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锻炼中的破“怪”行动
2021-12-05李娜
李娜
晨间锻炼作为幼儿园一日学习生活的环节之一,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提供丰富的材料,创设具有挑战的游戏环境,通过组织幼儿的晨间活动,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帮助其掌握基本的活动技能,有效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我园教师队伍偏年轻,业务能力不够精深,缺乏对幼儿能力水平的了解,缺乏组织活动的经验,加之过度担心意外事故的发生,在晨间锻炼活动中常常控制幼儿的活动区域,导致晨间活动中出现种种怪象。
一、晨锻活动中的怪象
案例1:“你匀几个跳圈给我吧?”
教师带领几名幼儿在库房拿晨锻器械。小六班李老师看着空空的器械筐对中一班王老师说:“王老师,你们是不是拿了我们班的梅花桩啊?这儿一个都没有了。”王老师一边拿跳圈一边说:“我拿的是去年我们自己做的,要不你去我们场地上拿几个。哎呀,这儿跳圈只有4个,大循环锻炼中不够孩子跳的了,你匀几个跳圈给我吧?”
怪象1:活动材料单一,无层次性。班级使用的晨锻材料中,幼儿园购买的成品器械占70%,自制器械占30%,其中20%的自制器械是上一届小班留下的,中一班的晨间锻炼器械基本以通用器械为主,保留小班阶段制作的“梅花桩”和“赶小猪”,教师对于锻炼器械的考虑首先关注的是有没有,而不考虑是否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幼儿的发展需求。
案例2:“不是这样摆放的!”
操场上柠檬大声喊着:“老师说拱门要按做操的点子摆放,隔一个点子摆一个,你们靠得太近了。”元宝说:“前面摆了梅花桩,没地方摆拱门了。”柠檬生气地说:“不是这样摆放的!”王老师见状走上前说:“柠檬,你把跳圈摆到对面去,跟之前的一样摆放。元宝,你去拿三个迷彩垫铺到梅花桩的后面。”分配完任务后,晨锻活动场地就布置好了。
怪象2:器材摆放固化,低积极性。每天各班的晨间锻炼场地、器材摆放基本是不变的,教师将固定使用的器械(如跳圈、爬垫、拱门、梅花桩等)围成一个大圆,布置成一个固定的大循环路线;“袋鼠跳”“赶小猪”等游戏被安排在圆内或圆外,作为单一训练的项目供幼儿活动。场地安排和器材摆放无变化,幼儿只是简单地重复运动,缺乏对活动的兴趣,参与积极性不高。
案例3:“小朋友们要听我口令!”
朱老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循环锻炼时提醒道:“大家在拱门后的小脚丫处排队,按箭头提示的方向开始锻炼,要注意听我口令,玩大循环的孩子和其他区域的孩子听到口令后一起交换!”朱老师刚说完,文文第一个冲到了大循环的起点,钻拱门、走梅花桩、爬垫子、跳圈、爬梯子……玩到第三圈时,她的目光被大循环外骑小车的孩子所吸引……终于等到交换器械的时间,文文反应很快,又是第一时间跑到骑车区,飞快地骑上小车子绕着大循环的队伍转了两圈,可她还没有尽兴呢,规定时间已结束,想继续骑只能在等候区等待。
怪象3:教师高控严重,缺自主性。教师考虑到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安全问题,会指定幼儿的活动场地,控制幼儿的活动内容。活动开始后,幼儿会在音乐或者教师口令的提醒下,交换运动项目。在这样一种看似很有序的排队循环活动中,给予幼儿的却是一种无形的枷锁,锁住了幼儿材料摆放上、材料使用和场地选择上的自主,幼儿并没有活动的发言权和自主权。
案例4:“那不是我们班的!”
文文前面等待骑车的幼儿有4个,她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突然,隔壁班有一辆车空下来没人骑,文文犹豫了一下,走过去准备骑车时,柠檬大声喊道:“文文,那不是我们班的!老师说了,我们要在自己的场地活动,不能跑别的班去。”因为一个班只有两辆车子的使用权,文文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空车子继续去排队了。
怪象4:班级场地固定,少互动性。在晨锻中,各班都会在固定的场地进行布置。场地中的活动主体是本班幼儿,教师指导的对象也是本班幼儿,幼儿之间的社会性交往也局限于本班内。在这样的活动环境中,材料是无法做到共享的;各班级幼儿、各年级组幼儿之间是缺乏交往和互动的。
二、破“怪”行动
教师如何针对以上“怪”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有效解决策略,以实现由“四怪”到“四破”的转变呢?
