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预-应答模式:0~3岁婴幼儿保教的新思路

2021-12-05花筝严仲连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保教教养婴幼儿

花筝 严仲连

随着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研究的不断发展,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以“早期儿童”为主题的《200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中,将出生后的头3年定为最佳投资时机[1];英国政府开展了针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项目“Sure Start”;美国的“启智项目”为婴幼儿营养以及婴幼儿家庭内外的早期教育提供信息[2]。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首次明确提出了“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由此可见,我国从政策上实现了对0~6岁儿童的发展与学习的全覆盖,也使0~3岁早期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0~3岁特指人的生命的头三年,人之初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人的生命历程中最富有里程碑意义的离开母体、独立行走、初步联结社会的三步跨越,为婴幼儿成长为完整意义的人及其终生的发展打下了极其重要的基础[3]。然而,0~3岁婴幼儿保育实践的现实情况并不乐观,有研究显示,保教人员对于早教相关知识了解较少,没有科学的育儿观念,大部分成人仅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进行保教活动,对如何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十分困惑[4]。黑龙江省0~6岁研究基地在全省范围内对0~3岁婴幼儿家长早期教育认识情况展开调查,发现79.0%的受访者对早期教育的了解程度仅是“了解一些”[5]。由此可见,提升0~3岁婴幼儿保教的质量,还需要加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将干预-应答模式(Response To Intervention,简称RTI)引入早期教育领域,拟为0~3岁婴幼儿的科学保教提供新的思路。

一、干预-应答模式的概念与起源

干预-应答模式是一个高质的、具有科学验证性的教学实践过程,它基于学生的需求,监控学生的进步,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教学调整。若学生的反应远低于其他同伴,則可认定其具有学习障碍[6]。该干预模式从美国开始盛行,在美国各州的实践证明了该模式对学生的发展是有效的[7]。模式通常釆用三级干预模式,通过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制订出层级式的干预模式,初级干预面向所有儿童(100%),属于早期预防阶段;二级干预面向高危学障儿童(10%~15%),采取小组干预模式;三级干预面向个别儿童(5%~10%)开展特殊教育服务,是一对一的个别干预模式,这三个层级构成了干预-应答模式的金字塔结构[8]。

早在20世纪70年代干预-应答模式的相关原则就已经出现,最初应用于伯根(Bergan)的行为咨询模式和德农(Deno)的数据程序修改模型,20世纪80年代海勒及其同事所做的研究推动了鉴定过程中对于指导回应的使用[9]。2004年,美国《障碍者教育促进法》(In? 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IDEA2004)中提出,允许使用干预-应答模式作为鉴定在学习上有障碍人群的另一种方法。至此之后,干预-应答模式受到各国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二、干预-应答模式向下延伸至早期教育

干预-应答模式后期的讨论延伸至教育对象问题,作为对学生进行特殊教育前实施的一项普通教育计划,干预-应答模式服务的多数对象均是普通正常学生,但研究的关注点往往集中于学习障碍的学生。Hazelkorn等人选取了2003~2008年的128篇干预-应答模式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发现仅有8篇发表在普通教育期刊上,其余均发表在特殊教育期刊[10]。这一现象不仅引发了对干预-应答模式服务对象的反思,也使得干预-应答模式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普通教育领域,用以面向全体学生,满足每一位学生的特殊需求。

由于特殊教育采取早期干预取向,早期教育专家们强调越早采取干预措施,效果越好[11],干预-应答模式的实施者们便将眼光投向早期教育。近年,美国幼儿教育发展有下列四个趋势:1.强调高质量的保育与教育;2.学校准备运动(school readiness movement);3.全国性的幼儿园运动(pre-kindergarten movement);4.强调预防与早期介入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更推动了干预-应答模式向早期教育的延伸[12]。

