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医学专业优化“课程思政”呈现形式,提高立德树人效能问题探析*

2021-12-06李美娜邵天洋王青青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场域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赵 玥,李美娜,左 源,邵天洋,王青青

(佳木斯大学 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关键是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教学“两张皮”的现象。这就需要优化课程思政的呈现方式,提高课程的育人效能,本文以口腔医学专业为例,对课程思政如何优化呈现形式,提高立德树人效能作一探讨。

一、口腔医学专业教育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着力点不突出,缺乏触动心灵的引领性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道德素质和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现在的大学生既有很强的求知欲,又有一定的在信息时代广泛获取信息的能力,课程思政要正视学生的思想认知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教师要有对马列经典的研究,有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了解,有对学生的思想迷茫处、知识需求处熟悉和掌握,否则就找不到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内生点,确定不了专业课程中思政因素的嫁接点,漠视学生困惑迷茫的敏感点,课程设计上就会成为缺乏针对性的千篇一律,不能对学生关心的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不能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氛围,导致学生对一些解释不了的社会现象迷茫和愤世嫉俗,或以为看破红尘而漠不关心。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必然会影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会导致职业良知、职业荣誉的缺失,这是应该重视的。

(二)教学方法生硬灌输,缺乏以“文”化人的浸润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程思政的内容呈现,唯有“得法”,才能收到育人的实效。课程思政的实效既需要课程设计精心的预设,也需要在课堂特定情境中精彩的生成。如此才能做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在改进中加强”。教师“贵在得法”,要以娴熟地驾驭教学内容为前提,但由于有的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认同,更缺乏把教学内容有效呈现的方法,不能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来整合、活化教学内容、领会教材内涵的思想因素,以及在背后支撑的广阔世界[1],于是对于预设的内容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偶尔的生成离题万里,不知所云,缺乏文而化人的浸润性,缺少感动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的力量。难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甚至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教学评价重术轻道,缺乏关注生命的人本性

教学评价对教育教学有着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反馈功能,课程思政中这些功能发挥的如何,最根本的标准要看是否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教学要传道授业解惑,课程思政是“传道”的课程。思政之道是立德树人之道,不仅是要给学生以道德认知,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当下的教学评价存在着重术轻道的倾向,缺乏关注生命的情怀,多量性评价,少质性评价;多理论的考核,少实践的考察,重视了知识的入脑,忽视了内化的入心,更缺乏“外化”的实践活动,不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课程思政激发的正向情感和价值体系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迁移到临床实习中去。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课程思政”的设计没有找到专业课程的平衡点

医学是人学,人文是医学的内核,人文和医学是密不可分的,学医要以专业知识解除患者的痛苦,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口腔医学课程的专业内容和思政内容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但这种统一性并不能天然保证在口腔临床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成功,还需要教师精准地掌握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平衡点,要在尊重口腔专业教学体系,保障口腔专业课程完整知识体系,维护口腔专业课程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发掘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渗透教学环节,依附专业知识,固定学习记忆,最后达到思想价值内化。这样就会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映生辉,变得鲜活,有些教师或是忽视了这种平衡,或是不具备把握这种平衡的能力,只是生硬地向专业课程里填充思政知识,导致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的断裂和失衡,课程思政的知识因而成为千篇一律的死的知识。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没有找到文而化人的着力点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事业,课程思政所表达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想、家国情怀、奋发意志都是文化精神的表达。所以课程思政教学要有以文化人的教育素养。这种素养体现为师生平等意识,“久沐文化,渐悟人的尊严”来自于对文化传统的敬意和温情;来自于教师以文化自信为基础支撑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当教师缺失了这种文化情怀、文化素养、文化视角,就会缺乏师生平等的意识,重教师权威轻学生意愿,这与课程思政要求建立新型、积极师生关系的主张背道而驰;就会轻易地受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1],不仅不能矫正部分学生中出现理想丧失、信仰迷惘、信念危机的“症状”,甚至还会散布一些悖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已经受到处分的湖北某高校梁姓教师就是其中的例子。这种教师欠缺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重知识灌输轻文化培育,就会影响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不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程思政”评价改革没有找到育人为本的创新点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既是一种思想教育,又是一种政治教育,还是一种道德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摒弃那种将人视为物的纯粹意识形态灌输的理念。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高校思政的方法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教学评价要坚持育人为本,无论是质性评价,还是量性评价,都要聚焦于学生的精神成长,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一旦“目中无人”,一切改革都会流于形式,失去精神,很难走出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重智育评价轻德育评价的弊端,再多的评价载体和评价方式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提高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效能的具体途径

