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
2021-12-06顾银辉
顾银辉
(石家庄市栾城区苏邱中学 河北 石家庄 051430)
《新课标》 指出,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1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参与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初中历史课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知的欲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如教学《戊戌变法》 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影视片段,随着紧张惊险剧情的展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瞬间被激发,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积极参与,进而轻松地掌握了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参与度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获取知识,教师要努力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多看、多说、多做、多演、多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 《商鞅变法》 时,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立木为信”情景剧,也可以开展讲商鞅变法的故事赛,还可以让学生绘画“立木为信”的漫画等,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不断感受新鲜的刺激,收获不同的体验,从而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 小组合作促进参与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如教学《甲午战争》 一课时,提前将学生分好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甲午战争的发生背景、过程、意义、影响等方面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小组的代表分别展示探究结果,最后老师指导、总结、提升。对于小组合作,教师要敢于放手,把教学任务交给学生去尝试完成,教师尽可能减少参与,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参与度自然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策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