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宛麦788
2021-12-06张明辉马吉坡时曼丽
张明辉 马吉坡 徐 青 时曼丽
(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南阳 473000)
河南省常年小麦播种面积为567万hm2[1],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20%以上;年均产量在400kg/667m2以上,年均总产量3500万t以上,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5%以上;其种植面积、平均产量和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对稳定河南粮食总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针对河南省中南部的地域和生态特点以及小麦品种的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南阳市农业科学院确立了立足南阳、面向全省、辐射周边,选育半冬性或弱春性早熟、高产、稳产、多抗、优质小麦新品种的育种目标。2004年以豫麦54为母本与周麦16杂交进行系统选育。豫麦54为中熟小麦品种,株高适中,株型较好,抗寒性较好,抗病性适中,亩成穗数较多,穗粒数稍少;周麦16为中晚熟小麦品种,株型适中,穗大粒多,抗倒伏性一般;这2个品种杂交,目的是选育出株高适中、较抗倒伏、抗病中上、穗大粒多的新品种。2010年从F6中选出表现好的23个株行,次年进行鉴定,2013年开始进行连续2年的品种比较试验,其中以0405-32-34-17-53表现较优,定名宛麦788。2017-2019年参加河南省南部及弱筋A组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21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210032。
1 品种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宛麦788属半冬性品种,苗半直立,叶色浓绿,叶片细长,苗势壮,两极分化慢,株型适中,旗叶上冲,株高77.6cm,抗倒能力中等。亩成穗数多,穗长方形,熟相好,综合抗性较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较均匀,饱满度好。平均亩成穗数33.7万~36.7万,穗粒数33.5~36.2粒,千粒重35.9~44.5g。
1.2 品质性状2018-2019年河南省南部及弱筋A组小麦区域试验混合样品质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分析:2018年蛋白质含量12.3%,容重707g/L,湿面筋含量21.8%,吸水量51.4mL/100g,稳定时间0.9min,拉伸面积25cm2,最大拉伸阻力109E.U.;2019年蛋白质含量13.6%,容重758g/L,湿面筋含量28.0%,吸水量51.3mL/100g,稳定时间3.8min,拉伸面积37cm2,最大拉伸阻力159E.U.。
1.3 抗性鉴定2017-2018年连续2年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2017年中感条锈病和白粉病,高感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2018年中抗条锈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
2 产量表现
2.1 区域试验2017-2018年度参加河南省南部及弱筋A组小麦区域试验,8点汇总,增产点率87.5%,每667m2平均产量302.0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7.5%,增产极显著;2018-2019年度续试,6点汇总,增产点率100%,平均产量427.2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8.5%,增产极显著;2年区域试验汇总,宛麦788平均产量364.6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8.0%,平均增产点率93.8%。
2.2 生产试验2018-2019年度参加河南省南部及弱筋A组小麦生产试验,9点汇总,9点增产,增产点率100%,每667m2平均产量457.4kg,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8.4%。无倒伏程度≥4级且倒伏面积≥30.0%的试点。
3 栽培技术
宛麦788穗大粒多、成熟期中等,适宜在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高水肥地力田块中晚茬种植。
3.1 整地及施肥精细整地,前茬收获后,适时耕翻,耕深25cm左右,细耕、细耙、细磨,不漏耕、漏耙、漏磨,达到地面平整,土粒细碎,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若在播前墒情不足,应适时造墒,确保足墒播种,一播全苗。科学施肥,坚持氮、磷、钾、中微量元素配合,加施有机肥。原则上磷、钾肥及微肥均作基肥施用,60%的氮肥作底肥,40%用作追肥。防治地下害虫,将药剂拌入化肥中,耕地前用机械均匀撒施,随耕翻入土。