(一)课程呈现的优化——内容的出新

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构建,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观照下,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自觉地把学生的专业知识、人文和思政素质恰当融合,形成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潜移默化[2],让专业内容和思政内容成为水乳交融的完整体,而不是油水分离的上下断层。让“课程思政”深入学生心灵,引领他们思想和精神的构筑,这种引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思政元素”渗透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助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我们通过细致审视教学内容,发掘专业教学内容中潜在的思政元素并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出“八大思政元素”,即爱国教育、法治教育、敬业教育、诚信教育、友善(生命)教育、工匠精神、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并有机的融入到口腔科临床教学中。在口腔学概论教学中,列举中国古代牙科的成就,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医学家淳于意采用灸法和含漱法,治愈了齐中大夫的龋齿病。东汉末期,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记载了最早的失活牙髓的方法,雄黄即硫化砷,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用砷剂治疗龋齿的方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口腔医疗得到的巨大发展,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感情;口腔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到口腔医疗机构应聘,也可以自己开口腔诊所,这就涉及到法治教育,要依法行医;敬业教育和诚信教育是指要有敬业精神和诚信精神;尊重患者,善待生命,这是友善(生命)教育的内容;走向社会自己开口腔诊所或医院,这是创业教育,如何创新经营模式,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创新教育;口腔专业需要非常强的动手能力,需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这是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的教育。找到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的平衡点,就会发现专业课程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料,课程思政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活水。

(二)方法呈现的优化——场域的构建

场域理论,是社会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场域理论的代表人物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认为:场域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相对独立性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一个场域自主性越强,它的逻辑越趋向于“是非”逻辑,一个场域自主性越弱,它的逻辑越趋向于“敌友”的对抗逻辑[3]。课程思政要通过方法呈现的优化,构建起一个自主对话的场域,在这一教学场域中,教育者围绕关于价值、经验、概念的多方话题激发对话,既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彼此以平等姿态参与其中,这个场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这种矛盾和冲突是追求真理和发现真理的过程,是为了鼓舞和唤醒,是非不辩不清,真理不辩不明。围绕着课程思政的八大元素设置的话题,师生之间展开关于人生、关于家国、关于社会、关于职业的对话,话题和思想的交锋成为事件参与者的自我生成的滋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视野与平和心态。

教学场域也是文化场域,教师要以语言、图像、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创设出一个情感和理性交融的文化场域,这里说的文化,是内在于教学呈现方式中的文化引领,是教师的文化素养文化形象、学生的求知欲望、参与程度共同构建的课堂文化氛围,在其中起主旋律的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投射的传统美德和辉煌文明,也有社会主义新文化所张扬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目的上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和共同指向性。教师可以将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名人名言或历史事件与授课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文化涵育,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三)评价模式的优化——实效的追求

教育评价模式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对评价的基本范围、内容、过程和程序作出规定。主要有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决策、管理导向评价模式,应答评价模式等类型。课程思政评价模式的优化是以实效为导向,对各种评价兼收并蓄。评价效果上,一是看学生在课程思政的学习中,思想上、认识上产生了哪些正向的改变,形成了哪些独特的体验,产生了哪些认真的反思,这些既可以通过课堂的发言看出,也可以通过特意设计的作业,如心得体会等看出。但内化的程度最后还是要通过外化来检验的,否则很容易变成“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外化”是对学生经历了一个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后,其思想意识和个性品质迁移到日常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行为学观察、评价和分析[4]。现代口腔治疗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治愈疾病恢复局部生理功能上,而是要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情感和社会需求。比如如何消解口腔诊治过程中的环境、气味、声音、冰冷的检查器械等因素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牙科焦虑或者牙科恐惧等负性心理情绪,如何克服实习学生急于迅速掌握独立操作的技能而忽视医患沟通的功利现象[5]。充分地把握思政课程内化与外化的转化规律,创新评价模式,创新评价载体,为优化课程呈现方式,提高思政实效起到正面的导向作用。上好口腔专业的课程思政,让学生学有所得,促进精神的成长,是教学的要求,也是为师者的责任。对课程的优化,对方法的优化,对评价的优化,最终都要落实到人文素养的养成上,落实到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服膺上。

猜你喜欢

场域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