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为儿童未来赋能

2021-12-05李小平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户外活动蚯蚓游戏

李小平

自江苏省正式启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以来,我园着力于户外活动的变革,连通室内外,整合各领域,让户外活动不仅是简单的体能训练,而是生长的课程。在幼儿与自然、幼儿与他人、幼儿与自我的连接中,激发其认识和探索的兴趣,帮助其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一、架构幼儿与自然的连接

大自然是孩子的课堂,有孩子想要探索的一切。当孩子融入自然时,生命和生命就有了连接、有了对话、有了碰撞,自然也有了智慧。

1.发现“问题”,生发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鲜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幼儿园的趣园保留着原生态,由一片自然生长的草地和一条小路结合而成。草地上有车前草、鸭拓草、酢浆草等,其生长变化时常引发孩子们的关注和好奇;大方砖、轮胎、石板成了孩子的沙发、野餐桌、研究台;木桩、水缸以及趣园里的树成了孩子们建构游戏的天然材料……这天,倒在趣园角落的一棵枯树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这个树怎么断了?”“它的树根是怎样的?”“埋得深不深呀?”孩子们带着疑问想要挖掘,可是没有铲子等工具怎么往下挖呢?教师问道:“趣园里有没有可以使用的工具呢?”不一会儿,孩子们找来粗树枝、尖石头、木片等,探索了使用多种工具挖土的方式。幼儿发现问题后,教师通过适合其心理发展水平的问题,充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好奇心成为他们探索、释疑和创造的动力。

2.解决“问题”,凸显思辨力。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一种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我园的户外活动遵循这一观点,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探索操作机会,如在雨后“探秘百草园”的活动中,孩子们用小铲子在泥地上挖洞,时不时传来惊喜地发现:“快看,快看,我挖到了蚯蚓,它在钻泥洞呢。”小泽突然发现几条蚯蚓钻出了泥土,“蚯蚓为什么要爬出来了?”“它爬出来干什么?”带着疑问回到活动室,孩子们开始查阅图书角的绘本,终于明白了原因:雨水把土壤表面覆盖,土壤下没了空气,蚯蚓就会钻出来透气。为了证实土壤下有没有空气,孩子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究……一个小小的疑惑,唤醒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激发了他们的思辨力,让孩子们的学习有深度、有内涵。

3.深入“问题”,提升创造力。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儿童从鸟笼式的学校里走出来,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要解放他们的活动空间,扩大认识眼界,以发挥儿童内在的创造力。”幼儿在开放的空间里,在与游戏主题和游戏材料的互动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拓展其思维,发挥其创造力。比如,在户外沙水建构活动“后塍社区”中,孩子们要构建一条流动的“河流”,河道完成了,可是水无法流动,如何让水在沙池里流动?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可以隔离水和沙?孩子们尝试了纸张、积木等材料,都不能达成让水流动的目的,经过反复操作实验,他们发现使用光滑的塑料桌布,并创设几个坡度,就能让水从塑料桌布垫底的“河道”中缓缓流动,抬高、斜坡、缓冲等技能被灵活应用。搭建“河道”的活动中蕴含了可预设和不可预设的经验,需要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深入问题,认真思考,在新旧经验的融合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来解决问题。

二、促进幼儿与他人的连接

在社会互动和形式丰富的同伴游戏中,幼儿能够体验到同伴的不同性格和做事方法。通过这个过程,他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和他人,学习自我管理,并学会换位思考。

1.唤醒幼儿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个体在观察和理解他人情感的基础上,产生与观察对象相似的情感体验并表现出相应行为反应的一种能力。拥有共情能力的孩子会主动发现别人的处境,并给予他人温暖,用善良和爱感染身边的人。在探秘蚯蚓的活动中,孩子们对蚯蚓的特性有了一些了解。一天,牛牛无意中挖断了蚯蚓,一旁的芊芊立即喊起来:“蚯蚓被你挖断了。”牛牛说:“蚯蚓断了依然能存活啊。”芊芊说:“可是蚯蚓身体断了会流血,会很痛啊。”成成凑上来说:“虽然蚯蚓身体分成两段后不会死,但它会很痛,需要很多天才能恢复。”小杰说:“你看,那是蚯蚓的血吗?我们挖的时候还是小心点吧!”孩子们在讨论中改变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唤醒了共情能力,在互动的积极经验中,通过理解别人的处境和感受,学会了关爱。

