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水稻新品种金武软玉的选育
2021-12-06单爱娟蒋祖明韦丽相周照娣单新强
单爱娟 蒋祖明 李 娟 史 斐 韦丽相 周照娣 陈 力 单新强
(1常州市金坛种子有限公司,江苏金坛 213200;2常州市金坛江南春水稻研究院,江苏金坛 213200;3常州市金坛江南春米业有限公司,江苏金坛 213200)
水稻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作物,我国70%以上人群以稻米为主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水稻种植结构,大力培育并推广种植产量高、米质优、食味品质好、效益好的优质稻品种势在必行。研发高产、优质兼备的水稻品种,不仅是满足人们对优质食味的消费需求,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稻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性早熟晚粳新品种,可保持和扩大江苏粳稻新品种培育的技术创新优势、发展优质稻米生产、提升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水稻新品种选育过程中,通过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南繁加代、生态加压筛选加快育种进程,建立双亲优质且品质差异小、抗性基因可聚合互补的常规优良粳稻“双亲双优、抗性互补”选育技术,有效解决高产与优质、优质与抗性的协调统一问题,成功育成了集产量高、米质优、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易栽培的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金武软玉。金武软玉的育成契合量质同步和消费需求的稻米生产发展目标,为江苏水稻产业品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更多选择。
1 选育过程
金武软玉是以“丰×优×抗”选配为理论指导,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南繁加代、生态加压筛选,并经过定向选育、有性杂交等程序而研发出的优质食味水稻新品种[1-3]。2012年正季选用软3为母本、w2431为父本进行杂交(F1);2013年春季种植F110株,进行混收(F2),正季种植F2420株,收30株,室内考种留26株(F3);2014年春季种植F326个株系,收10个株系(F4),正季种植F410个株系,其中4030-2、4030-1、4030-7当选,各收3个株系(F5);2015年春季种植F59个株系,选收6个株系(F6),正季种植 F66个株系,其中6013、6015、6010当选,各收3个株系(F7);2016年春季种植F79个株系,混收3个株系,正季将3个稳定品系进入产量鉴定圃,编号6429品系表现优良,定名靖丰6429;2017年将靖丰6429品系进行多点测试品比,表现突出;2018-2019年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武进所科企联合体区域试验;2020年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武进所科企联合体生产试验;2021年4月21日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210075,定名为金武软玉。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该品种属于早熟晚粳类型,在江苏省区域试验中,全生育期155.9d,比对照武运粳23号早熟1.3d;株高94.3cm,分蘖力较强;群体整齐度好,叶色中绿,叶姿较挺;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强;抽穗后叶片挺、株型较紧凑,植株生长清秀,后期转色优,收获时仍有3~4片绿叶,熟相好;一般有效穗数21.5万穗/667m2,每穗总粒数142粒左右,结实率90.0%,千粒重26.5g。该品种分蘖性好,群体自我调节能力较强,产量构成因素协调,产量较稳定,适应性广、易栽培。
2.2 稻米品质2018-2019年米质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制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检测,出糙率85.5%,整精米率75.7%,垩白粒率11.0%,垩白度5.3%,胶稠度90.0mm,直链淀粉含量11.9%,为低直链淀粉阴糯类型,长宽比1.6,碱消值6.8级,米质达部颁NY/T 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优质稻谷标准。