3.2 种子准备播种前选择阳光充足的晴天晒种1~2d,时间集中在中午前后,把种子均匀摊铺于干净的晒场里,厚度3~5cm,晒5~6h。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去除病粒(如感赤霉病、线虫病的籽粒)、秕粒、虫粒、霉粒、烂粒的种子,保证田间出苗率。
3.3 播种河南中南部宛麦788适宜播期为10月15-20日。适播期内,每667m2基本苗控制在18万左右。若播种时遇墒情差、播种推迟或施肥偏少导致肥力稍欠,可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播期每推迟3d每667m2增加播种量0.5kg,但最多不宜超15kg。播深宜3~5cm,播种后应及时镇压,利于提墒,早出苗、出全苗[2]。
3.4 田间管理3.4.1 苗期-越冬期查苗补种 小麦出苗后,宜及时查苗补种,超过15cm以上缺苗断垄,取相同种子浸种,补种时适当浇水,可以提早出苗,达到苗齐的目的。若麦苗已分蘖,错过补种,可适时就地疏苗移栽,起苗最好带土,盖土原则是深不压心、浅不露白,然后压实,确保成活。因苗管理 对于弱苗,要及时追肥浇水,一般每667m2追施尿素8~10kg。对于旺长麦苗,要及时中耕及镇压,也可施药抑制其生长。冬灌 对多种原因造成缺墒的田块,务必冬灌,确保幼苗安全越冬,需在日平均气温3~4℃时进行,当天明水要消,禁止大水漫灌。适时化学除草 小麦越冬前宜及时施用除草剂,这时杂草处于幼苗期,易于防治,一般应在12月中下旬进行,视温度、草情及时施药。禁止牲畜啃青 牲畜啃青易造成死苗、麦苗感病和越冬冻害加重。要加强看管监督,严禁牲畜到麦田啃青。
3.4.2 返青-抽穗期旺苗管理 对旺长麦田,返青起身期控水控肥,控制春季麦苗分蘖过多发生,起身期进行控旺转壮,蹲苗壮秆,预防倒伏。拔节后期可结合浇水每667m2追施尿素8~10kg。壮苗管理一般情况下,可在年后起身期,每667m2追施尿素10~15kg,同时浇水,可有效提高亩成穗数,促壮秆成穗。弱苗管理 对于弱苗麦田,以“早、促”为主,可分期追肥。一是返青期在有墒时每667m2追施尿素10~15kg;二是拔节期追施尿素5~10kg,同时浇水,增加成穗率,提高穗粒数。预防“倒春寒” 寒潮到来前,提前浇水施肥,每667m2追施尿素8~10kg,也可同时喷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等预防。冻害一旦发生,必须及时浇水、施肥,或喷洒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补救,将冻害损失降到最低。
3.4.3 抽穗-成熟期浇好灌浆水 孕穗水一般在小麦挑旗时浇,水量宜大。小麦开花后10~15d较宜浇灌浆水,对提高粒重有明显效果。一般灌浆期浇水愈晚,效果愈差。预防干热风 可在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间,每667m2用0.01%芸苔素内酯10mL和磷酸二氢钾150g左右加1%尿素兑水40~50kg,间隔7d喷施1次,连续2~3次,对防御干热风和雨后青枯、提高千粒重有较好的效果。防治小麦条锈病每667m2用15%三唑酮粉剂80~100g,或25%烯唑醇粉剂30~40g,或12.5%悬浮剂40mL喷雾防治,防效可达90%以上。或每667m2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20~35g,兑水50~80L喷施,既防治锈病,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3]。防治小麦赤霉病在齐穗至扬花初期,进行全面喷药预防,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若施药后3~6h遇雨,雨后应及时补喷,隔5~7d需再防治1次。每667m2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mL,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25mL,或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95g,兑水30~45kg细雾喷施。防治蚜虫 每667m2用25%蚜螨清乳油50mL或1.8%阿维菌素乳油8~10mL兑水50kg喷雾。防治小麦吸浆虫 小麦抽穗扬花期,每667m2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mL,兑水50kg喷雾防治。
3.5 适时收获手工收获期宜在蜡熟中末期,此时已生理成熟,秆、叶已变黄,穗下节间呈黄色,穗下第1节呈微绿色,八九成籽粒已转黄,但籽粒内部呈蜡质状,含水量为25%~30%。蜡熟末期至完熟期适宜机械收割,此时收获粒重最高,籽粒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最优。要适时抢收,防止可能遇雨造成穗发芽,做到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