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的陪伴,让我成长

2021-12-05王中翼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1年11期
关键词:陪伴姐姐读书

王中翼

【作者简介】

王拯(1815—1876),原名锡振,后改名拯,广西马平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举进士,授户部主事,充军机章京,官至通政使。曾多次上疏议政,以直言见忌,被降职,告老还乡,讲学于桂林。王拯擅长古文,兼善诗词、书画,著有《龙壁山房诗文集》《茂陵秋雨词》《归方评点史记合笔》等。

原文

《媭砧课诵图》序①

王拯

《媭砧課诵图》者,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②拯之官京师,姊刘在家,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③今姑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阻于远行。④拯自始官日,蓄志南归,以迄于今,颠顿荒忽,琐屑自牵,以不得遂其志。⑤

念自七岁时先妣殁,遂来依姊氏。⑥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⑦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⑧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瘁死之状,且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⑨拯哀惧,泣告姊,后无复为此言。

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日惴惴于悲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⑩自二十后出门,行身居业,日即荒怠,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1 1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1 2为之图者,陈君名铄,为余丁酉同岁生也。1 3

注释

1媭(xū)砧(zhēn)课诵:意思是伴着姐姐的捣衣石读书做功课。媭,姐姐。古代楚人称姐叫媭。砧,捣衣石。课:考查,考核。序:这里是“记”的意思。文章是一篇画记。

2不材:不成材,没有才能。自谦之词。官京师日:在京城做官的时候。

3姊刘:嫁给刘家的姐姐,是作者的大姐。姑:婆婆(丈夫的母亲)。就弟养:投靠并接受我的赡养。

4殁:死。宁氏姊:嫁给宁家的姐姐,作者的二姐。

5颠顿荒忽:颠沛困顿、神思不定的意思。荒忽,同“恍惚”。琐屑自牵:自己被一些零散细微的事所牵累。遂其志:实现我的心愿。

6先妣:对已去世的母亲的称呼。

7椽(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常用作房屋间数的代称。焉:这里作代词,此。

8比 :等到。恒:总是,常常。女红(ɡōnɡ):指妇女所从事的纺织、缝补等针线活。红,同“工”。篝(ɡōu):把灯光罩起来,这里指点燃。

9稍逐于嬉游:稍微贪求游玩。逐,追求。劬(qú)劳瘁死:勤苦劳累而死。劬劳,劳苦、苦累,常指父母养育子女的劳苦。

1 0惴惴:忧虑害怕的样子。放逸:放纵散漫。

1 1行身居业:指在社会上立身行事。冀:希望。庶:表示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或许,但愿。堕弃:堕落荒废。

1 2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年,这一年是甲辰年。

1 3丁酉:指道光十七年,即1837年。同岁生:汉时称同一年被举为孝廉者,这里指同年中举的生员。

参考译文

《媭砧课诵图》,是我王拯在京城为官的时候(请人)所作的一幅画。我在京城为官时,嫁给刘家的姐姐在家奉养她年老的婆婆,不能前来京城投靠,接受弟弟我的供养。现在她婆婆去世了,姐姐又到广州去依靠嫁给宁家的二姐饮食度日,这样又没能远行(来京城)。我从开始做官时就一直打算回南方,然而直到现在,颠沛困顿,神情恍惚,自己被许多琐碎的事情拖累,因而没能实现自己(供养姐姐)的心愿。

