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分区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2021-12-06廖志峥周新德
廖志峥,周新德
(湖南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如何高质量推进生态经济区乡村振兴已成为一项重大的现实课题。作为我国大湖生态经济区的典型代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地跨湖南、湖北两省,规划面积605万hm2,拥有湿地保护面积超过60万hm2,位处长江中游,有“长江之胃”之称谓,担负着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水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在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高质量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产业融合是世界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一些农业发达国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通过大力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助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振兴。乡村产业融合,离不开一个好的发展模式。研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产业融合模式问题,对大力推进该区域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生态功能区划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功能分区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在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1]。科学合理的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手段[2]。2014年4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该规划中,以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密度等因素为依据,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划为四个功能区:湖体保护区、控制开发区、生态涵养带和集约开发区。这种分区既考虑了人类活动与耕地利用,也考虑了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有利于缓解自然保护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促进自然有效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
2 现阶段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产业融合模式的主要类型
从不同角度来看,乡村产业融合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类型。按融合主体发挥的功能作用来看,分别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等类型。依驱动的力量,乡村产业融合又可分为内部和外部驱动模式。内部驱动模式主要通过农业产业内部整合、产业链延伸等方式驱动产业融合发展,外部驱动模式则主要包括技术渗透、产业集聚发展等类型。按融合的路径分,乡村产业融合则可分为横向和纵向融合两种模式。得益于丰富的湿地资源、水生资源以及独特的丘陵自然风貌等条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产业融合目前呈现了多种类型的发展模式。
2.1 农业内部产业交叉融合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指在农业内部农、林、牧、渔等各产业之间,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相互间建立有机联系而进行的融合,常见的如种养结合、林养结合等模式。依托丰富的淡水资源和大量低洼肥沃的田土资源,“稻虾种养”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内部交叉融合模式的典型代表和最为常见的模式。通过“稻虾种养”,农户经济效益可获得更大提高。如益阳市南县目前已发展稻虾种养面积达1.8万hm2,该县德星湖种养专业合作社,龙虾产量达100 kg/667m2左右,虾收入在2 000~3 000元/667m2之间,水稻收入在800元/667m2左右,比单纯的水稻种植,收入大幅提升。
2.2 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
该模式是一种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前向延伸至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后向延伸至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该模式具体又可分为前向和后向延伸模式。前向延伸模式主要是实力型的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通过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建立,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安全的一种产业链拓展模式。位于华容县的湖南云龙菜业有限公司借助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华容芥菜”,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在华容县建立具有无公害产地认证芥菜基地266.7 hm2,开发休闲食品系列品种20余种,年总产值上亿元,公司获得了较好的效益,也带动了农民增收。后向延伸模式主要是农业产业链向农产品加工或销售拓展的模式。如常德市石门县的湘佳牧业是传统的畜牧业养殖企业,过去碍于流通销售的限制,活禽销售范围只限于当地。湘佳牧业为改变活禽销售的窘境,创建了“公司+基地+超市直营”的经营模式,通过产业链的后向延伸,既满足了消费者对于鸡鸭鱼等农产品“尝鲜”的需求,也大大拓展了活禽销售市场,提高了活禽的销量,提升了公司经济效益。
2.3 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将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交叉融合产生的模式。典型的如农业与旅游、休闲结合产生的观光、休闲农业,农业与文化结合产生的创意农业,以及农业与健康养老相结合产生的康养农业等等。位于桃源县西南部的茶庵铺镇,头枕雪峰群山,脚踏洞庭湖水,素有“茶乡、竹海、林都”的美誉,拥有茶园0.4万hm2,茶叶总产量达1.8万t,总产值达10亿元。该镇通过大力发展茶旅休闲农业,带动就业2万余人,茶旅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达到6 000万元,茶农来自休闲农业收入人均达到1 500元以上。由于成绩突出,该镇2020年获得了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的荣誉称号。岳阳市屈原管理区的惠众生态农庄,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走上了农旅结合之路,2017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国家五星级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