干预-应答模式结合了特殊教育干预经验与学前教育领域的特点,在早期教育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09年由美国国家学习障碍中心(Na? tional Center for Learning Disabilities)出版的《Pre-K RTI指南—RTI在幼儿园的应用》中提供了五个目前正在试行的幼儿园RTI计划,美国“幼儿RTI中心”对干预-应答模式的幼儿园应用模式进行了初探性的研究,早期教育的RTI课程正在蓬勃发展之中[13],这一早期教育模式体现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公平教育理念,以满足每一个孩子的不同需求。

三、干预-应答模式在0~3岁婴幼儿保教中的应用

(一)干预-应答模式的问题解决模式

20世纪70年代关于干预-应答模式研究的两份早期文献在对干预-应答模式过程的描述上存在着分歧,并分别演变成问题解决法模式(problem-solv? ing)和标准治疗法模式(standard protocol),两种模式均被广泛应用,也经常被结合使用。两者制订的目标不同,问题解决法模式是针对每一位学生所做的个性化决策,而标准治疗法模式针对全班所有学生,对有相同学习问题的学生进行相同模式的干预[14]。由于0~3岁婴幼儿保教大多采取个别化的教养方案,问题解决法模式更具指导意义,因而本文具体介绍问题解决法模式。

问题解决法模式是一种包含了对学生行为问题或学习困难的客观描述,对学生问题的系统分析,以及对一系列有计划、有体系的干预的实施过程[15],共有如下图所示的四个步骤。(如图1)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问题解决法模式共有五个核心要素:评估、计划、干预、监控和评价。教师应充分评估学生的状况,了解其存在的学习问题,实施计划对学生进行干预,并在干预过程中实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监控,最后利用监控所收集到的信息评价干预效果,从而决定下一步的行动措施。

(二)以问题解决法模式指导婴幼儿保教

将干预-应答模式的问题解决法模式引入0~3岁婴幼儿保教,根据其递进式干预的原则拟定如下婴幼儿的教养干预模式。(如图2)

教养者可以参照所示步骤,将问题解决法模式应用于0~3岁的婴幼儿教育上,首先对婴幼儿的发展进行评估,了解其发展中存在哪些优势、劣势,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其弥补短板,发展个性,在干预过程中记录成長数据并进行监控,最后评估其是否取得进步,从而实现一个循证干预的科学育儿模式,使婴幼儿获得自身基础上的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干预-应答模式对0~3岁婴幼儿保教的启示

(一)评估婴幼儿发展状况,进行“前瞻性”保教

利用干预-应答模式指导婴幼儿保育的第一步就是评估婴幼儿的发展状况。婴幼儿早期发展的专门知识是进行保教活动的基础,尽管大部分保教人员无法同专业人士一样精准地对婴幼儿发展进行评估,但也应系统地学习育儿知识,理解婴幼儿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一般规律与个性差异的辩证统一规律,把握婴幼儿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展程度。教养者应使保教活动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根据评估结果既明确当下保教任务,同时也应保持教育的连贯性,为婴幼儿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好准备,使教育走在发展的前列。

(二)结合评估与干预,制订个性化教养方案

干预-应答模式中评估与干预结合得非常紧密,评估的目的是指导干预,从而避免干预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在婴幼儿保教的过程中也应将对幼儿的评估与干预紧密结合在一起,利用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的评估指导干预,在把握婴幼儿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个性化的教养方案,切忌偏离婴幼儿的发展状况盲目制订方案,导致教养方案超前或是滞后于婴幼儿发展阶段,“拔苗助长”或是无意义的简单重复均不能使婴幼儿获得发展,只有将评估和干预紧密结合,在充分了解婴幼儿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制订个别化教养方案,才能使教养活动最有效、最符合婴幼儿当下的身心发展需求。