回忆我从七岁时母亲去世,就来依靠姐姐。姐姐恰巧刚刚丧夫守寡,又失去了自己的遗腹子,孤孤单单地独自生活。她家屋后的小院子有几丈宽,佳美的树木浓荫匝地。树阴下面,有两间房屋,姐姐带着我居住在这里。我长到十岁以后,到私塾先生那里上学,早出晚归。到了晚上,姐姐就总是做着针线活儿,点起一个灯笼,让我坐在她的旁边读书。夏天苦于炎热难受,停了夜间的功课。可是天刚亮,姐姐就叫我起床,拿了小桌子到小院的树下读书。树根边安放了两块大石板:一块姐姐捣衣把它用作石砧,一块让我坐着读书。到了太阳升起后(“日出”也可理解为时辰名,早上五至七时),才打发我去私塾上学。因此我年幼时每天早上到了私塾,所读的书比其他孩子都要熟练。有时晚上读书疲倦了,我稍微贪求玩耍,姐姐一定流泪哭着把母亲勤苦劳累而死的情况说给我听,并且对我说:“你现在不努力学习,母亲在地下是要伤心的啊!”我哀伤害怕,哭着告诉姐姐(一定努力学习),以后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

唉!不成器的我现已三十岁了。追忆十五六岁时,还能常常拿着书本在姐姐身旁读书,每天惴惴不安于悲伤忧愁之中,一点也不敢放纵散漫。从二十岁后走出家门,在社会上立身行事,学业就一天天地懈怠、荒废了。我想到,姐姐的教诲始终不能忘记,所以(请人)画了这张画用来警诫自己,希望自己仍然像每天在姐姐身旁读书一样,或许能使自己免于堕落荒废一天天加深,而导致最终无所成就。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秋天九月。为我画这幅图的人,是陈铄先生,他是丁酉年(1837)和我一同中举的生员。

赏读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少不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陪伴——父母、亲人、老师、朋友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或意义。一个完整、完美的人生,本不应该有哪一方面的缺失,如果有任何一方的缺失,势必都是莫大的损失、无限的遗憾,都是人生的不幸。

人生当中,特别是在童年、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莫过于父母、亲人的陪伴了。孟子就曾说,“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人生一大乐事。这“乐”,不仅仅是天伦之乐,还有亲情的温暖、爱的滋养、言传身教的熏陶、耳提面命的教诲,它们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可造化弄人,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这种幸福,许多人都因种种难以预料、难以抗拒的因素而有了这样那样的缺失,如自幼丧父、年少失母、父母双亡等。这时候,就有赖于家庭其他成员来充当相应的角色,尽可能地弥补这种缺失。

不幸中的幸运是,他们中大多数都能得到其他亲人的关爱善待,而得以顺利成长,不少还建功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对他们而言,其他亲人的陪伴、照顾、教养,就显得尤为珍贵了。当然,其中往往伴随着更多的苦难、更多的忧患。但是这种特殊的身世、特别的经历,又往往给人特殊而深刻的影响,让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其中,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重视,那就是女性亲人如祖母、母亲、姐姐、嫂子等尤其尽心尽力,影响尤其突出。

三国末西晋初的大臣李密在《陈情表》中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因此,从小只好由祖母刘氏“躬亲抚养”,“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感情特别深厚。当他四十四岁时,面对晋武帝的征召,他哀哀求告:“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要先给祖母养老送终,先尽孝道。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学家韩愈,他的身世也非常不幸。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由兄长韩会抚养,与年龄相差不大的侄子韩老成(十二郎)相依为伴,情同手足。可是十岁时,长兄早逝于韶州(今韶关)任所,重任落在了寡嫂身上。韩愈先是随寡嫂郑氏回河阳原籍安葬兄长,然后随寡嫂避居江南宣州,艰辛度日,发愤苦读,直到十九岁进京赴考,走上仕途。

他在《祭十二郎文》中写道:“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不幸的家世,困苦颠沛的经历,让他倍感凄苦,如泣如诉。

而对于嫂子的养育之恩,他感戴至深,在《祭郑夫人文》中深情写道:“我生不辰,三岁而孤。蒙幼未知,鞠(jū,養育)我者兄;在死而生,实维嫂恩。”嫂嫂辛勤劳苦,对他的照顾无微不至,“念寒而衣,念饥而飧。疾疹水火,无灾及身。劬劳闵闵(mǐn,忧愁),保此愚庸”,从而让他远离饥寒病痛,健康成长 ;长嫂如母,又兼父任,慈爱教导,“视余犹子,诲化谆谆”,让他终有所成,“屡贡于王,名乃有闻。念兹顿顽,非训曷因”。

