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淳美家风成就一代名将
2021-12-05何慧
何慧
【人生的高起点】
戚继光是明朝著名军事家、卓越的抗倭将领,是中华历史上备受敬仰的民族英雄。他不仅武功高强,而且精通兵法,不仅擅长打仗,而且通晓诗词。他在练兵和指挥作战之余,还撰写了《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这两部实战经验小册子——现代学者只要想把明朝军事研究透彻,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戚继光留给我们的这两部著作。明朝中叶,名将辈出,可是论带兵之严整,论练兵之实效,论冲锋之勇猛,论守御之坚固,论军威之雄壮,论声名之响亮,唯有戚继光一人而已。
戚继光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将,既是必然中的偶然,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为何这么说?我们先从戚继光的先祖开始讲起。
戚继光的先祖其实不姓戚,而是姓倪。元朝后期,滁州定远县有一个姓倪的青年农民,因为家贫,无力娶妻,不得已做了倒插门女婿,入赘到一户姓戚的人家,生了个儿子,取名戚祥。这位戚祥,便是戚继光的六世祖;而那位姓倪的青年农民,便是戚继光的七世祖。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起兵抗元。戚祥加入抗元义军,投奔到朱元璋麾下。戚祥任劳任怨,冲锋在前,从一名普通小兵渐渐升为“百户”。
明朝建立后,定都南京。此后二十余年间,明朝将士仍在南征北战,一方面要降服各地的割据政权,另一方面更要剿灭元朝的残余势力。1381年冬天,明朝大军远征云南,攻打镇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政权。这次远征以梁王自杀、明军胜利而结束,但不幸的是,戚祥中箭牺牲了。
戚祥阵亡的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甚是惋惜,将戚祥的儿子戚斌封为“明威将军”。戚祥生前只是百户,相当于六品官,而明威将军则相当于四品官。不仅如此,戚斌还拥有了一个世袭的军官职位——“登州卫指挥佥事”。所谓“登州卫”,就是设立在山东登州的卫戍区。该卫戍区长期驻扎着五千名世袭的军兵,最高长官叫做“指挥使”。指挥使有一个副手,叫做“指挥同知”。指挥同知下面又有一批“指挥佥事”,再下面依次还有“千户”“百户”“镇抚”“总旗”“小旗”“哨官”“队长”等军官。所以,“登州卫指挥佥事”就是登州卫戍区的高级军官。从戚斌这一代开始,此后每一代戚家子孙中,都会有一个人继承这个职位。
戚继光的父亲名叫戚景通,在公元1554年将官职传给戚继光。那一年,戚继光年仅十六岁。按明朝中叶的军队编制,普通士兵在训练或作战中表现突出,才可以一级级晋升,从一名小兵升迁到高级军官,至少要花十年光景。戚继光的起点很高,但并不能确保他一定能成为名将。真正帮助和鞭策戚继光奋勇前行的关键人物,其实是他的父亲戚景通。
【秉性刚正的戚景通】
戚景通,字世显,《明史》无传,也没有墓志铭传世,好在清朝康熙年间出版的《蓬莱县志》一书里载有其生平和履历。据《蓬莱县志》记载,戚景通先是接伯父戚宣的班,做了登州卫指挥佥事,此后考中武举,被派到江南征收粮草。到了中年,戚景通被派去修筑黄河大堤。在晚年,戚景通又调防北京,去神机营任职。
