的社会关系人范式中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说到底是人的教育,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马克思人学理论总体所确立的人学范式如共同体人范式,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现实人的存在境界和发展目标,由此,马克思人学理论总体教育理应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哲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不能将其只归结为社会关系人这一适用于各个时代各个社会的普遍范式或一般方法论。马克思人学理论是一个总体,不仅为人民大众确立了认识人、理解人的一般方法论,而且揭示了具体社会人的存在范式,特别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的生存理想和发展目标。由此,马克思人学理论教育要从范式化的教育转向总体化教育。
其三,把马克思人学理论研究范式化,必然导致把马克思人学变革性质范式化,即认为马克思人学变革是一种普遍范式的转换。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人学变革就是从理性人范式向社会关系人范式的转换;有学者认为这场变革就是从理论人学范式向实践范式或现实的人范式的转换。这些认识有三个片面性。一是把马克思人学变革只看成是对理论人学的变革,忽略了其对现实社会关系变革的本质,从而看不到其变革的人民性所在。二是离开展现现实社会关系和生存状态的异化人和共同体人范式,普遍的社会关系或实践范式就成为孤立、空洞、贫乏的抽象,甚至不具有理论革命的意义,更不具有革命实践的人民性。三是把马克思人学变革当成了从一种普遍范式向另一种普遍范式的转换,而不是总体结构对普遍范式的扬弃,从而忽略了现实社会关系或人民性的变革意义。四是把马克思的现实人学范式抽象化了,只给出了一个抽象的现实人学范式,那么现实人学范式是什么范式?是异化人还是共同体人?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现实人范式?这个现实人学范式没能像马克思那样给出现实人范式的现实规定性。
综上所述,马克思人学理论范式化的研究和教育问题,实际上是承袭了旧哲学理念。黑格尔把人归结为普遍的理性范式;费尔巴哈甚至还把人归结为普遍的现实社会关系或实践范式,但没有任何现实社会的特质和规定性。这种范式化的研究、教育体例及范式变革论把人的本质和马克思人学变革的意义归结为一个普遍的社会关系或实践范式,使马克思人学理论及其研究和教育在孤立范式的意义上成了一种新的抽象人论,缺失现实关系特别是当代社会关系或实践的意蕴。马克思规定了人的一般社会关系或实践本质,但他没有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而是把主要的研究工作置于揭示资本主义异化社会关系中的异化人状态以及为人民大众确立未来社会的共同体人生存理想,实现了人学理论由普遍范式向总体结构、由普遍人性向现实社会人性的变革。
二、人民性: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总体蕴含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由“社会关系人”或“实践人”范式、“异化人”范式、“共同体人”范式所构成的关联总体,是普遍范式与具体现实社会范式的统一,具有强烈而丰富的人民性,或者说,人民性是其总体蕴含的意义旨归。
马克思人学理论研究和教育的范式化倾向,将马克思人学理论归结为一个普遍的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失落了人民性,那么社会关系人或实践人这一普遍范式在原生马克思人学理论总体中有没有人民性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我们说普遍范式失落了人民性,是指将普遍范式从现实范式中抽象出来使之成为一个脱离现实范式和总体意义的孤立范式。正如马克思指出:“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决不提供适用于各个时代的药方和公式。”[2]73-74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普遍范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是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抽象,而是总体中的普遍范式、普遍方法。马克思将普遍范式与现实社会范式融为一体,从而为普遍范式注入了强烈、丰富而现实的人民性。
马克思的社会关系人或实践人范式作为一般或抽象的普遍范式是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针对费尔巴哈脱离现实社会关系和实践的抽象人学理论提出的。社会关系人范式即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说它是一个普遍范式,因为它适用于表达所有人的本质都是现实社会关系,都是社会属性或自然属性、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心理属性与生理属性的统一,但它没有表达出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它只是进一步研究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普遍或一般方法。实践人范式即把人的本质看作是实践,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6,而生活的实践本质即人的实践本质,因为“人就是人的实际生活过程”[2]72。如前所述,社会关系人范式与实践人范式是同一的。之所以说实践人范式是普遍范式,因为这里的实践人亦是适用于表达所有人的实践本质,亦是没有具体现实规定性的抽象现实规定,即没有回答应该做什么样的实践人,什么样的实践人才是人的生存发展目标。马克思用一般社会关系或实践的方法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异化人范式和共产主义的共同体人范式,使普遍范式拥有了现实社会关系或现实实践,真正成为现实人学,特别是用共同体人范式为人民大众指明了生存发展方向。
