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宁县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的对策研究
2021-12-06蒋正武
蒋正武
(中宁县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 中宁 755100)
1 基本情况
中宁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平原中卫南端。黄河两岸是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位于利通区与青铜峡市的东部边界,中卫以西,南接同心县,北接阿拉善左旗,总面积4 226.5 km2,总人口351 700人。2020年底,全县耕地面积6 100 hm2,其中小麦、水稻、玉米28 586.67 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47%,硒砂瓜23 333.33 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41.6%,蔬菜、油料、杂粮8 913.33 hm2,枸杞13 533.33 hm2;农机总动力305 099 kW,11 354台拖拉机、农业辅助配套农机具14 293套、谷物收获机466台、植保机械452台(套)、畜牧机械2 716台(套)。
2 农业机械化现状分析
2.1 区域间农业机制的发展不可持续
黄河灌区与山区在农业生产机制上存在较大差异。黄河灌区主要农作物集约化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率普遍达到80%以上,已进入高级化农业机化阶段;喊叫水、徐套、太阳梁、大战场四个乡镇,耕地面积36 860 hm2,占全县总面积的60%,农机总功率777 142 kW,占全县总动力的25%;2 406台动力机械,占全县21%,包括58.8 kW以下的机器;2 714个配套农具,占19%;畜牧机械(套)1 592台,占58.6%;其他机械不足20%,四个乡镇主要以玉米、生硒和甜瓜为主,机械化作业仅限于耕、种收环节,机械化程度仅50%以上,地区间农业机化不平衡是地区差异造成的;除了地形在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中的局限性外,更重要的是,适合山区坡地的小型机械没有得到开发和普及;此外还存在着农产品机械(如农用残膜捡拾回收机械)、技术开发能力和区域经济投入农业机械的能力有限的问题。
2.2 示范推广平台起到引领作用
近年来,中宁县有两个围绕玉米产业的农机农艺示范园区和两个围绕特色农艺一体化园区,示范推广平台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利用。具备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的基础,从园区建设质量来看,辐射效应明显:机械化标准玉米种植、精密播种机、植保机械、机械化标准玉米种植除草机械、施肥等机械在全县普及使用,效果良好。从主要农作物产业的全程机械化来看,重要生产环节中机械普及度较低,如枸杞株间除草和采摘机械、枸杞树枝条粉碎机械、枸杞植保机械、谷物的烘干机械,残膜的捡拾机械和谷类籽粒收获机械发展薄弱。这些机器的引进、试验和示范仍需要农机从业人员共同努力。
2.3 技艺融合不够充分
从农业机化、农艺和畜牧业综合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家强烈支持示范农业机械、农业和畜牧业等综合融合技术的示范应用。在最高层次上,农业机械产品的建设、生产、完善和推广显然必须符合农学和畜牧业的要求以及与机械化作物生产相对应的农业技术体系,农牧业的广泛应用与农业机制密不可分,农业机制的发展与农牧业等技术措施的推广密不可分,农机牧一体化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农机牧一体化的功能和范围还不够充分,只停留在思想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探讨上。在农业、农业和畜牧部门之间规划和推广技术方面,单一的农机协调机制在农业和农机方面还不完善,甚至出现技术理念不协调、技术目标不一致、技术发展不协调、自主行动的现象。
3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对策
3.1 积极推广先进机械技术和农业机械的应用
紧抓《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装备转型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以及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和农业机械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宁政办发〔2019〕44号)的文件精神,完善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创新体系。把握住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机械化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引进农作物生产的关键环节,如植保、烘干和其他高性能机械;结合农业结构的调整,引进和示范薄弱组合机械,如:枸杞产业,广泛使用秸秆,加工残膜,利用畜禽资源支持农业机制的整体发展;进一步促进在山区使用机器,解决不可持续的区域发展问题。发现并建立研发型农产品的新模式;生产推广“基础经济合作”,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优化农业机械设备安装结构。根据农业生产结构和中宁县地域特点,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以农业服务优势企业为龙头,推动先进技术和农产品的“引进和退出”,参与其他地区和省份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农业机械设备的改造和现代化服务。
3.2 着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对弱势化合物施加压力,努力改进水稻和蔬菜的机械种植,面粉的机械化干燥,马铃薯的收集和机械化收获,以及加快灌溉和脱水设备和技术的使用,植物保护,秸秆的清洁和干燥等重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全过程。拨款用于实施机械化作业,例如:装瓶和分配,机械收集残膜,有效的植物保护和秸秆的综合利用。以调整农业结构为重点,加快枸杞、硒瓜、畜牧业、水产养殖等农业机械和技术的应用,大力支持山区特色效益农产品机械化生产,建立以枸杞、红枣为代表的农产品示范区,合作构建高效、机械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加强农机与农艺的整合,促进良种、良法、良地良机的配套整合,充分支持科技,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的主导作用,强化产业,促进大学和研究所联合研究,并在大型农业产业园区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加速机械化技术的集成和示范。深化农业产业园区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建设,进而引导农业农村农业机械现代化建设。
3.3 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
加强环保高效新机机具和技术的示范和推广,重点加强对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引进;加快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业活动中的应用,引导智能高效农业机械加速发展。实施“互联网+农机”,推广农机运行监控、远程转移等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提高农机质量和效益。加快使用先进、急需的农业机械设备。继续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重点加大对秸秆广泛使用、废膜回收、农业机械化等生产急需的机械的补贴力度,灌溉和排水、植物保护、干燥、畜禽资源的使用、特定产品的管理和加工,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采购需求;加强对新农产品的试点补助,展示和促进高生产率、高效率、生态环保的新设备。实施农业机械拆卸和更新的补贴政策,加快拆除旧的农业机械和设备。考虑到大众化人才的培养、大众化示范小组的创建、农业机械研究和推广的促进、与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和新型农业企业的技术合作以及对农业机械生产企业的支持。
3.4 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加大农业机械服务现代化项目的实施。加强与农业服务组织机构相关的咨询和服务,不断提升农业服务组织生产活力;培育壮大从事农业机械培育和发展的服务组织,如农业合作社、与农业机械相关的领先服务组织,旨在提高服务能力、改进服务功能、创新服务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经营模式,通过高效便捷的农业机械相关的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各类主题的融合协调发展,提升服务绩效。加大对农业机械社会服务的支持力度,对拖拉机、割草机等关键机械和工具,推广投保农业机械综合保险,提高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实施“平安农机创建”,加强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为农业农村的安全稳定保驾护航。
3.5 切实加强农机人才培养
完善新型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引进高校优秀人才到农机领域工作,支持创新,促进农机人才交流与合作。在村庄和城市创建农业机械团队,注重工人培训,创建了解农业、热爱农机的农业机械工作队伍。通过购买服务和推广项目,支持农业机械生产和农业机械相关服务组织培养实用人才,如农业机械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促进技术进步和机械化生产。
3.6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采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加大对农机购置的投入和补贴,农机实行免费管理,确保在用农机建设,农机深度放松和深翻,农用残膜收集和兑换作业补贴,综合开发信息和农业机械信息建设资金保障。完善投融资体系,扩大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发展,促进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机制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着力支持公共服务,创造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继续推进农业机械设备行业服务分散、管理和优化与农业机制管理的联动,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规划和政策建议,有效调动不同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还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在农机行业信息交流中的作用,引导行业变革和现代化,传播和表彰先进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快农业机械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