2.4 新技术渗透融合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生物、工程等技术对农业进行有机渗透,融合于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而形成的新型模式,实践中出现了诸如智慧农业、信息农业、互联网+农业、生物农业、设施农业等多种类型的农业新业态。位于益阳市赫山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近几年与中国电信和湖南迪麦尔智能科技等公司合作,通过建立智慧农业云平台等方式,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岳阳嘉盛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3亿元在岳阳市君山区建立了一个占地面积667 hm2,拥有353 hm2核心农业技术试验推广基地的蔬菜科技园。园区拥有大棚蔬菜设施种植面积120 hm2、露天蔬菜生产面积267 hm2,科研示范基地13.3 hm2;建设有智能化育苗工厂2.1万m2,标准化蔬菜大棚650个,蔬菜产地预冷中心300 m3,蔬菜集散中心2 400 m2,有机肥(有机基质)发酵中心2 000 m2;承担了洞庭湖区蔬菜越冬再生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智能化管理技术、无土栽培基质配方实验、国外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推广等实验、科研课题,申请了多项实用型专利和发明型专利,目前发展成为湖南省创意农业、设施农业的重要示范基地。
2.5 农业产业化集聚融合模式
农业产业集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在特定地域空间的集聚。由于集约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农业产业化集聚区或产业区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积极的作用。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园区、田园综合体是农业产业化集聚融合模式常见的载体。益阳市安化县形成的黑茶产业集群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业化集聚融合模式中的典型代表。截至2020年,安化县拥有茶园面积2.4万hm2,茶叶加工量8.5万t,茶叶综合产值达230亿元,拥有茶叶加工企业300多家,其中黑茶加工企业150余家,茶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在20%以上,形成了具有较强实力的黑茶产业集群,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3 基于功能分区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产业融合模式选择建议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一是良好的生态资源条件。区内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富,森林植被好,是中华鲟、江豚等濒危珍稀物种的主要栖息地。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好。洞庭湖区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集中了湖南近30%的耕地和基本农田,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水产基地。三是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洞庭湖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岳阳楼、屈子祠等都是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经过多年的发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产业融合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发展模式,构建了多样化的利益连接方式等,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综合来看,该区域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和层次不高,发展潜力大。从融合模式的角度来看,一是模式呈现的多样性和特色不够。以农业内部产业融合交叉模式为例,该模式主要以“稻虾种养”模式为主,而采取“稻—鱼”“稻—蟹”“稻—蛙”等方式种养的模式却不多,种养模式单一、缺乏特色,极容易导致农产品的同质化竞争、“谷贱伤农”。二是产业链的延伸不够。如该区有丰富的稻米资源,但以稻米生产为基础的前向和后向产业链延伸不够。三是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不够。实践中该区虽然出现了诸如智慧农业、信息农业、互联网+农业、生物农业、设施农业等多元化农业新业态,但数量并不多,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通过对农业的渗透而发挥的作用还显得不够。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所属各功能区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密度、开发程度与潜力等都不一样,乡村产业融合模式就不能千篇一律,各区域需要结合功能分区与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和开发与之相适应的乡村产业融合模式。
3.1 湖体保护区乡村产业融合模式
按照《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湖体保护区范围为区内河湖水系、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各类天然湿地及具有特殊生态保护价值的地区,面积约78万hm2。区内水生动物洄游通道纵横,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一些水生湿地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4]。该区具有调节气候、蓄水调水和净化水质的作用,承担着维护生态系统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由于该区环境的脆弱性,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为水生生物和湿地生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明确规定对于该区要“严格禁止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要严格禁止侵占湿地进行生产性开发行为。因此,在乡村产业融合模式的选择上首先要注重的就是湿地的生态保护。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建议选择适于农业、文化和旅游等相关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功能拓展型模式,特别是可依托天然湿地资源,重点发展湿地休闲旅游类型的产业融合。具体路径有:可以湖体为中心,围绕东、南、西洞庭三大国际重要湿地,构建环湖生态旅游圈;可通过开发洞庭水上游、洞庭环湖游、湿地生态游等精品旅游线路,通过开展湿地观鸟、赏荷采莲、龙舟竞渡等多种项目,通过举办国际观鸟节、国际龙舟节、国际马拉松赛等节事活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旅游品牌,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3.2 控制开发区乡村产业融合模式
