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2021-12-06刘小燕
惠 燕,刘小燕
(徐州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随着经济全球进程的不断加速,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地区与地区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动关系。不仅是在经济方面,在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都实现了更为深度的交流与融合。大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这种全球化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并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提升自身能力。中国领导人对全球化发展有着独到的认知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性眼光,“一带一路”的提出正是出于全球化发展的考量,符合当前全球发展的大趋势。基于“一带一路”视域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提升,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的树立国际观,强化自身思想建设,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视角。同时,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更深的认识,坚定民族信仰,使其在国际化大环境中保持清醒、正确的认知,更好的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之中。
一、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为中国未来国际化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中国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腾飞给予了进一步的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了中国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同时也为现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需要有更多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投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去。但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现阶段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因此,需要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给予关注,并构建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具体而言,当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思想认知,主动意识不足
培养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学生在思想认知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正确清晰的认知,从主观上愿意接受,并主动参与到对外交流活动之中。然而就现阶段中国大学生而言,由于受到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很少有大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形成自我驱动,自主寻求参与对外文化交流的机会,并且对学校或社会上组织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关注度较低,兴趣不足。通过与一些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学生进行沟通也可以发现,这些学生中真正出于自动自发参与活动的人数所占比例并不高,很多都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学校的强制性要求,获取学分等。通过对这一现象进行深究,发现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该方面存在明显的缺位,没有及时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观念上的引导和培养,使得很多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没有站在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对自身未来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和社会中缺乏跨文化交流的环境,由于没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氛围,使得学生很难真正地融入到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去,由于过于陌生而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1]。
2.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系统学习
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学生有大量的外国文化知识储备作为支撑,在进行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应能够熟悉对方的民族文化、国家历史并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而这些跨文化知识的获取与储备需要大学生从日常学习中进行点滴的积累。但对于当前大学教育课程设计而言,除了部分针对性专业,绝大多数专业在跨文化知识教育方面都存在不足,大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得到足够的知识支撑,而依靠课下进行学习一方面学生自主性偏低,自我学习在质量和效率等方面都难以保障,另一方面则是当前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到的跨文化知识都相对松散,虽然知识量巨大,然而大学生却很难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之中进行合理的选择与学习,并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难以发挥出指导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很多高校都仅仅重视了对外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却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之间产生割裂,难以帮助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更进一步的深化,与文化相关的教育教学多浮于浅表,很难满足对外交际过中的实际需要[2]。
3.缺乏有效实践,行为模式僵化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培养是基础,但最终的目的仍在于实际的应用,需要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对外交际的过程中真正的应用出来,并取得理想的效果。而现阶段,中国当代大学生多数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学校以及社会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极为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有机会真正进行对外交际活动,而绝大多数学生日常与国外友人见面和沟通的概率都相对偏低。不仅如此,学生在参与对外交际活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外交际缺乏生活化,形式主义严重,行为模式僵化难以变通等。就现实意义而言,长期以知识教学为主,重理论而轻实践很难真正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创新,注重为学生寻求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找到自身不足,提升沟通技巧,灵活知识应用[3]。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一带一路”提出后,全社会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国际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已经成为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准。根据当前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基于“一带一路”的发展需要,应进一步强化学校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通过氛围营造、课程改革、教师队伍提升、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等,从多个方面入手对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综合性的培养,让大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在对外交往过程中能够更自如、更灵活。
1.注重氛围营造,培养国际思维