戚景通做军官几十年,品格高尚,既勤奋又清廉,自我要求严格。他在江南征收粮草时,曾发现官吏们攫取灰色收入的两条渠道。一条渠道叫“羡余”,另一条渠道叫“鬻筹”。所谓“羡余”,就是超额征收的赋税。比如,朝廷规定当地百姓每人每年要交五斗粮食,而负责征税的官吏却让百姓交六斗粮食,多收上来的那一斗,拿出一些进贡给上级,剩下的就纳入小金库。至于“鬻筹”,就是每年在征收粮草之前,仓官都会刻印一大批木牌子,卖给那些有钱的富户。这些富户缴纳粮草时,顺手也把木牌交上去,谁交的木牌多,谁就能少交或不交粮草。
戚景通秉性刚正,一到任就搞改革,严令禁止羡余和鬻筹。他怒言:“戚某岂能任由硕鼠猖獗!”到年底查考政绩时,戚景通竟没有完成征收任务——官吏们得不到好处,暗中给戚景通使绊子。明朝规定,官员完不成任务,就得自己掏腰包“赔补”。戚景通是清官,无力赔补。部下张千户偷偷上门,送去三百两银子,戚景通婉言谢绝:“我要是收了银子,就属于贪污,我宁可受处分,也不能贪污。”幸亏一个上司查明缘由,免除了戚景通的处分。
当时有一员将领,名叫戚勋,刚到江南上任,人单势孤,想跟戚景通结成同盟,说道:“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何不认作同宗呢?”戚景通却不领情:“您的先祖姓戚,我的先祖却姓倪。”
再后来,戚景通升任“大宁都司”,到北方边境驻防。边将缺人,朝廷让戚景通推荐人才,戚景通推荐了一个名叫安荣可的胡人,使其迅速升迁。安荣可当然感激,在戚景通过生日的时候送了一百两银子。戚景通拒不接受,正色说道:“我推荐你,是因为你有才有德。如今你送钱给我,说明你德行有亏,说明我看错了人。”这让安荣可很是羞愧。
到晚年,戚景通因病退休,回老家定居。老家的房子年久失修,必须改造,木工师傅说:“如今官宦人家都讲究多开窗户,还要给窗户雕花,像您这么大的官,雕花窗户起码要做十几个。”戚景通笑道:“我年纪大了,要那么多雕花窗户干嘛用呢?假如我的子孙保家卫国,有四扇窗户就够。假如他们横行不法,别说窗户,连这所老宅都保不住。”
儒家常讲“克己复礼”,意为克制住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规矩。戚景通并非儒生,但他一生都在用最严格的规矩要求自己,绝不越雷池一步。他的言行操守和思想境界,都达到了儒家圣贤的标准。
【对儿子要求严格】
戚景通不仅对自己严格,对儿子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蓬莱县志》之《戚景通传》记载:“斑白始有子,曰继光。继光綦履过庭,将军大诟曰:‘童子何如!綦履必锦衣,锦衣必肉食。尔父清白,必不尔餍。尔他日将饕卒伍以自封!”戚景通年过半百,头发花白,才生下戚继光。有一天,戚继光穿了一双绣花的鞋子(古代的审美标准与现代不同,男女均可穿绣花的鞋子)从庭院经过,戚景通见状大怒:“你竟敢如此奢华,如今在鞋子上绣花,将来必要穿绸缎做的衣服;穿绸缎做的衣服,必要吃上等的宴席。我居官清廉,俸禄微薄,不可能给你留下丰厚的家产。你没有丰厚的家产,又要过奢侈的生活,将來做了将官,必定要克扣军饷,从士兵身上捞钱!”
戚继光的母亲心疼儿子,赶紧解释:“为外氏所遗。”儿子穿的这双鞋不是买的,也不是请人做的,是他姥爷送的,就让他穿着吧。戚景通仍然不依不饶:“卒裂綦,废勿著。”扯下花饰,扔在一边,命不许再穿。
戚景通防微杜渐,用严厉的家教让儿子远离奢侈生活。但在内心里,他对儿子毕竟是疼爱的。戚继光六岁那年,戚景通正在神机营任职。神机营是当时北京禁卫军中的火器部队,营地里堆积着大量火药。一天,戚继光趁人不注意,跑进火药库玩耍,竟然把火药给点着了。刹那间,一声巨响,火光冲天。戚景通大惊失色,冲进火药库营救儿子,看见堆放在角落里的火药已经炸光,版筑的土墙被炸掉三寸厚。万幸的是,戚继光提前跑开,保住了性命。戚景通哭道:“孺子得天侈矣!”
