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式”教研,打开教师主动研究的一扇窗
2021-12-05李丹凤
李丹凤
我园在开展园本教研的实践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教研模式中关注教师的需求不够,创设教师自主研究的平台欠缺,具体表现在:研究形式上集体讨论多,个体研究少;人员组建上单打独斗多,团队合作少;研究内容上完成任务多,自成体系少。因此,该教研模式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师反思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导致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升困难,专业的发展遭遇瓶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这种创造性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并以研究者的心态和工作方式置身于教育实践中。基于以上思考,我园教研室进行了思考和统筹,以创设教师主动研究的平台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主动研究的能力為首要任务,创设“四式”教研,打造研究与合作共同体,激发教师学习与研究的内驱力,提高教师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一、开启“四式”教研的研究之路
综合教师需求、园所师资、原有教研经验三者的思考,我园教研室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与讨论,建构形态多元的团队合作教研模式。
(一)构建思想
第一、坚守“人本立场”:让每位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赋予教师自愿参加、自主选择、自发组建、自我研究的权利与机会。其次、坚持“团队互助”:采取团队合作的形态建立学习与研究的共同体,引导教师积极与同伴互助,撞击智慧,迸发思维。再次、坚定“主动研究”:以教师主动研究为突破口,关注教师的研究过程,适时指导,让教师体验研究的乐趣。
(二)构建原则
第一、适合群体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教龄、能力及需求的教师,教师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某一种或几种团队教研的模式。第二、教研主题明确化:团队教研研究方向是一致的,即为改善教学质量而服务,但不同模式各有侧重点,满足不同研究需求。第三、研究过程自主化:研究的同伴、进程、形式充分给予教师自主的权利,教研室只是在教师寻求帮助时进行介入。第四、成果评价多元化:借助教学竞赛、经验论坛、小组交流等形式展现团队教研研究成果,检验研究效果,分享合作经验。
二、构建“四式”教研的多元模式
(一)抱团式
1.核心思想
抱团式教研是指少数几个教师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来研究教学的一种教研模式,以研究单一课例为主要方向,其核心特征有三个,首先人数为3~5人,其次周期短(一般在一周左右),再次是合作紧密,成果实行捆绑制。
2.团队组建和研究过程
抱团:教研室公布主题,向全园教师招募抱团人员,并且规定抱团数量;滚动:滚动是研究的实施阶段,由各组成员自行管理,让其在不断翻滚中形成教学智慧;捆绑:研讨周期结束,教研室组织教学评比,最终奖项是捆绑制的,成绩属于整个团队;汇集:活动结束之后,抱团小组进行经验交流,介绍管理思路。
3.案例呈现
(1)抱团:本期主题为心理健康活动,研讨周期为10天,教研室公布研讨内容及要求后,教师们自主抱团报名,本次教研活动共招募到4个团队。
(2)滚动:①团队组建(以第二组为例)——吴老师、林老师、张老师,这三位教师为该小组成员。②开展研究——每一小组推选一个组长来统筹安排,主要职责在于布置任务、统筹教学研讨的进度等,其次再推荐一位教师作为教学实践者,另外一位教师负责教具跟进。③过程纪事——在团队研磨的过程中,教研室建议各个团队进行即时研究,做好思想的记录和研究过程的记录。
(3)捆绑:研讨之后,教研室组织竞赛,四个小组各自呈现教学研究成果,在本次抱团活动中,第二小组获得了一等奖,最后的荣誉属于三位教师共同所有。
(4)汇集:活动结束之后进行经验交流与共享,第一组、第二组分享团队管理经验,第三组、第四组分享对教学活动的前后思考以及研讨过程。
(二)沙龙式
1.核心思想
沙龙式教研是通过自发的团队组建,以自由、开放的形式研究教学的一种模式。团队的产生是不定期的,教师有需求即可展开自主研究,研究聚焦点状内容,如班级管理、教具设计等指向性明确的小问题、真问题。
