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大黄产业现状与高质量发展对策

2021-12-06包会存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22期
关键词:礼县主产区种苗

包会存

(甘肃省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站,甘肃兰州 730046)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甘肃是我国大黄的主产区,有悠久的种植历史[1]。甘肃大黄质量优,产量占全国的60%,甘肃是国内大黄的最大道地产区[2]。但甘肃大黄产业发展中存在因缺少劳动力或采挖费工而面临改种其他作物、品种选育和种子种苗繁育滞后、干燥方式落后和深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从全产业链视角探讨发展对策,为甘肃大黄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

1 当前甘肃大黄的道地主产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认定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生长在气候潮湿的低海拔地区(800~2000m)或阴冷的高海拔地区(1200~3500m)[1]。在大黄适生区域,高质量的大黄主要生产于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及四川、云南北部地区,海拔因素对大黄质量有显著影响,海拔越高地区生产的大黄总体质量越高[3]。随着资源从丰盈到枯竭,逐渐以生于海拔较高的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为主要商品[2]。野生大黄资源已近濒危,目前商品大黄以人工栽培为主[3]。

历代本草列出的甘肃境内道地大黄品种有“铨水大黄”“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庄浪大黄”“岷县大黄”和“清水大黄”,其基原植物均以唐古特大黄为主,栽培者多为掌叶大黄[4]。质量和产量是道地药材形成的核心及产地变迁的本质和动力,通过持久的产量和质量证明生态环境的适宜,低产量会被经济规律所淘汰,缺少质量必然会被临床应用所淘汰[5]。甘肃大黄种植区域以陇南山区、甘南高原和关山林缘区为主,且受种植效益及市场选择,目前以宕昌、礼县、华亭和临潭4县(市)为甘肃大黄道地主产区的态势已明晰。宕昌县、礼县和华亭市分别是历代本草所记载的岷县大黄、铨水大黄、庄浪大黄的主产地。2005年以来,礼县大黄、宕昌大黄和华亭大黄陆续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20年临潭大黄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成功。2018年甘肃大黄种植面积1.33万hm2,其中宕昌和礼县种植4 933.3 hm2和4 400 hm2,华亭和临潭均种植1 333.33 hm2,4地种植面积占甘肃大黄种植面积的90%以上。

2 甘肃大黄产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

2.1 甘肃大黄产业发展现状

2.1.1 基地布局优化 礼县大黄生产区主要在县域南部和西部山区。宕昌大黄生产区主要分布在县域东部西汉水上游的良恭河、竹院河、好梯河流域和岷江流域。华亭大黄生产区域位于关山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以山台地和梯田地为主。上述种植区域大多分布在海拔2 000 m以上地区,具有高寒阴湿、土层疏松深厚、土壤肥沃的环境特征。

2.1.2 在中药材种植中的比重提高 2018年甘肃中药材种植面积30.67万hm2,产量120万t,其中大黄种植面积1.33万hm2,产量约6.7万t。与2010年相比,大黄种植面积占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的比重由1.93%提高到4.34%,大黄产量占甘肃省中药材产量的比重由3.98%提高到5.58%。

2.1.3 标准化种植水平提升 育苗移栽成为大黄主要栽种方式,在各地产业政策和资金的持续扶持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加强了大黄种子种苗规模化繁育和标准化基地建设。在礼县大黄产区,2017年统一供苗率为3%,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占6%,2018年统一供苗率达到5%,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达到30%;同时积极开展质量监测检验,大力推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成了出口大黄质量安全示范区。

2.1.4 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甘肃大黄销售市场构建了以陇西文峰、首阳,渭源会川、渭水源及岷县当归城等5个专业药材市场为主体,以宕昌哈达铺、理川,华亭马峡,礼县铨水等4个产地市场为集散地的格局,形成了药企定点采(收)购、合作社集中销售、商贩和散户送货销售的局面。

2.1.5 组织化程度提高 各大黄主产区形成了以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内联种植户、外联药材市场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带动和产业化经营模式。礼县、宕昌、华亭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81个,从事大黄种植、加工和销售的县级以上龙头企业有19家。礼县促进大黄产业的创新发展,成立了礼县大黄研究院,正在建设集加工、仓储、物流、研发、检测和交易于一体的大黄产业园。

2.2 甘肃大黄产业制约因素分析

2.2.1 劳动力短缺 大黄为深根性植物,发展大黄种植受劳动力短缺的制约尤为明显[6]。大黄主产区农村经济以劳务创收或劳务加种养业多元收入为主,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后,从事大黄种植的劳力以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劳力为主,青壮年劳力在务工的间隙辅助种植。大黄种植在整地、种苗移栽、施肥管理、整形干燥等生产环节能正常进行,但在采挖环节基本依靠人力,用工量大且劳动强度大,有的农户受劳动力制约而改种其他作物,对大黄种植面积的稳定和发展有不利影响。