经历过这场事故,戚景通再也不敢让儿子留在京城。他专门请假,把戚继光送回老家,自己再返回京城。此时戚继光的生母王氏已病逝,继母张氏定居京城,老家只剩下祖母阎氏。所以,戚继光从此跟随祖母生活。
不过戚景通也许不知道,正因为戚继光从小就接触火药,所以成年后在火药方面也出类拔萃。《纪效新书》载有精确的火药配方:硝石、硫磺和木炭的比例是50∶7∶9。戚继光还写下了严格的制造工序:先将原料分别研成粉末;再用天平称重,按比例混合;再将混合好的粉末放进木臼里,加清水捣成糊;再将糊糊摊开暴晒,最后用木杵擀匀擀细。
“戚家军”里有大批严加训练的火枪手,每次上阵之前,戚继光都会让他们对随身携带的火药进行自检:每人取出一小撮火药,放在掌心,直接点燃,如果能在瞬间燃尽,并且不把手灼伤,才算合格。以上配制火药和检测火药的绝活儿,都是戚继光自己研究出來的,是他勇于实践的成果。换句话说,戚景通对儿子虽然严厉,却没有扼杀戚继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戚家军”是如何炼成的】
戚继光六岁那年回到老家,直到十六岁才重返北京。汪道昆《孟诸戚公墓志铭》载,在这十年期间,戚继光十分淘气,机变百出,总能想出别人想不出来的点子。十三岁时(古人将十三岁称为“舞勺之年”),英气逼人,神采飞扬,仿佛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晏婴,然而却能成为“孩子王”。十五岁时(古人将十五岁称为“舞象之年”),突然像换了一个人,不再淘气,苦读经书,很快又因为熟识儒家经典而出名。
冷兵器时代打仗,并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知识,戚继光既然可以世袭军职,为何还要苦读经书呢?如今推想起来,应该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明朝采用宋朝“以文统武”的军事传统,武将权力再大,也要接受文官的领导。如果一员武将熟读经史,就有机会改为文职,就能有更多的机会跻身高层。否则的话,无论立下多少战功(开国大将除外),都只能听命于文官出身的总督和巡抚。戚继光出身武将世家,肯定明白这个道理。
其次,戚景通年轻时也曾苦读经书。因为在和平时期,世袭的军职只能保证有官做,却无法保证升迁。世袭军职想要快速升迁,最好的途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考不中文举人和文进士,至少也要考中武举人和武进士。戚景通世袭军职以后,考中了武举。有父亲的榜样在,戚继光也要参加科考,而参加科考必须熟读经书。
最后,戚继光很早就认识到了兵法的重要性,他在《纪效新书》中总结道:“夫兵之有法,如医之有方,必须诵习而后得。”带兵要靠兵法,就像治病要靠药方,医生必须熟读药方,将官必须熟读兵法。兵法是用文字记载的,“未有不识一字,不经一事,辄能开合变化、运用无穷者”。如果当将官的既不识字,又无阅历,怎么能熟练运用兵法呢?简言之,学习兵法,需要文化水平,不读书是不行的。
戚继光本人熟读兵法,但他绝对不被书上的文字所束缚,也不被既定的惯例所束缚。上古兵法主要讲车战,戚继光在抗倭战争时却从来不用车战,因为东南沿海河湖纵横,山林密布,战车根本派不上用场。后来他在北方驻守,又极力推广战车,因为北方大漠一马平川,用战车阻挡敌方骑兵,再用火枪手射击,效果出奇地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立下祖宗家法,用世袭的军兵代替募兵。可是戚继光抗倭时,发现世袭军兵战斗力低下,立即开始招募民兵。“戚家军”名震天下,其中大半是戚继光自己招募的。
与世袭军兵相比,民兵从未接受军事训练,然而戚继光最擅长用他的方法来训练民兵,短时间内就能将原先扛锄头拿镰刀的农民以及山民、矿工等,训练成无坚不摧的精兵。戚继光是怎么训练的呢?一是军纪严格:火枪手不听号令就开枪,斩;临阵诈称疾病者,斩;临阵抛弃军器者,斩……二是带兵要规矩:决不克扣军饷,决不抢夺民财,决不吞没战利品,打了大胜仗,朝廷颁下赏赐,决不放进自己腰包,全部分给部下。正是依靠这些,“戚家军”做到了战无不胜,戚继光成为了一代名将。
而追根溯源,戚继光能收获日后的成就,父亲戚景通以身作则,为他留下的淳美家风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