2.团队组建与研究过程
主题采集:教师向教研室反馈研究意图及具体内容;自由报名:公布主题,教师自愿报名组建团队;活动策划:教研室确定活动时间,提供活动材料;预约专家:根据选题寻找草根专家,为研讨注入后盾;活动开展:组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经验梳理:专家梳理与总结经验,把控研讨质量。
3.案例呈现
(1)主题采集:新的一轮沙龙式教研主题征集,共收到来自教师们教学需求的五条内容,经过删选和梳理,最终确定本次活动主题为“如何制作具有吸引力的教具”。
(2)自由报名:该主题在网上公布后,一共有21位教师参加了报名。
(3)活动策划:团队组建——纸浆画、泥工、手工。材料准备——纸浆、颜料、纸盒、橡皮泥、牙签、扑克牌等。场地嫁接——提供美工室、陶泥室等功能馆。
(4)预约专家:挖掘幼儿园有专长的教师,为每一团队聘任草根专家,最终名单确定为:纸浆画——陈老师、橡皮泥——邱老师、扑克牌框——王老师。
(5)活动开展:在草根教师的带领之下,利用纸浆、橡皮泥、扑克牌等元素进行教具制作,并以此展开延伸,21名教师畅所欲言在教具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6)经验梳理:通过学习,促进了同伴之间的交流与互助,有的教师遇到困难,其他教师会手把手地教。在这个过程中,同伴间的研讨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力途径。
(三)阶梯式
1.核心思想
阶梯式教研是指将幼儿园部分教师按照能力、特长、需求呈梯子一般逐层安排,从而建构教研团队来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教研模式。它以研究领域教学的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等为主要任务。
2.团队组建与研究过程
建立团队结构:执教者2名、组织者1名、指导者1名;明确职责要求:执教者——团队培养对象,承担教学展示。组织者——团队组长,统筹安排教学研磨任务。指导者——团队领军人物,指导过程,检验成果;内容统筹规划:每学期每个团队研讨一个领域,以周为单位进行研究;小组自主研究:领取研究任务、教学一课多研、完善教学方案;梳理研究成果:教研室定期组织教学展示,既检查成果,又分享经验。
3.案例呈现
(1)团队成员:指导者田老师,组织者李老师,执教者金老师、王老师。
(2)研究时间:2017年3月3日~3月15日。
(3)研究内容:科学活动“会翻跟斗的小猴”。
(4)研究过程:①3月3日,小组第一次研讨,进行了教材分析,并设计教学方案。②3月5日,第一次教学试教,教具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小猴在翻跟斗的过程中不能很顺畅地翻滚下来。③3月6日,小组第二次研讨,重新梳理教学方案,设计教具,寻找新的材料进行反复尝试,确保制作的小猴能够顺利翻滚。④3月10日,第二次试教,教具效果较好,但教学语言不够严谨。⑤3月11日,小组业务学习“科学活动中的教师语言”,由组长田老师为小组进行微讲座,在讲座结束之后结合科学活动“会翻跟斗的小猴”优化语言系统。⑥3月14日,第三次试教,教学效果突出。
(5)研究成果:该教学活动在北仑区幼儿园教学比赛中获得了区二等奖。
(四)集结式
1.核心思想
集结式教研是指以班级为单位,将幼儿园的部分班级调集在一起,围绕一个既定的主题开展班级互助、合作研究的一种教研模式。我园以户外活动为主要研究内容,旨在为孩子开辟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和资源。
2.团队组建和研究过程
确立研究主题:情境活动、常规活动、野趣活动;成立组织结构:组长负责制,班级与班级之间协同研究;小组自主研究:领取研究任务、组员分配任务、安排研究时间、小组交流研讨、各班实践活动、梳理活动经验;各组中期展示:三个组别依次展示研究成果;梳理研究成果:各个组别进行户外活动经验的梳理。
3.案例呈现
(1)研究组别:野趣户外活动的探索。
(2)团队成员:组长——王老师,组员——大二班、大八班、中二班。
(3)研究内容:研究场地为幼儿园附近的小山坡,围绕“快乐小树林”设计有趣的幼儿活动方案。
(4)研究过程:①活动策划——踩点活动场地,初步设计活动方案,准备相关材料。②人员分工——由大二班、大八班组织孩子参加活动,组长和中二班的教师进行现场观察和记录,组员共商设计记录表格。③活动组织——9月18日活动启动,两个班级的孩子们在前期周全的准备下开始有趣的树林游戏,如爬山坡、爬树、寻宝等。④交流分享——回来之后,组长召开团队会议,根据孩子现场的活动情况商讨活动方案的利弊,并重新调整活动方案,为其他班级开展相关活动提供依据。
(5)研究成果:野趣活动带给孩子的是惊喜,当“快乐小树林”等场地开辟以后,孩子们日日充满着期待,渴望爬树,渴望与自然界中的一切亲近。同时野趣活动也带给了教师们无限的激情。