异化人范式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第一个关于现实社会生活的人特别是工人阶级的存在范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和集中阐述了异化人范式。“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自身异化的活动。”[1]127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自觉活动的本质是劳动,即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由此,劳动的异化就是人的异化,异化劳动就是异化的人。而工业劳动的异化即资本主义主义劳动的异化,即工人劳动的异化。“工人的生命活动对于他不过是使他能够生存的一种手段而已。他是为生活而工作的。他甚至不认为劳动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相反地,对于他来说,劳动就是牺牲自己的生活。劳动是已由他出卖给别人的一种商品。”[2]335马克思的异化人范式主要指向广大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态,关注的核心是广大工人阶级的工作和生活价值,是替人民说话,体现了马克思深广的人民情怀,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则沉迷于绝对精神自由的异化及宗教神性或抽象人性的异化,漠视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现实生活特别是工作世界的异化生态。马克思也指出了资本家的异化,但其与工人的异化有本质的不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是工人阶级异化的根源,工人的异化是自己的劳动、自己的本质被资本家占有,并被资本家当作统治和压迫自己的工具和资本,而资本家的异化是唯利是图使自己成为资本的化身,从而丧失了人性和人的本质,而无论是工人还是资本家的异化都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异化人范式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关系人或实践人范式现实化的最初形式,离开社会关系现实化的异化人范式,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人学理论总体特别是以人民为价值核心的共同体人范式。
马克思的现实人学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异化人生态,进而抽象出普遍的社会关系人或实践人范式,更重要的是为人民大众提出和构建了超越异化人生态的共同体人范式。马克思在1844年《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中初次提出了共同体人范式:“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3]394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是为摆脱自己的异化生态,实现人的真正共同体本质:“因为它从单个现实的个人的观点出发;是因为那个脱离了个人就引起个人反抗的共同体,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的本质。”[3]394亦有学者阐明了马克思的共同体人范式,认为它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价值核心[4]28-31。很显然,马克思的共同体人范式是指向共产主义社会真正共同体意义上的共同体人。在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里,虽然也有原始部落共同体、基于私有制的国家或政治共同体等意义上的共同体人思想,但这些共同体人都不具有马克思共同体人范式的意义,都不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本质,它们或者是片面的自然人共同体,或者是片面的剥削阶级统治的利益共同体即以普遍利益掩盖私人利益的虚假的共同体,都缺失人民大众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马克思共同体人范式的人民性内涵如下。
其一,共同体人的总体蕴含是人与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总体,是和谐的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体,是总体的人,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97共同体人的总体性是对片面的自然人、道德人、经济人、异化人的否定和超越,是人民大众的美好生存需求和价值追寻,并需要通过人民大众的社会革命和变革才能实现。其二,共同体人的基础和本质是人民大众对生活资源和财富的共有共创共享关系。马克思指出,在自由人联合体中,“能够实现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2]129“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即人民大众共同占有和享受生活资源和财富,“才能总和的发挥”即人民大众创造力总和的发挥。这种共有共创共享关系是共同体人的真正本质。其三,共同体人是人民大众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体。共同体人就是超越了人的片面存在和对抗关系的总体的人,就是“各个人”即人民大众的自由全面发展关系。“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2]119;“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5]36。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民大众共同体关系的发展。
三、人民性: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变革宗旨