(三)记录成长变化,动态匹配早期教育资源

干预-应答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通过数据监控随时掌握学生需求,从而灵活调节教学互动、动态匹配教育资源[16]。对于婴幼儿保教来说,在个别化教养方案之下记录婴幼儿的成长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据此可以掌握婴幼儿的发展阶段与发展需求,进而根据其需求匹配早期教育资源。0~3岁的婴幼儿身心发展迅速,发展阶段通常以月为单位划分,如若不加记录,教养者很可能忽视幼儿的发展变化,从而错失教育良机。另一方面,对于成长变化的监控能够分析婴幼儿对于个别化教养方案的反应情况,使保教人员明确教养方案是否适宜、有效,从而灵活地调节与婴幼儿之间的互动,在动态匹配早期教育资源中,对婴幼儿进行一个动态循证的干预,确保教养方案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重视教育环境和保教的系统性,保持长期教育效果

干预-应答模式作为一个具有科学验证性的教学实践过程,非常重视环境因素和系统改变[17],这对0~3岁婴幼儿保教也有一定的启示。婴幼儿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周围的世界,需要能够满足其好奇和探究需求的游戏环境,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习惯、提高能力、学习交往。教养者应布置安全卫生同时丰富多彩的生活、游戏环境,结合婴幼儿的生活将当下教育目标与环境创设相结合,利用“环境育人”。另外,家长在进行保教活动时也应注意保教的系统性,不能零零散散毫无章法,可参照干预-应答模式中的问题解决法模式制订一定时间段内循证干预的保教方案,使婴幼儿在具有全面性、完整性、系统性的保教活动中获得长期、持续的发展,保持长期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浙宁.早期教育:既要重视,又要平衡[J].社会科学文摘, 2006(1):14-15.

[2]蔡蓓瑛,章淼榕. 0~6岁儿童早期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 2009(2):480-483.

[3]张永红,赖莎莉.0~3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

[4]李树燕,唐敏,李彩彦,查文静.农村贫困地区0~3岁儿童早期发展的意义、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2019(06):31-40.

[5]张春荣,沈跃珊.黑龙江省0~3岁婴幼儿教育状况及发展建议[J].教育探索, 2017(6):52-55.

[6]Fuchs L S . Assessing Intervention Responsive? ness: Conceptual and Technical Issues[J]. Learning Dis? 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2003, 18(3):172-186.

[7]Ardoin S P, Witt J C, Connell J E, et al. Applica? tion of a three-tiered 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model for instructional planning,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identifi? cation of children in need of services[J]. Journal of Psy? choeducational Assessment, 2005, 23(4): 362-380.

[8]陈宗欣.数学学习障碍儿童的RTI评估干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9] Holtzman W H, Messick 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Placing children in special education: A strate? gy for equity[M]. National Academies, 1982.

[10]Hazelkorn M , Bucholz J L , Goodman J I , et al. 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General or Special Educa? tion? Who Is Responsible?[J]. The Educational Forum, 2010, 75(1):17-25.

[11]严仲连,西格·琳达. RTI模式在早期教育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 2014(1):61-69.

[12]Coleman M R, Buysse V, Neitzel J. Recognition and response: An early intervening system for young chil? dren at risk for learning disabilities[J]. Full report. Cha? 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FPG Child Development Institute, 2006.

[13]林葙葙. RTI向下延伸之新趋势—介入反应模式在少儿阶段之应用[J].特教论坛,2010(8):1-14.

[14]卡拉·肖尔.教学与行为干预(RTI)[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5]Grimes J, Kurns S. An intervention-based sys? tem for addressing NCLB and IDEA expectations: A mul? tiple tiered model to ensure every child learns[C]//nation? al research center on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ponsive? ness-to-interventionsymposium,KansasCity,MO. 2003.

[16] [17]劉宇洁.干预-反应(RTI)模型:美国教育政策理念架构的新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 2012(11): 88-92.

猜你喜欢

保教教养婴幼儿
无创吸痰法在婴幼儿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荷兰0~4岁婴幼儿保教质量评估和提升项目及启示
家政服务员应如何发现并应对婴幼儿异常情况
幼儿园半日保教工作细则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跟踪导练(三)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一只有教养的狼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