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格局下高等音乐院校课程思政的构建

2021-12-06苏艳丽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育人

苏艳丽

(衡水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高校所有课程要发掘思政资源,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体现,是思想政治工作新的生长点和重要抓手,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健全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对于高等音乐院校坚持社会主义艺术教育的办学原则,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艺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音乐本身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功能,使得高等音乐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其他院校无可比拟的优势。课程思政是“大思政”格局下音乐院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音乐院校教师应全面而深刻地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授课教师的行为自觉打造课程思政的良好生态和运行系统,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1 课程思政建设是音乐院校培养德艺双馨时代新人的目标要求

音乐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功能,容易实现和思政的融合渗透。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也就是说,音乐对客观事物的表述具有超语言性,它能够表述人们无法用语言或行为表达或表现的德育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愉悦中产生对人生价值、社会道德等方面诸多问题的思考,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这一具有隐蔽性、生动性与愉悦性的教育方式,也符合当代大学生思维、情感和心理的特点与需求,有“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效果。

古代有“礼乐皆得”之说,其含义是如果一个人将礼和乐的真谛都学到了,便会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谓之有德”。在中国古代,琴、棋、书、画是士大夫修身的“四课”,琴即音乐,位于修身之首位。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观念,他将音乐教育放在了最首要的重要位置,认为人在成长过程中只有经过了“乐教”的洗礼才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完美道德品质的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音乐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时代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和文艺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其培养的人才是具有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艺双馨的新时代文艺接班人。因此,音乐院校所有的课程均应担负立德树人的职责,在教育教学中将育才和育德、德和艺统一起来,实现“大合唱”。

2 高校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句话实际上强调的就是课程在育人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指明了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这一论述从重要性上与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等上进行了区分。然而在音乐院校的课程教学中,重教书、轻育人、重演唱演奏传授、轻思想价值引领等现象较为普遍,音乐和思政虽有一定的结合,但结合的层次还比较低,仅仅表现在红色经典演出或者音乐艺术“三下乡”等课外活动领域。

课程思政是指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和思想内涵,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优势互补和高度融合。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高等音乐院校,要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人人树立起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

3 课程思政建设要培养政治过硬的教师队伍

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列宁曾经说过:“在任何层次的学校里,最重要的是所授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要靠授课教师来掌握”。因此,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先要加强教师的培训。首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学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课程思政”的思维自觉。其次,确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把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大纲、教案编写、教学实施等方面,既做授艺解惑的“经师”,又做立德铸魂的“人师”。最后,音乐教师要乐于和善于发掘音乐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心人”。虽然音乐先天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的功能,但教师要学会巧妙把握、灵活运用,在传授音乐理论、演奏技能、演唱方法中融入价值引领,方能达到乐中育人的效果。

4 重视中国古代音乐典籍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音乐论著非常丰富,以《乐记》为例,它是先秦时期儒学的重要音乐典籍,是儒家音乐教育理论与音乐美学理论的集成。它重点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其中所提倡的“乐教”是指用音乐教育帮助人们提升道德修养,淬炼人格心性,强调音乐的德育及美育作用。音乐教学中可以将“乐教”思想融于课程思政,将较为死板的知识灌输转变为“知行合一”的感性教育模式,将较为宽泛的道德行为标准教育转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式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良好人格和道德品质。

5 将思政与多种创新活动形式相结合

各种专业教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通过书本传授的,也有通过社会实践来体现的。教育者必须有意识地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并不断地优化这些资源,通过与各种活动相结合,突破专业教学内容的局限,形成全方位立体的育人格局,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重要思想,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现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发展进入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浸润模式。尤其是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已经成为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环节,它充分体现了时代主题和时代所赋予的教育内容。课程思政应满足专业课程中“教学的教育性”要求,并与专业相关的内容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要靠教育,靠人才。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力培养实现中国梦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大思政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