控制开发区范围为最高水位线以外的各类宜农土地,坡度在15°~25°之间的丘陵山地以及生态脆弱区等,面积约312万hm2。该区主要包括平原农业耕作区和坡度在15°~25°之间的环湖丘陵适农区两种类型的区域。平原农业耕作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坡度在15°~25°之间的环湖丘陵适农区农业种植资源丰富、水土保持条件好、庭院经济较为发达,是该区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依托主要承担发展生态农业和湖乡文化旅游的功能定位,该区可选择农业产业内部交叉、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功能拓展、新技术渗透、农业产业化集聚等多种乡村产业融合模式。(1)该区是湖南水稻的主要种植区,水稻种植面积广泛,以此为依托,可通过“稻—虾”“稻—鱼”“稻—蟹”“稻—蛙”等种养方式大力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内部交叉融合。(2)依托本区域“鱼米之乡”的资源优势,可通过拓展稻米、鲜鱼、龙虾、蔬菜等农产品的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链延伸型产业融合,以此提升农产品及产业的附加值。如稻米精深加工技术主要有组分高效分离与深加工、功能性食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及增值转化三个发展方向,通过开发稻米精深加工,延伸稻米链可以充分挖掘稻米的内在价值,大大提升稻米的经济价值和稻米产业效益。(3)以农事体验园、康养休闲度假村、乡村民俗文化馆等的建设以及各种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节、油菜花节、瓜果采摘节等节庆活动的举办为载体,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等功能拓展型农业,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如岳阳临湘市以江南镇1 333 hm2油菜花为媒,通过举办油菜花节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4)大力发展以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设施农业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渗透型乡村产业融合。如由中联重科和沅江市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的湖南首家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中联重科沅江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将面向沅江全市5.33万hm2耕地进行全域数字农业推广及数字大米品牌营销[5],该基地的建设将对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智慧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5)以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园区、田园综合体为主要载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聚型产业融合。如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积极推进“龙虾小镇”创建工作,有力地推动了该镇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该镇建成了包括正大集团、开元物流在内的多家企业入驻的龙虾集散中心,搭建了龙虾电商交易、产品展示平台,建设了千亩龙虾养殖示范基地,投资兴建了日加工量可达400 t的龙虾加工厂,全镇龙虾及关联产业的总产值达到5.4亿元,龙虾产业初具规模,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3.3 生态涵养带乡村产业融合模式
生态涵养带范围包括自然保护区、江河水系源头地区、水源涵养林、重点公益林、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景观山体以及坡度25°以上的高丘山地,面积约160万hm2。该区森林资源丰富,拥有幕阜山、大云山、五尖山、嘉山和桃花源等国家级森林公园10余个,海拔相对较高,森林覆盖率高,植被多以毛竹、油茶、国外松和杉木为主。在功能定位上该区主要规划为洞庭湖区绿色生态屏障和水资源涵养保护区。基于该区的地域特点、资源禀赋和生态保护的要求,在乡村产业融合模式的选择上主要适于选择与推进污染程度最小、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导的生态旅游模式。融合的载体则可采用特色旅游小镇、历史文化休闲旅游带、生态休闲旅游带等多种形式。该功能区在区域分布上呈星点状分布,但不应该将各分散点割裂开来,在发展规划上应该注重各区点之间的联系性,形成有联系的区点网状发展规划,将不同区点围绕文化特性、景点特性和产业特性连接成特色较为鲜明的旅游线路,明晰各区点在旅游发展上所适用的接待功能、资源功能及参与功能,并加强城镇群落与旅游业的关联,将城镇基建规划与附近景点特性相匹配。同时在该功能区开发中特别需要注意保护地区生态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大对森林防护林的投入,提高森林安全防护质量,以减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3.4 集约开发区乡村产业融合模式
集约开发区范围为区内城镇密集区以及具有开发条件的低丘缓坡,面积约55万hm2,主要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集聚区。该区主要包括了岳阳、益阳和常德3市市区及县区所在城镇区及其他重点集镇和主要工矿区等。该功能区的主导功能是美化居民居住地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工作、生活、休闲环境。基于该功能区的特点,乡村产业融合最适于发展紧密依托并服务于现代城镇的都市型农业。都市农业是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是“三产”相融合的农业,也是农业多功能性得以充分体现的农业,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积极的作用[6]。都市农业主要包括景观农业、会展农业、郊区生态休闲型农业以及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型农业等多种模式。对于该功能区都市农业的发展,笔者建议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型农业。近几年来,益阳市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以此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有力推动了益阳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位于赫山区的益阳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按照“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层次布局,将科技农业和农耕文化、农业和旅游全方位融合,发展成为了现代都市农业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范例。
4 结 语
总而言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功能区划是为湖区的资源和环境得到充分保护及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构建的生态系统管理框架,在乡村产业融合的发展上,各区域需要结合功能分区与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和开发与之相适应的乡村产业融合模式。与此同时,还应多管齐下,大力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一是要强调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因地制宜支持不同功能区产业融合发展;二是要大力培育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主体带动作用;三是要充分激活各种要素,着力培育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动能;四是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夯实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不断优化乡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