2.提高幼儿的协作能力。户外活动不仅能让孩子在面临困难时拥有强大的心理和挑战的勇气,并且能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借助同伴的力量,学会合作。如利用挂在树上的一根麻绳攀登上树,即便对大班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孩子们总有一颗冒险的心,想探秘树的高处有什么。月月尝试用手抓住绳子,用脚蹬住树干,拼尽全力向上攀,但尝试数次未果。怎么办呢?孩子们商量讨论并行动起来,几次尝试后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将绳子一圈又一圈紧紧地绕在树上,力气大的孩子合作拉住绳子一头,让月月踩住绳子一圈圈向上爬……人的价值,除了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富有合作能力。置身情境中,孩子们能更好地习得与人共处的方法,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发现并解决困难,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协作能力。

3.培育幼儿的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活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在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在团结合作中提升亲密感,并学会敏感地识别他人情感的变化,发展利他行为的移情能力。如在走平衡板游戏中,平衡板架在具有一定高度的两个树桩上,这游戏对大班幼儿来说并非特别难,但也有个别胆小不敢尝试的幼儿,瑶瑶就是其中之一。在同伴的鼓励下,她开始尝试,当平衡板上因为有多个同伴同时移动出现晃动的时候,桐桐立刻走到她身后说:“我在后面扶着你,别害怕!”小洁对着其他同伴说道:“你们不要上来了,人多平衡板会晃,瑶瑶就更害怕了。”在孩子们的互相帮助下,瑶瑶顺利地通过了平衡板。利他行为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过程,户外游戏中的各种问题情境能巧妙地让幼儿在互动中共同完成利他行为,获得愉悦的体验。

三、构建幼儿与自我的连接

幼儿园户外活动让幼儿在连接自然与他人的同时,也对接自我,这对幼儿个体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之成为完整的人。

1.挑战冒险的勇气。勇气是一个人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认识,是帮助自己更好地面对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孩子对探索未知世界很感兴趣,在户外活动中,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们拥有冒险精神,对自己充满自信和勇气,获得积极的体验。如“穿越防火线”活动,孩子们在几棵大树之间,用麻绳、轮胎和梯子等简单的器材组合成了游戏场景,梯子成了铁索桥、麻绳和轮胎成了荡桥、轮胎成了瞭望台……在有趣的场景中,孩子们化身为勇敢的挑战者,去探索未知、挑战更高难度、突破自己能力的极限,更在这样的挑战冒险游戏中不断体验着“我做到了”的无限喜悦。

2.主动学习的能力。越是贴近真实自然的环境,越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本能”。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能激发幼兒的自然体验和主动探究,满足不同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的需求。

如百草园活动中,孩子们担心小蜗牛在太阳底下晒伤,便把蜗牛移到树荫下,并计划给每个小动物都造一个小房子。于是昆虫旅馆开建了,几根树枝、几根稻草、几块枯木、几块残破的青砖、空奶粉罐在孩子们的创意组合下变成了温馨的“家”。小蜜蜂喜欢怎样的家?小蚂蚁呢?学习还在继续,孩子们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不断滋生新想法,也由此引发了更深的探究,形成积极的主动学习。

3.哲学思维的意识。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索万物的奇特,表达自己的个性,获得成长的内在能量。在户外自然环境的活动中,孩子们好奇、猜想、推测、质疑、实验、验证,这些行为证明了他们拥有哲学的好奇心,具备哲学思维的意识。如针对“为什么风是不一样的”疑问孩子们开始了研究:通过观察不同方向的风车让孩子们知道了风是有方向的;风速仪让孩子们知道了风是有快慢的……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概括,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基本过程。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获得积极的体验,主动架构知识,而教师的作用则是支持和尊重幼儿的惊奇感以及他们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帮助他们实现精神的成长,激发他们进行哲学思考与讨论,促进幼儿形成哲学思维。

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幼儿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幼儿在积极主动的体验活动中,通过与自然、他人和自我的连接,进行开放性探索,在与自然的对话中,用心感受自然的生命力,对自然界进行深度、生长的思考,萌发对自然的关爱和保护自然的动机,并逐步形成自身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为未来的发展赋能。

猜你喜欢

户外活动蚯蚓游戏
幼儿园户外活动组织的研究
浅谈幼儿园户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幼儿园户外活动组织的实践探究
户外活动开始啦
画蚯蚓等
揭秘蚯蚓的10大秘密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保护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