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前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1-12-06王会军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诗词中华中华民族

王会军

(石家庄市栾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河北 石家庄 051430)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灿若群星,点缀中华历史长河,照耀华夏悠久文明。如何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诗词教学工作,让青少年学生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 充分认识加强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与文学价值,对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与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华优秀诗词中蕴含着“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人文思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理念,“功名本是无凭事,不及寒江日两潮”的处世哲学,“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的改革精神,“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道德规范等,具有长久的影响力、感染力和穿透力,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爱护。加强和改进诗词教学,让青少年学生“固体强根”,增强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认同,薪火相传,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 当前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诗词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够全面。诗词教学目标要紧密结合人文知识、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语言教育等几个方面,但当前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功利性的倾向,只针对考试需要的作者、字词句、翻译、背诵等,对于学生的思想、审美鉴赏等方面不够重视,致使学生对于诗词只是肤浅的“见过”,而没能实现镌刻于心的“记住”。

2.2 诗词教学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

2.2.1 诵读不够。自古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但当前教师多采用识别生字、拆分词义、背诵全文的教学流程和教师讲解检查的方式方法,忽视了诗词的诵读教学。学生不能准确的朗读诗词,不能通过感情诵读去深层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怀,不能很好地品悟诗词的深层含义和真谛,不能和作者产生真正的情感交流和共鸣,事倍而功半。

2.2.2 背景关联不够。对于诗词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情怀及创作时的心境及社会背景等关联不够,涉猎较少,影响学生对作者和诗词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剖析,不能准确顺利地体验诗词中的“喜怒哀乐”,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

2.2.3 意境培养不够。诗词教学要注重境与意的结合,但很多老师都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想象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将字数有限的诗词幻化成图景,不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无法与作者和诗词融为一体,感同身受,真正体验诗词的独特魅力。

2.2.4 课后延伸不够。忽略课后对于学生兴趣和探索能力教学的考虑,不能很好地引导和指导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使学生无法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不能自觉去探究作者及相关作品,不能自觉地向文学的深度和广度迈进。

3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诗词教学工作的建议

3.1 全面改进诗词诵读教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重视诗词诵读,延长诵读的时间,通过教师范读、媒体范读、学生自读、师生齐读、个别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在感情中优化诵读,最终达到理解背诵的目的。可以借鉴 《经典咏流传》节目形式,回归诗词“歌”的本真。也可尝试观看视频、角色扮演等形式,吸引学生,多角度对接作者和作品,从而提升文学素养。

3.2 在还原中感受诗词背后的情感。加强作品、作者创作背景的教学,做好学生认知的铺垫。例如,岳飞的《满江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帮助学生了解作者,还原情景,让学生回到那个特定的“环境”,从“怒发冲冠”、“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中,感受岳飞对中原重陷的悲愤、对国家的赤胆忠诚;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体会范仲淹改革失利、贬放之后,对朝廷的记挂和国家的担忧;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感受毛泽东经历秋收起义、井冈山割据、万里长征后,忍让九死一生如昨,豪情万丈未减、目标如一的巨人、伟人情怀。真正与作品产生共鸣和碰撞,让情感得以升华。

3.3 由诗词的“固有”,助力学生能力的“创新”。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与对诗词的理解,通过语言或者文字的形式予以展现。或描写诗词意境,或阐述人文背景,或表达给自己的触动等等。对诗词某一方面的理解进行升华,进行再创造,再加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形成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风格迥异,别样鲜活的新感悟或新作品。通过再加工把学生阅读所得转化为口语表达或习作,实现读写相伴,读说同行。提倡学生阅读理解连贯、积累和创新,逐步形成自己对喜欢的作者或作品的丰满、独特感悟,长久积累,自然地将诗词文化融入到学习和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

3.4 把诗词同当前生活和当代需求紧密结合。诗词教学既要传承更要发扬和创造,要注重为时代服务,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时代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诗词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感知中华文化的绵绵不绝、生生不息,体味诗词作者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更要感悟当前的时代脉搏,强大“生于盛世,不负盛世”的责任情怀,激发“不负韶华,努力奔跑”的奋斗精神。注重富有时代意义、生活气息作品的创作和教学,让“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不同类型的优秀作品,激荡时代的天空,以优秀的精神食粮,激励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争做时代新人,勇挑时代重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诗词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