2.3 抗性综合抗性较好,2018-2019年区域试验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接种鉴定:该品种白叶枯病5级,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稻瘟病综合指数4.5级,条纹叶枯病3级,感纹枯病。试验示范过程中纹枯病轻,未发生稻曲病。抗倒性较强,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示范过程中,未出现倒伏现象。
3 产量表现
3.1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8-2019年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武进所科企联合体区域试验,2018年金武软玉每667m2平均产量697.7kg,较对照武运粳23号增产0.4%;2019年续试,平均产量759.9kg,较对照武运粳23号增产1.6%;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28.8kg,较对照武运粳23号增产1.0%。2020年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武进所科企联合体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87.9kg,较对照武运粳23号增产3.1%。
3.2 示范种植该品种2019-2020年分别在武进、金坛、如皋、靖江、苏州、无锡等地进行示范,表现长势清秀,结实率高,熟相好,产量高,米质优,得到示范展示单位和观摩人员的一致好评。2020年在武进区前黄镇示范种植6670m2,经测产验收,每667m2平均实收产量736.0kg。
4 机插栽培技术
4.1 适期播种,培育适龄壮秧适期播种,视前作腾茬情况,遵循“宁可田等秧、切莫秧等田”的原则,以秧龄15~20d为宜,进行倒算确定育秧时间;甄选基质,选用成熟安全基质产品,底铺基质1.5~2.0cm厚,盖籽0.5cm厚;精量落谷,每cm2落谷5粒稻种;两段育秧,播种后先在室内进行暗化,待出苗高度约0.5cm时移盘到露地秧池进行绿化;覆盖育苗,移至秧池后及时用无纺布覆盖培育;湿润育苗,掌握“晴天平沟水、阴天半沟水、雨天沟无水”原则;揭布炼苗,待秧苗生长至10cm时,于傍晚揭去无纺布进行炼苗。机插水稻培育壮秧指标[4]:秧龄15~20d,白根多盘根好,根层厚3~5mm,叶龄3.0~4.0叶,苗高12~18cm,百苗地上部干物质重2g以上,以使秧块呈现“三不效应”,即:起苗卷秧时秧块不断、单手提苗时秧块不散、装箱机插时秧块不拱。
4.2 合理密植,调优群体起点适时移栽,在适插期内尽可能做到能早则早,确保早发稳长,为高产奠定基础[5]。稳行缩株,插足基本苗数,行株距配置:行距≤30cm、株距11~12cm,每667m2插足1.7万穴,每穴3~5苗,保证基本苗6万~8万。沉实机插,视土壤类型制宜,掌握上烂下实,旋轧平田后一般砂土类沉实1~2d、粘土类沉实3d后再机插,确保机插质量与作业效率。机插轨迹,掌握机插路线,长田、方田掌握靠边插,最后横头来回出田头;圆田、三角不规则田掌握隔趟插,最后一圈出田头。实行浅插,机插时入泥深度掌握1cm左右,确保早期低位分蘖的形成。
4.3 科学施肥,优化水浆管理精确定量施肥,本田期掌握“适氮配磷钾补硅”的施肥原则[6],氮-磷-钾-硅元素纯量之比以18∶6~8∶8~10∶0.5为宜。不施大头肥,基苗肥与穗粒肥的氮素运筹以6∶4或5∶5为宜。肥料运筹,基肥于平田后机插前每667m2施高含量复合肥(氮、磷、钾纯量各为16%,下同)15kg;苗肥分2次追施,分别于机插后7~10d施尿素7.5~10.0kg和机插后15~20d施复合肥15kg;穗肥分促花肥和保花肥2次追施,分别在余叶龄4.0~3.5叶时施尿素、复合肥各7.5~10.0kg和余叶龄1.5~1.0叶时施尿素5.0~7.5kg;粒肥视为捉黄塘时,施用尿素2~3kg。根外追肥,选用水溶性硅肥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每667m2喷施150~200mL,促进粒重增加,提高出糙率。适时搁田,当总茎蘖苗数达穗数苗时开始脱水搁田,并由轻到重,逐步到位;干湿交替,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实行干湿交替,收获前7d断水干田,确保饱水绽谷。
4.4 精准植保,综防病虫草害做好种子处理,适药浸种,防控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等种传病的发生;覆盖育秧,机插水稻育苗应用无纺布覆盖,既可起到防鸟害、防渍害、防热害、防虫害“四防”作用,又可实现绿色、有机栽培[7]。带药移栽,机插前1d揭布打药;适时化除,机插后7~10d及时进行化除;绿色植保,综合防病治虫,本田期要按照当地植保病虫情报要求,适时做好“三虫三病”的防控(三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三病: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确保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