2.2.2 品种选育和规模化种子种苗繁育滞后 礼县大黄栽培品种主要是掌叶大黄,栽培和销售中笼统称礼县大黄,没有具体的品种名称[6],宕昌大黄和华亭大黄也有同样问题,与中药材现代化、标准化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大黄种子种苗的繁育以种植农户自繁自育占绝大部分,质量差异大,与GAP要求差距较大。

2.2.3 干燥方法落后 在主产区大黄的干燥以各家各户熏干和自然晾干为主。虽然以传统的熏干法所含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然而熏干法耗时长、对树木植被及环境破坏性大,目前仍未找到对环境破坏小、干燥耗时短、对有效成分破坏最小的大黄干燥方法[7]。

2.2.4 精加工能力不足 大黄加工目前仍是粗加工,以原料销售为主,以大黄为原料生产保健品、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处于开发试验阶段,制约了大黄产业价值链的提高。

3 甘肃大黄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用好甘肃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发展机遇,构建以企业加工销售为龙头驱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子种苗集约化繁育、标准化种植示范和技术服务为联接,以农户种植为主体的甘肃大黄产加销体系,支持技术研发运用,完善大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促进大黄产业高质量发展。

3.1 持续推进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

大黄主产区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建设集中连片的标准化种植基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引导农户增施农家肥,建设田间生产道路,提高农业机械通行便利水平。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用量。加强GAP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集成农机农艺、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示范及推广,带动农户标准化种植。在大黄种植专业村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进行种子种苗规模化繁育,提高种子种苗质量,限定3~4年的采挖生长期,实现大黄“真实、优质、稳定、可控”的生产。

3.2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采取引进、培育提升及与药企联合等方式,培育壮大大黄主产区的加工销售企业,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大黄种植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让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环节留在主产区,提升大黄产业价值链,增加药农收入。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大黄高质高效栽培、干燥技术的示范、培训和指导。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种植,提高产业收益。

3.3 强化干燥技术研究,提升加工能力

加强大黄干燥技术创新研发,在减少药效损失的前提下,研究和筛选能实现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及节能的干燥工艺设备,改善大黄主产区干燥环节的制约。鼓励和支持企业、合作社在产地建设加工基地和贮藏设施。

3.4 推进农机农艺的研发运用

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加大农艺农机技术的研发及集成运用,加强适应机械、畜力采挖的栽培技术试验和推广,如大黄坑种垄作技术。改造、研发和推广节劳省工的大黄采挖机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采挖效率,降低采挖成本,节本增效。

3.5 加强地理标志的使用和管理

各大黄主产区地理标志的使用和管理需要当地相关部门联合推动,通过宣传和加强生产环节的技术质量监督,确保大黄生产过程按技术规程进行,种子种苗符合标准,化肥、农药施用不超标,生长期达到标准限定年限,对不符合要求的产品限制企业或合作社使用地理标志。通过持续把好质量关,提升甘肃道地大黄市场品牌,促进甘肃大黄产业持续发展。

3.6 促进野生资源的保护利用

开展野生大黄资源的调查、保护和抚育,禁止不合理的采挖。加强野生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人工种植驯化技术研究。支持农业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引导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种子种苗繁育和展示示范,增强优质种子种苗供应能力。

3.7 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预测分析

运用大数据加强大黄种植、流通及加工需求市场信息的搜集、价格动态监测分析和预测,适时发布信息,引导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合理安排大黄种植、流通和销售,促进产销衔接,实现优质优价,促进农民增收。

3.8 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大黄主产区行业管理部门在加强基地标准化建设的同时,需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制定大黄种子种苗质量标准和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健全检测机构,提升检测能力,完善检测制度,加大抽样检测力度,构建质量检测体系。实现全程可追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构建可追溯体系,为大黄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质量安全保障。

3.9 优化和加强政策扶持

大黄主产区需加强以宜机化田间道路建设和土壤培肥为主的农田建设,落实药用农机具补贴政策和大黄农业保险政策,持续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大黄种子提纯复壮、育苗基地和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推进礼县大黄产业园建设,加强礼县大黄研究院作用的发挥,以形成甘肃大黄绿色标准化种植、加工、销售和研究中心,带动甘肃大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礼县主产区种苗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鼎牌种苗有限公司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驰援
全国麦收进度过半 主产区机收率超98%
关于支持主产区发展专用粮食生产的建议
《礼县人大志》出版发行
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科技支撑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