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户外探究活动的生成与发展

2021-12-05杨映红韩潇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造桥水渠木工

杨映红 韩潇

《小马过河》讲述了小马被小河挡住去路时,小动物们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小马不知如何是好,最终在妈妈的鼓励下,通过亲身体验成功过河的故事。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就像小马一样,散布在各个角落,教师总能发现“小马”们通过猜想、尝试、验证与分享获得认识事物的经验。。

一、从问题到兴趣

户外混龄游戏时间,孩子们来到小水渠边,对于怎么过水渠他们产生了分歧。大班孩子说:“小河很浅,轻轻一跨就能过河啦!”说着便做出了示范。可是小班孩子却说:“我上次就掉进小河里啦,还把鞋子踩湿了,跨不过去的。”中班孩子听到后犹豫了:“我能像大班哥哥姐姐那样一跨就过去吗?”孩子们的讨论像极了故事《小马过河》中的桥段,是否能过河呢?有的孩子胆子大,学着哥哥姐姐那样顺利跨过了小水渠,可是也有一些孩子不敢尝试,为了帮助他们,大家各抒己见。子涵说:“造个桥就能过河了。”雯雯说:“也可以造个船划过去。”李洋说:“这个小水渠很浅不能造船。”最后大家口头表决,要在水渠上造一座小桥。

从发现问题到产生兴趣,一方面需要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敏锐地捕捉幼儿兴趣中的价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发现问题,大中小班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通过思维的碰撞及语言的沟通阐述了不同的见解,并在沟通的过程中达成共识——造桥。

二、从兴趣到认识

说干就干,孩子们决定到木工园里定制一座木桥。木工园的“师傅”却说:“要知道桥的样式和尺寸我们才能制作。”虽然生活中见过桥,但对于造桥孩子们还很陌生,他们通过讨论、查阅电脑资料了解桥的种类,还来到幼儿园周边实地考察桥的构造,知道了桥由桥面、桥墩、桥洞组成。回到幼儿园后,孩子们再次观察小水渠,发现小水渠比较窄,经过大家商讨后,决定在水渠上搭建一座平桥。

定制的木桥到底应该多长多宽呢?孩子们找来了尺子、绳子等游戏材料,并尝试测量小水渠的宽度。尺子不够长怎么办?凭着生活经验,有的孩子说用绳子一拉就知道宽度了,还有孩子提议,我们可以先用绳子量,再用水彩笔测量绳子的长度。结果孩子们发现小水渠的宽度是13支水彩笔的长度,他们将测量尺寸记录下来,装进信封里,还请交通园的小小邮递员将信送到了木工园。

一周过去了,孩子们收到了木工园寄来的小桥设计图,开心极了,他们开心地为小桥取名,最终经过大家的讨论与选举一致决定叫——快乐大桥。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调查是一种资料收集与分析活动,它们都是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幼儿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幼儿从一时兴起的造桥念头,再经过测量、设计、选择以及起名的过程,对桥有了初步认知,其探究意识也越来越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找到答案。教师用开放性的提问,如“怎么测量”“我们一般会用什么测量”等来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的知识经验解答问题,进而提出假设,再尝试验证自己的假设,从中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从认识到猜想

很快孩子们发现了新问题,一座桥满足不了这么多孩子从上面走。于是大家沿着小水渠走了一遍,边走边看,选定了两个放置桥的位置,并在地面做了记号。对于位置的选择他们也有思考:游戏材料库在对面,过河不方便,所以要在这里造桥。于是大家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再次给木工园的“师傅”寄信,定制两座桥。

桥很快寄到了,可新问题也随之出现,定制的桥一座太长,占了周围的路,另一座桥则短了。怎么会这样呢?子涵说:“这里的宽度和我们之前量的地方的宽度不一样。”童婳说:“宽度不一样就要做不一样的桥,就像妈妈给我和妹妹买裤子一样,我比较高就要买长一点的裤子,妹妹矮就要买短一点的裤子。”