三、支持“四式”教研的主动研究
(一)环境支持
首先,材料提供:针对各项团队教研活动的需要,教研室提前准备好材料,联系多方资源,保证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其次,氛围创设:教研室积极支持现场氛围创设,园长与教研室成員均在被邀请范围之内。另外为现场研讨提供开放的场地。再次,场地创建:教研室针对各个团队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环境创设,如为野趣组提供长凳、梯子、沙包等,为情境组创设体育长廊。
(二)经验支持
首先,理论学习:为保证各小组在研究中的实效性,确保观念的科学,教研室定期组织各项业务学习,每一次的学习都充分扩展了教师们的思维。其次,专家引入:教研室邀请市教科所、宁波大学的专家,以及区内知名教师先后入园举办讲座,向教师们介绍研究的方法及过程,帮助教师们提高自我研究的能力。
(三)过程支持
首先,主题删选:在主题采集之后,教研室需要根据收集上来的教学需求进行主题删选,同等需求可以进行有效链接与组合,不同的主题则按照类别进行合理安排,确保团队教研能够始终围绕教学研究进行,确保方向的正确性。其次,草根专家:有时候根据团队教研运行的需要,教研室会注入一名园内草根专家,此专家本就是教师团队中的一员,彼此非常熟悉,且其在这一领域的教学经验相对丰富,所以能为研讨活动起到适时点拨、峰回路转的作用。再次,教研门诊:在各团队研讨过程中,如遇意见分歧或者研讨的瓶颈,随时可以向教研室寻求帮助。教研室在每个团队运行的过程中也并非置之不理,而是在一旁静静观看,当出现问题时,及时伸以援手。
(四)成果支持
首先,教学竞赛:当研讨周期结束,教研室有时会组织一次团队的竞赛,竞赛既是对团队合作成果的检验,同时也是对合作质量的评估。其次,经验分享:教研室会定期组织团队之间的经验分享,互相介绍在团队运行过程中的管理方法,分享合作经验,以及对教学课堂的研磨过程。再次,管理论坛:在学期结束时教研室会组织管理经验论坛,这不仅是团队经验的传承与学习,而且很多教师的管理方法也值得教研室去学习与运用。最后,研究能手评选:为鼓励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研室会定期评选研究能手,让研究能手向大家说说自己的研究心得。
四、收获“四式”教研的研究成果
(一)享受研究的乐趣
在“四式”教研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真正成为教研过程的主体,这样一系列的团队活动,让教师们进一步了解了教研活动的内涵,从以往对教研活动的生疏与不认同,到如今能坦然接受并主动参与,让大家都感受到了研究的乐趣。
(二)提高研究的能力
“四式”教研以团队合作为载体,给了每位教师自主研究的空间与时间,教师们开始能够静下心来钻研领域教学、钻研自己在教学实践当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并借助书籍的查阅、专家的指导、团队的互助以及教研室的“问诊”,慢慢摸索研究的方法,研究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三)分享合作的喜悦
“四式”教研打造的是研究与合作共同体,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为教师提供了多种合作的形式,使得教师们有权利选择合作的伙伴,并组建成团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们学会了承担、学会了分配、学会了服从,并共同为团队的胜利而努力。
(四)获得专业的发展
“四式”教研以教学研究为根本任务,无论是哪种模式的教研,教师们的研究方向都是自己在实践工作中的内容,因此教师们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如阶梯式教研,将教师分层设置,年轻教师在老教师的帮扶之下成长迅速,无论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现场调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抱团式教研人数虽少,但大家分工明确,不断挑战着专业素养。
(五)推动持续的研究
“四式”教研为教师的主动研究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地,教师们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研究的种子,如今春暖花开,种子开始茁壮成长。教师们感受到了研究的乐趣,更是寻找到了自己喜欢研究、希望研究的问题与方向,如袁老师致力于研究篮球、陈老师致力于研究轮滑,“四式”教研推动着教师们持续研究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