(一)破无层次性
1.器械“留级”制。规范晨锻器械的管理制度,确定晨锻器械的制作和保管由年级组负责。自制的晨锻器械符合哪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就交由哪个年级组使用,防止晨锻器械由班级制作完之后,第二年跟班走,避免了器械使用中无法体现年龄特点的问题。如小班组升为中班组时,根据幼儿一年的体能锻炼和发展,应重新提供或自制符合本年龄段幼儿使用的晨锻器械。
2.材料“层次”性。在器械材料的选择和玩法上,应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第一个层次,是指器械在制作过程中就体现出的不同层次。如制作锻炼幼儿平衡能力的“梅花桩”,可以使用一个、三个、五个旺仔牛奶罐来制作,从与脚的接触面积上体现不同难度,也可以通过高矮来体现,如用矮的旺仔牛奶罐和用过的奶粉罐来制作。第二个层次,指器械使用过程中玩法的层次。如踩高跷的基础玩法,可以安全地踩高跷沿直线走;升级玩法则可以踩高跷绕障碍物走;挑战玩法则可以踩高跷横跨障碍物走,甚至横跨不同高度的障碍物以及与其他晨锻器械组合来开展活动等。
(二)破低积极性
1.创设活动情境,确保趣味性。以前文提到的大循环为例,在同样摆放器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兴趣将这样一个循环的锻炼创设成消防员营救被困的小动物、小动物运食物、小小建筑师等活动情境,让幼儿通过体验角色产生对活动的兴趣。
2.增加活动任务,激发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情境创设上增加各种任务。如规定幼儿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消防员,就必须先完成达标卡上的任务,跳绳多少个,拍球多少个,往返跑多少次等(根据活动目标随机调整)。完成达标卡的所有任务后,幼儿可获得消防员勋章。当成为消防员这一角色后,还可以組织幼儿讨论,将锻炼的项目创设成营救小动物任务的各种关卡。在任务意识的驱动下,更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3.设计环环相扣,形成关联性。无论是营救小动物,还是运送食物,常规的活动设计常常将活动环节设计成“口”字形,活动过程便是从A点(“口”的上端)到B点(“口”的下端)的重复循环。在实践中,我们将活动设计成“日”字形或“目”字形,在A点与B点的循环活动中增设相关联的活动情境及其活动,有利于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三)破缺自主性
1.摆放设计我做主。晨间锻炼中的器械摆放,应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每天的晨鍛总结环节,幼儿可根据需要,将当天晨锻的情况进行集体反思和讨论,如需要调整计划,可用读写板通过图示的方式予以记录。第二天晨锻之前的晨谈环节,由幼儿介绍计划图,便于幼儿在晨间锻炼中根据预先设计的计划进行相应材料的选择和摆放。
2.场地使用我做主。幼儿可以通过讨论,合理使用园内各种空置场所。如小农场里面各个地块间的小路,可以是野战区“复活卡”中的赛道;操场上高高的主席台,可以是两队争夺的堡垒;两棵树之间拉上迷彩布,就成了“枪战”中的隐蔽区;小拖车在两个沙池之间来回运沙,沙池就成了幼儿的建筑工地……幼儿可以随时根据活动需要扩展场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3.材料选择我做主。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让幼儿有自主选择活动材料的权利。如晨锻计划设计图中幼儿设计了“穿越丛林”的游戏,在活动时,有的幼儿找来麻绳拴在凳子上,当作丛林中蜿蜒的藤条;有的将迷彩爬垫竖起来,当作粗壮的大树;有的将迷彩爬垫拼搭成三角洞,当作训练的营地……自主选择和利用材料,不仅激发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也更好地实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性。
4.晨锻玩法我做主。在经过摆放设计、场地使用、材料选择之后,幼儿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协商确定具体的活动情境,根据自身能力商讨具体的任务。如野战区的对战环节,幼儿商讨后决定远距离的枪击是“受伤”,近距离的枪击是“死亡”;蓝色纸球击中是“受伤”,红色纸球击中是“死亡”,已“死亡”的幼儿可以选择沙漏倒计时、智力闯关、体能训练等方式进行复活。
(四)破少互动性
1.角色互动。帮助幼儿唤醒生活经验,拓展情境性晨间锻炼活动中的角色,适当增加游戏内容。如在野战活动中增加医护兵、炊事员角色;在建筑工地区域增加搬运工、设计师的角色;在骑小车活动中增加交警、加油站工作人员等。通过角色的增加,在赋予活动趣味性和情境性的同时,有助于幼儿之间实现更积极的社会性交往。
2.打破界限。打破固定场地,打破班与班、年级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固定界限。比如,小班初期可以先在班级内通过各种体育游戏,探索晨锻器械的多种玩法,在熟悉玩法和规则意识初步建立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平行班级之间的串联活动,再发展至全园大带小的晨间锻炼活动。在全园互动的晨间锻炼中,通过自主选择材料、自主选择玩伴,增进幼儿之间的交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