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1-12-06王会军
王会军
(石家庄市栾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河北 石家庄 051430)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灿若群星,点缀中华历史长河,照耀华夏悠久文明。如何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诗词教学工作,让青少年学生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 充分认识加强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与文学价值,对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与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华优秀诗词中蕴含着“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人文思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理念,“功名本是无凭事,不及寒江日两潮”的处世哲学,“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的改革精神,“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道德规范等,具有长久的影响力、感染力和穿透力,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爱护。加强和改进诗词教学,让青少年学生“固体强根”,增强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认同,薪火相传,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 当前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诗词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够全面。诗词教学目标要紧密结合人文知识、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语言教育等几个方面,但当前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功利性的倾向,只针对考试需要的作者、字词句、翻译、背诵等,对于学生的思想、审美鉴赏等方面不够重视,致使学生对于诗词只是肤浅的“见过”,而没能实现镌刻于心的“记住”。
2.2 诗词教学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
2.2.1 诵读不够。自古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但当前教师多采用识别生字、拆分词义、背诵全文的教学流程和教师讲解检查的方式方法,忽视了诗词的诵读教学。学生不能准确的朗读诗词,不能通过感情诵读去深层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怀,不能很好地品悟诗词的深层含义和真谛,不能和作者产生真正的情感交流和共鸣,事倍而功半。
2.2.2 背景关联不够。对于诗词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情怀及创作时的心境及社会背景等关联不够,涉猎较少,影响学生对作者和诗词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剖析,不能准确顺利地体验诗词中的“喜怒哀乐”,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
2.2.3 意境培养不够。诗词教学要注重境与意的结合,但很多老师都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想象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将字数有限的诗词幻化成图景,不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无法与作者和诗词融为一体,感同身受,真正体验诗词的独特魅力。
2.2.4 课后延伸不够。忽略课后对于学生兴趣和探索能力教学的考虑,不能很好地引导和指导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使学生无法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不能自觉去探究作者及相关作品,不能自觉地向文学的深度和广度迈进。
3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诗词教学工作的建议
3.1 全面改进诗词诵读教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重视诗词诵读,延长诵读的时间,通过教师范读、媒体范读、学生自读、师生齐读、个别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在感情中优化诵读,最终达到理解背诵的目的。可以借鉴 《经典咏流传》节目形式,回归诗词“歌”的本真。也可尝试观看视频、角色扮演等形式,吸引学生,多角度对接作者和作品,从而提升文学素养。
3.2 在还原中感受诗词背后的情感。加强作品、作者创作背景的教学,做好学生认知的铺垫。例如,岳飞的《满江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帮助学生了解作者,还原情景,让学生回到那个特定的“环境”,从“怒发冲冠”、“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中,感受岳飞对中原重陷的悲愤、对国家的赤胆忠诚;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体会范仲淹改革失利、贬放之后,对朝廷的记挂和国家的担忧;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感受毛泽东经历秋收起义、井冈山割据、万里长征后,忍让九死一生如昨,豪情万丈未减、目标如一的巨人、伟人情怀。真正与作品产生共鸣和碰撞,让情感得以升华。
3.3 由诗词的“固有”,助力学生能力的“创新”。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与对诗词的理解,通过语言或者文字的形式予以展现。或描写诗词意境,或阐述人文背景,或表达给自己的触动等等。对诗词某一方面的理解进行升华,进行再创造,再加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形成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风格迥异,别样鲜活的新感悟或新作品。通过再加工把学生阅读所得转化为口语表达或习作,实现读写相伴,读说同行。提倡学生阅读理解连贯、积累和创新,逐步形成自己对喜欢的作者或作品的丰满、独特感悟,长久积累,自然地将诗词文化融入到学习和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
3.4 把诗词同当前生活和当代需求紧密结合。诗词教学既要传承更要发扬和创造,要注重为时代服务,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时代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诗词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感知中华文化的绵绵不绝、生生不息,体味诗词作者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更要感悟当前的时代脉搏,强大“生于盛世,不负盛世”的责任情怀,激发“不负韶华,努力奔跑”的奋斗精神。注重富有时代意义、生活气息作品的创作和教学,让“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不同类型的优秀作品,激荡时代的天空,以优秀的精神食粮,激励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争做时代新人,勇挑时代重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