马克思人学理论总体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态、价值诉求和存在趋向,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这就注定了马克思人学理论变革的宗旨,不是代表资本或权贵等少数人利益的抽象人学,不是从一种普遍范式到另一种普遍范式的范式转换,不是从“理性人学”或“理论人学”向一般“社会关系人”或“实践人”范式的转换,而是总体性变革,而“共同体人”范式是变革的最高价值归宿。
第一,总体变革体现了马克思人学理论人民生存状态革命与社会革命理论的统一,普遍范式变革没有反映这个统一。在马克思的视界里,生存状态革命与社会革命是同一过程,对人的革命必须同社会革命相连接。这是马克思人学变革与旧人学理论的“意识革命”以及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心理革命”的一个本质区别,后两者都没有把人的革命与社会革命统一起来。异化人范式是对资本主义人的对抗性社会关系的批判,共同体人范式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民大众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的建构。共同体人对异化人的扬弃,同时也是共同体人的社会关系对异化人的社会关系的扬弃。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人学理论即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反之亦然。这更加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正如马克思人学理论总体中三个基本范式的统一,都是基于人民性的统一。
第二,总体变革体现了人民大众生存发展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即共同体人的生存理想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统一。每一个社会理想都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生存理想。社会革命理论为人提供社会理想,人学理论为人提供生存发展理想,即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或追求什么样的生存范式。如果把人只理解为社会关系或社会实践、生产关系或生产实践的一般规定性,把人学变革只理解为某个普遍范式的转换,人学理论就不能给人提供现实的生存理想和价值目标,人学理论和人就会处在互不关照甚至彼此分离状态。我们的社会理想是全面小康社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等,那么与此相对应的生存理想是什么?我们应该追求生命样的生存范式?普遍的社会关系或实践范式不能给出答案,它只能告诉我们:“你们的本质是由你们的社会关系或实践决定的”。这就使人们长期以来在人生理想上缺乏人学范式支持,没有同社会理想相对应的人学范式理想,从而造成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在社会理想上明确,在做人范式上迷茫的状况。而“全面人”由于在现实的教育中存在着被统一化为无所不能的“全人”倾向,很难成为现实的生存范式。全面人的实质是共同体人,只有在共同体人意义上理解全面人,全面人才能成为现实和可能,而这个共同体人实质就是人民大众共创共享的共同体关系。
第三,总体变革立足人民的革命性,体现了对现实关系批判与建构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2]74,理论变革的实质是对现实关系的批判、否定与建构,而不只是理论的批判与超越,这就需要“武器的批判”,把人民大众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现实的革命或批判的力量。整个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谛就是扬弃了理论范式的批判与建构,转向对现实关系的批判与建构。马克思人学理论不仅扬弃了旧人学的普遍范式,而且用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批判与建构扬弃了自己的普遍范式。异化人范式是对资本主义异化人生存状态的批判,共同体人范式是对人民大众生存状态的建构。作为建构的共同体人范式是马克思人学变革的宗旨。普遍范式变革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批判与建构,即用普遍的社会关系或实践范式代替了普遍的理性人、感性人、自然人、道德人等范式,不具有完整的真实的变革意义,它不摧毁旧理论范式的现实关系,也就不能真正摧毁旧理论范式。
第四,总体变革展现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巨大影响力。影响力是变革力量的重要体现。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的异化人和未来社会的共同体人,马克思人学理论开辟了研究现实人的人学时代。如异化人范式深刻地影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等的异化人论,共同体人范式深刻影响了当代西方的“生态共同体主义”“主体间性”理论。如现象学家胡塞尔认为,“我和我们都一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之中,这个共同体作为一个视界而为我们共同拥有”[6]3,这种共同体关系被现象学社会学家许茨表述为一种“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相互影响、互相诱导的主体间际的伙伴关系”[7]295。但现象学的“共同体人”由于缺少“共同占有生产力总和”这一社会关系基础和人民性蕴含,只是具体展现了微观层面的个人共同体关系。从马克思人学在当代的价值和影响力上看,其共同体人范式越来越具有主流性、方向性,成为其变革的最高意义所在。这也表明马克思人学理论总体特别是共同体人论具有强烈和广泛的人民性,因为一种理论越是具有人民大众的存在内涵和价值诉求,就越能被人民大众所需求,就越能被学界接续和承传,就越能成就其理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