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对校园文化进行认知需要从广义的层面入手,其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建设,还包括思想文明、价值观念、规范文化等多个方面,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需要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每个方面,通过跨文化交际氛围的构建,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构建国际思维,提升交际能力。第一,高校在管理层面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客观、正确的认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对该方面给予侧重,有意识的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在实际操作上,由学校牵头构建体系化培养课程,强化知识的横纵交叉,基于实践对理论课程进行调整,强化相关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为大学生今后的应用奠定基础,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的出现。第二,积极对外寻求国际化交往机会,通过创办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借助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步帮助学生适应国际化氛围,形成国际化思维,在意识、知识、实践积累等方面都得到大跨度的提升。第三,给学生创造更多了解、学习国际文化的机会,如举办对外文化交流会、组织中外文化展览。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学校图书馆加以利用,在图书馆中设置国际文化阅读区,让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对国外文化有更加多元的了解和认识[4]。第四,当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相对随意,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没有一个明确的人才培养标准,这就导致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无法衡量培养工作是否到位,学生能力是否达标,所以需要针对当前“一带一路”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一带一路”发展的真实需要,构建一个健全、科学、明晰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规范化、合理化,进而推动更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提升。
2.改革教师团队,引入外籍人才
教师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想要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先培养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国际化意识。而通过对当前高校教师的了解可以发现,当前高校教师具有国际化观念,能够灵活、自如进行对外交往的相对较少,很多教师与大学生一样并没有过多对外交往经历,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在跨文化交际方面自然不具备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条件。因此,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需要先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只有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养,强化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意识,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工作。首先,学校要对当前学校教师队伍基本情况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并针对当前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培养策略。一方面,学校要设置基础的培训体系,帮助学校教师构建国际意识,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思想和能力上双向提升;另一方面,学校要给教师提供走出去的机会,让教师能够真正融入到国际化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和理解跨文化交际,真正实现眼界、思想等多方面的飞跃。如与国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师资交换,委派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学术交流等。其次,鼓励在校教师除搞好日常教学工作外,积极寻找实践机会,尤其对于国际性的活动应积极参与。一方面通过不断参与国际性活动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思维。最后,通过引入国外优秀教育人才带动学校教师团队。当前很多院校已经在该方面进行了尝试,聘请外籍教师在学校长期执教,但在资源利用上还有待提升,没有深化国内教师与外聘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学校应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并积极组织中外教师沟通交流,以深化对彼此文化的认识与理解[5]。
3.坚定思想信念,强化民族意识
在培养学生国际意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对民族意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很多人错误地将国际化等同于“洋化”,一味地向国外看齐,甚至形成了崇洋媚外的思想。近年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提升,该方面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转变,但在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该方面的问题仍不容松懈,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开阔视野,形成国际化的认知;另一方面还要让大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正确看待中外文化,构建强大的民族自信,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坚定思想信念,正确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首先,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要让学生在大学之中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国际视角出发对中华文化进行解读,阐述中华文化在国际中的地位,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其次,要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让学生感受到“活”的文化,在接触、实践中形成更真实的感知。如学校可以鼓励各种传统文化社团的建立,如汉服社、茶道社、剪纸社等,并且可以在校园中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项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最后,在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感受的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让其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同时在大学生登上国际舞台,进行跨文化交往过程中其还应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动者,这才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所在。
4.拓宽学习渠道,强化线上传播
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除了依靠学校的力量外,还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实践的渠道。当前已经进入网络社会,互联网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要对互联网络进行更为灵活、有效的应用。首先,高校在自身官方平台应增加国际化的内容,除了定期推送国际咨询、国际文化知识等,还应收集、整理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机会定期公布在网络上,为学生提供获取实践信息的渠道,由学校官方进行筛选并发布。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快更便捷地获取实践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官方的筛选去除掉存在风险的实践机会,在最大限度内保障学生的安全。其次,有效应用自媒体,向大学生推送更多有别于书本的国际文化知识,通过图文、视频、音乐等方式,以便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对外国文化、风土人情等进行更加多元的认知,这样既能够弥补课堂学习上的不足,同时多元的、趣味的展现形式也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得到更快的提升。需要重点提及的是,虽然线上传播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但高校仍需对学生的上网规范和思想认知有所关注,避免学生受到网络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的提出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又一伟大突破,同时也是中国对外文化交往的一次大跨步前行,对于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有着积极正向意义。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发展的不断深入,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一带一路”的发展之中,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带一路”视域下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需要从大学入手针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当代大学生走入社会,融入全球大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