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从小也遭遇了家庭的不幸。他四岁失怙,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失去依靠的母子只好前往湖北随州投奔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欧阳晔在随州任推官,为人正直,尤以廉洁自恃,其为人对年幼的欧阳修产生了重要影响。只是叔叔家也不是很富裕,好在郑氏出身江南名门望族,知书识礼,是一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女性。她“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宋史·欧阳修传》),不但勉力抚养,更是尽心教育他识字读书、进德修业。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在地上教欧阳修习字。这就是被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这位贤妻良母安于清贫,谨遵丈夫的遗愿,兼母亲与父亲之职于一身,“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欧阳修《泷冈阡表》),陪伴、教育儿子顺利成长,给了他终身的影响。

《泷冈阡表》是欧阳修六十多岁时写给父亲的著名祭文,文中处处以其母太夫人郑氏之口,从侧面落笔来追忆父亲,还原父亲的形象,盛赞父亲仁孝的同时,又生动展现了母亲坚贞、贤良、勤俭、教子有方的形象,表现了母亲对他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她总是以丈夫欧阳观生前持家俭约孝顺、为官仁厚廉明的言行教诲儿子,激励儿子 :“‘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此时已功成名就的欧阳修,在文中虔诚地说,他能有今天,离不开先父的遗训、母亲的教育和殷殷期待。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这位伟大的母亲,就没有日后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

正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媭砧课诵图〉序》的作者王拯,他的遭遇又有所不同。王拯是清代后期作家,广西马平县(今属柳州市)人。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七岁时母亲又撒手人寰,父母都没能陪伴、看到儿子长大成人。幸运的是,他有两位姐姐,大姐已出嫁,他得到了大姐的细心照顾和培养,最终得以成人成才。在《〈媭砧课诵图〉序》一文中,他叙述了青少年时期苦难而又温情的经历,表达了对姐姐的感戴之情。

这篇文章跟以前我们讲过的《鸣机夜课图记》相似,也是一篇画记,是叙述作《媭砧课诵图》一画的缘由的。《鸣机夜课图记》的作者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蒋士铨,由于他父亲常年宦游在外,养育、教导儿子的重任就落在了母亲的身上。这又是一篇深情讲述女性(母亲)辛勤培育幼子成长的故事,大家不妨对照读一读。言归正传。王拯此文,开篇即点明画的名称和作画的时间、地点,平平写来,却颇有深意。为什么取名《媭砧课诵图》?画题的意思是伴着姊姊的捣衣石做功课。“砧”即捣衣石,“媭”是古代楚人对姐姐的称呼。如果联想到屈原,联想到《离骚》中写到的他姐姐“女媭”对他的深切关心和教导(《离骚》中有“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的诗句),作者的用意不是隐然可见了吗?而“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之句,则包含了对姐姐告慰和报答之意。紧接着作者围绕“不得遂其志”反复陈说自己要接姐姐来一起生活、赡养姐姐、报答姐姐的心意,其情殷殷,语带遗憾,为下文展开回忆做好了铺垫。

第二段是文章的重点,是对“媭砧课诵”情景的具体描绘。从文中可知,作者的这位大姐也是个苦命人,刚失去母亲,年轻的丈夫又不幸去世,不久唯一的遗腹子也不幸早夭,一连串的变故对她是多么巨大的打击啊!年纪轻轻,夫死子丧,茕茕寡居,可娘家还有一个年仅七岁的弱弟孤苦伶仃,无人抚养。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中,她这个大姐毅然承担起了养育小弟的责任,把他接到了身边。姐弟俩从此相依相伴,形同母子。