通过这次的失败,孩子们知道了要根据确定地点的实际情况来定制不同长度的桥。于是,孩子们重新测量水渠的宽度,并告诉木工园的“师傅”如何修改桥。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时出现问题,而面对问题,孩子们总会利用园内各种資源进行一系列猜想,并积极寻找材料,进行验证。教师欣喜地发现,幼儿会联系生活实际,基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从猜想到实践

修改桥的这段时间,孩子们怎么过河呢?他们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寻找可以过河的材料,有的找来了轮胎,说用轮胎搭在上面就能过去啦;有的找来了啤酒筐,说反扣在小水渠上就像桥一样;有的约上同伴扛来了长木板,说搭一座独木桥来试试……到处是忙碌的小身影。

1.轮胎桥。几个男孩将轮胎滚进了小水渠,直接在上面走起来,但是轮胎缺乏稳定性,身材壮实的天泽刚站上去就差点将轮胎踩翻了,跟在后面的孩子觉得不太安全,于是继续在操场上寻找其他材料。童婳找了几个半圆形的轮胎,说:“半圆形轮胎底部是平的,可以架在河上当桥。”说着,她将半圆形轮胎两个并排竖立在水渠中,孩子们小心翼翼地踩着轮胎走到了对岸。

2.塑料筐桥。有了搭轮胎桥的成功经验,孩子们尝试着将底部平稳的啤酒筐倒扣进小水渠来造桥,可啤酒箱底部比较滑,小水渠的底部都是鹅卵石,这样放容易滑动。经过多次调整摆放的位置,他们终于找到了能放稳啤酒筐的地方,塑料筐桥也顺利竣工。

两次的造桥经历,让孩子们知道了要寻找底部平坦的工具,并将材料摆放在水渠里比较平坦的地方,在过河的时候,人要保持身体平衡,不推不挤不着急。

3.各式各样的桥。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造桥,如建构园的长木板、花草园的梯子,就连草地上的大石头都可以用来造桥。孩子们还给园长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在小水渠里增加几块扁平的大石头,方便大家从上面走过。

猜想是幼儿进行探究活动的一种方法,也是幼儿进行尝试的动力。幼儿有了猜想,才会有探索的渴望,才能主动去实践和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探究活动中,幼儿的猜想各不相同,教师应从幼儿的视角进行思考,尽可能让幼儿主动探究、大胆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达归纳、深化体验。

五、从实践到经验

有几个孩子找来了大小不一的树桩放进小水渠里,这时候他们发现木桩有的浮在水面,有的则沉了下去。教师提问:为什么木桩会出现沉浮现象?通过多次观察与比较,孩子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材质与特质的树桩有的能沉底,有的却会浮在水面上,要找高出水面、且较重的木桩放进水渠,人才能平稳安全地从上面走过。于是,他们借助自然材料测量水深。子涵想将树枝插进水中测量,可是站在岸边的她够不到水渠的中间,在雯雯的建议下,几个孩子穿着雨靴走进了水渠。子涵卷起袖子将手插进水渠,然后比画着大声地告诉同伴:“水有这么深,能到我手臂中间。”阳阳说:“你看水到我雨鞋的这里,水就有这么深。”他们边说边在水渠中走着、观察着,不一会儿刘哲发现水的深度不一样,他找到了小水渠中水最深的地方,在雨靴上做好了标记,兴奋地告诉同伴:只要找到比这个再高的木桩就可以造桥了。在孩子们的探究和尝试中,木桩桥也造出来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他们发现事物的特征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围绕实践活动的目标,通过提问等方式对幼儿的发现进行支持、协助、补充,从而使活动能够继续开展,让幼儿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经验。

源于幼儿偶发事件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独到的教育智慧,立足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留给幼儿充分的思考、商讨、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其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和思考。支持幼儿运用园内自然资源,通过积极参与和主动体验,大胆提出问题、猜测答案,并鼓励幼儿用适宜的方法验证自己的认知,生成新的经验,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造桥水渠木工
我的乐园
从造桥说起
把麻烦挂在树上
林山造桥
贝壳帮忙来造桥
黄木工
黄木工
最重的工作
快乐“小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