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兰手记
2021-12-06李铁环
李铁环
一
梅兰竹菊,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因其占尽春夏秋冬,表现了传统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心理感悟,是中国文人画出现以来,文人士夫感物喻志的象征和代言,也是后人对审美人格境界的向往。
而兰,恣意潇洒、不理俗世的性格,除了表现人们对于美好品格的一种向往与追求,还体现着坚韧、坚忍、坚守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一种君子人格与文化品格合一的象征和隐喻,这也正是我多少年来爱兰画兰的重要原因。
兰的身上有一种清婉素淡的姿态,就像是孤芳自赏的世上贤达,幽而不病。其处于深山,坚守着自己,不厌寂寞,亦不厌都市喧嚣,都能处其境寂而令色逊。虽多居幽谷深处,但喜清风明月,不因谷空而貌衰。兰之叶,如肆婉破障之锐剑,兰之花,又如凌空春节之冷萼,闻其香,瞻其容,如入真禅妙境。兰香如檀,置身其中,令人心生淡定,意凝神敛,使心疏放。
二
读历代画兰大家名作,从中可以汲取前贤的创作模式和表现方法,犹如习书读帖,必能于潜移默化中承续传统中的气息。
画家画兰,在中国画史中始于宋末的赵孟坚、郑思肖二人。因文人画兰,多用书法笔意,故亦称写兰。也许是兰花这个题材,适合中国文人画家普遍所具有的清高、飘逸、孤寂的性格特征,所以自宋后,画兰名家迭起辈出,他们以兰花为载体,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个性情趣和神悟美感等精神寄托,都通过描写兰而展现得淋漓尽致。
南宋画家赵孟坚首创用墨写兰的方法,其用笔劲利而又舒卷,有柔美舒放之态,秀雅而又清爽。在他的画上,往往写春兰两株,丛生于草地,给人以清新俊爽之感。叶虽简略,但笔意绵绵,气脉不断。而宋末的诗人、画家郑思肖所作墨兰,花叶萧疏而省去了根土,大概也是寓意宋时河山的悲凉现状。他的传世《墨兰图》,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显示出花的品格不凡,以及作者的精神寄托。这种极简的处理办法,也是我在写兰创作中所追求的。
元代是文人画史上的特殊时期。历时98年的短短元朝,出现了足以彪炳美术史册的诸多大师级画家。其中著名画家赵孟,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的《兰蕙图》师承了赵孟坚的画法,以更加自由舒卷的用笔来表达一种奔放而飘逸的情感。这种舒卷我非常喜欢,因为写兰最容易写软,尤其对线条的控制,一犹豫,气必弱,而舒卷之意中,寓有外柔内刚。
到了明代的文征明、仇英、陈古白、周之冕、徐渭等大家,均写兰而自出机杼,写胸中逸气。文征明常以兰竹、兰石相配,发文人筋骨意趣。周之冕以水墨点染叶子,画法兼工带写,时人称其为勾花点叶法。陈古白的兰花则以淡墨写出,花与叶相穿插,乱而有序,笔墨更具书法之韵。有时略加淡彩,笔、墨、色、形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独具风格。
近代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家都有很多写兰作品。这些大家的兰花普遍更突出书法性和金石性,需要更深的功力。到目前,我觉得因为他们是画大写意的缘故,用笔超级豪放,打破了以往一些写兰画家的既定程式,恣肆奔放,不拘一格。
这也正是我在今后创作中所要变的,既定的程式固然成熟,但小小的兰花仍然需要体现时代精神。所以,还要深入学习美术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大家、不同风格的作品。
三
写兰的几点体会:
用笔是关键。古人为什么选取兰花作为素材,除了兰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寄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兰的形态最适合用毛笔表现,这正顺应了文人士夫对书法的擅长。我们仔细观察兰的花、叶、根等形态,与书法的笔画、笔势极其相近,所以,用书法之法画兰,很快就能进入自如的创作化境,而且能变化万千。
前人论及中国书画用笔时,尝有“用笔同法”之说。本来书法笔画的产生,皆是来源于自然万物。欧阳询“八绝”讲,“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坠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兰花用笔更与书法点画直通。
所以写好书法,真正地掌握了书法用笔,画兰才能随心所欲。
气质是境界。千余年来,几乎大多数文人画家都或多或少地画过兰花,难以计数,千人一面在所难免。因此,画好兰花,在解决了用笔之后,只能从画的气质上着手,写出个性,写出境界。
可以说,气质决定境界,境界的核心又是气质。那么,营造出画的内涵,把兰的内在气质与画者自身的修养结合起来,才能展现出一幅作品的全部。
这么多年来,先是在材料上做文章。宣纸固然有它的优势,但有时觉得又平实了,画面没特色。后来,我用了一些色宣和包装纸,觉得效果特别。尤其是包装纸所固有的质感,为兰在其婀娜飘举的势态上平添了几分厚重,尤其是纸质中的颗粒,为线条增添了金石气,实有孔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之境。
总之,兰虽是一个传统的题材,但是要画出新意,画出时代感也非易事,需要不断地学习传统和当代艺术家的技法、观念,这样才能画出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