大姐的家境平常,每天有很多家务,要劳动。“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树荫下的小院,院中的两间平房,就是姐弟俩温馨的家园。转眼三年过去,小弟已经十岁了,他需要的不仅是日常的陪伴、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读书上学、接受教育了。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姐姐无力为弟弟提供优越的环境、优质的师资,但肩负起了最大的责任,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她只能把弟弟送到普通的私塾上学,让他白天接受塾师的教育,但是早晚在家时间,她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幼弟的督促和引导。她懂得,只有让弟弟用心读好书,才能改变弟弟的命运,才能让他拥有光明的前途。她是严父,她是慈母,她是关爱弟弟胜过关爱自己的姐姐!为了弟弟的未来,她不溺爱、不骄纵弟弟,在生活起居之外,严格管束着弟弟,让他一心向学。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位姐姐没有什么高明的方法,有的只是朴素的陪伴。

每到夜间,她“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一边做女红,一边伴弟夜读温书;每到清晨,她“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她在大树下放上两块平整的大石头,一块用来自己捣衣干活,一块让弟弟坐着读书,以此陪伴督促弟弟早读学习。小孩子总有倦怠想玩的时候,面对有时不免“稍逐于嬉游”的小弟,她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是哭着把母亲积劳成疾而死的情形說给他听,告诫他不要辜负了母亲。她的教育方法很朴素,很简单,但是融入了她的苦心与大爱,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弟弟不但“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而且也很懂事,懂得发愤努力,很少惹姐姐伤心。

小屋里,一盏灯火,摇曳着姐弟俩各安其事的身影;大树下,两块巨石,交织着勤劳的捣衣声与琅琅的读书声。朝夕晨昏日复日,春夏秋冬一年年,一幕幕,一声声,成了作者此生永不褪色的记忆。

王拯十岁读书,“自二十后出门”,“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日惴惴于悲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由此可知,姐弟俩这种姊劳弟读、朝夕相伴的日子,前后长达十余年。十几年工夫不寻常,王拯度过了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姐姐的坚持,姐姐的陪伴,姐姐的大爱,让他蓄积了腾飞的力量,也成了他始终奋发进取的不竭动力。

第三段中,作者感叹时光飞逝,自己不觉已到而立之年,虽然已官居京城,但是自从离开姐姐以后“行身居业,日即荒怠”,他深深怀念大姐督促伴读的时光,更感到大姐的教导已成为他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要是姐姐还能时时在身边该多好啊!行文至此,暗中呼应了开头反复写姐姐“不能来就弟养”的深层原因,又顺势揭示了作《媭砧课诵图》的原因:“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归纳起来,一是表达对姐姐的思念、感激之情,二是表达要报养苦命姐姐之意,三是抒发自励自警之情。

王拯在古文方面崇尚桐城派,为“粤西五大家”之一,是桐城派古文流衍广西的代表人物。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散文追求雅洁风格。王拯的散文也具有古雅朴茂、简练明洁的特点。

本文以感念姐姐的教育之恩、“图以自警”为中心展开叙述,对自己和姐姐的身世经历、仕宦情况等,除了必要的交代,一概从略。作图者的姓名身份,放在结尾以补叙形式予以交代,以突出重点。而作为重点的姐弟守望相伴十余年的情形,作者也没有恣情铺陈,只是选取了一些琐事细节,以白描的方式予以展现。然而,姊一旁劳作、弟身边诵读等画面,却是姐弟俩十余年相依为伴生活的高度浓缩和典型化呈现。画面鲜明可感,蕴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意,自有一股打动人心的力量。

全文篇幅精短,行文简洁,不蔓不枝,紧凑集中,感情真挚自然,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是一曲献给女性的赞歌。

猜你喜欢

陪伴姐姐读书
陪伴
朱丽仙:用爱陪伴,一路成长
“陪伴”等十二则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陪伴
我们一起读书吧
认识“黑”字
读书为了什么
巧手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