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北大荒精神成为党员干部淬炼灵魂的营养剂

2021-12-05

奋斗 2021年17期
关键词:北大荒农场粮食

■ 华 雷

黑龙江省是一片有着光荣传统的热土,北大荒精神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时至今日仍是我们奋力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用北大荒精神激发全省人民干事创业、振兴龙江的热情,需要党员干部深刻领悟、带头践行,抓好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是搞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一、全面展示北大荒建设业绩,增强党员干部学习的自觉性

精神都是要通过物质载体显现出来的,每种精神的影响力都与其物化力具有正相关性,就是这种精神下的物质成就越大,其感染力越强,人们接受的自觉性就越高,就更需要对他们全面展示北大荒建设的成效。

北大荒的贡献有多大?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了不起”来感慨北大荒的沧桑巨变。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考察时强调,“北大荒建设到这一步不容易。当年这里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发生了沧桑巨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令人感慨。”北大荒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增强党员干部对北大荒贡献及北大荒精神的认同感。

首先,北大荒为中国人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大作用。这里原本是亘古荒原,人迹罕至。开发早期,这里的条件极端艰苦,曾经多年粮食亩产不足百斤。但是,经过北大荒人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已经开垦出4000 多万亩良田,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据统计,70 多年中,黑龙江垦区累计生产粮食9000多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近8000亿斤,商品粮调出量约占全国各省粮食调出总和的四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肯定道:北大荒为中国人真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大作用。

其次,北大荒一直担当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在全国解放前夕,我党未雨绸缪,把北大荒作为战略基地、把农业作为战略产业。1947年春,中共中央东北局就为北大荒开发作出了定位,即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上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而创办公营农场,主要任务是“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

这里曾经靠人工作业,手拉肩扛人推是开荒种地的基本方式。如今,这里机器鸣响、陆空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同步发展;科学育种、科技栽培、试验示范先行,把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粮头食尾”深加工全面发展,创全国农业最高生产率。

北大荒坚决扛起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使命 (图片由北大荒集团提供)

这里曾经提出“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口号,无序的开发曾打破自然寂静、破坏生态平衡。汲取教训的北大荒从此走上生态农业开发、绿色经营发展道路。退耕还草、退耕还林、退田还沼、改旱为水,形成了天水相依、林田一体、草绿花香、场兴林盛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较好地保护了黑土地。

这里曾经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复转官兵、支边青年、知识青年,也向全国农业战线输出了大批管理和技术人才。据统计,北大荒曾先后有一万余名干部被抽调到兄弟垦区和全国各地工作,北大荒还为全国农业系统培训了数万名专业技术干部。

北大荒人勇于担当、不辱使命,不断进行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从宁安机械农场的诞生,到中苏合办友谊农场、中美合作建设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到中日合作开发洪河农场、再到二道河和鸭绿河现代化国有农场,直到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全面落实,创造的都是全国第一,北大荒已经初步探索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道路。

再次,北大荒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当习近平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道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今天来到这里,很鼓舞信心,鼓舞斗志”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北大荒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肯定和信任。

2020 年,仅北大荒农垦集团粮食总产量就占全省29%,占全国3.22%;粮食综合单产994斤/亩,比全省高出297.6 斤/亩,比全国高出229.5斤/亩,劳均粮食产量54.5 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以上,比世界发达国家水平高119.8%。

二、深入学习北大荒开发建设史,增进党员干部对北大荒精神的认同

北大荒的辉煌业绩来自北大荒精神的内在支撑,是北大荒人持之以恒发扬精神的必然结果。北大荒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勇于开拓精神;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不计得失、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些精神背后,都有着真实感人的历史事实。

首先,从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来看。早期开发者在环境恶劣、没有住所、缺少工具、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早上三点半,地里三顿饭,晚上看不见”,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奠基了北大荒的第一份家业。

1958 年,北京庄的238 位青年队员曾经达成这样一份协议:三年不开支、不分红,实行最低条件的供给制。从1955 年到1958 年,每人只发三套单衣、一套棉衣,单、棉鞋各一双,一顶狗皮帽子,伙食费每月11元,每人春节只发5毛钱。而三年中,他们盖房4120平方米,开荒1万亩,收粮豆47万斤,马匹发展到240匹,马车24辆。北大荒的后代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色,与严酷的自然斗、与落后的生产条件斗、与自身的观念痼疾、与体制的弊端斗,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开创出一片又一片新天地,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新业绩。

其次,从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勇于开拓精神来看。北大荒人艰苦奋斗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创业的过程。在70 多年的开发建设中,北大荒少有现成经验可借鉴,他们的每一次实践几乎都是探索和开辟新路的实验。一次创业,向荒原要粮食;二次创业,向自然要保障;三次创业,向科技要效益;四次创业,向体制要发展。北大荒人不断解放思想、不停开辟新路。

以粮食生产为例,开垦初期,北大荒年产粮只有0.048 亿斤,1978 年粮食总产突破50 亿斤,1995 年 突 破100 亿 斤,2005 年 突 破200 亿 斤,2009 年突破300 亿斤,2011 年突破400 亿斤。到2020年,已经创造连续丰收17年的奇迹。

再次,从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来看。北大荒人从来都是把国家利益、民族大业、党的事业放在首位,以大局为重,坚决服从党和国家安排,积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从荣复军人,到铁道兵再到十万复转官兵,这些在战场上立过功勋的解放军指战员以国家利益为重,“转换阵地,向地球开战”;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农场粮食自给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把粮食上交国家;2003 年非典疫情期间,建三江管理局连夜启动50 条制米生产线,装满新米的两列火车立即驶向北京;2008 年汶川地震后,垦区用三天时间紧急加工2460 吨优质大米,通过专列运往四川灾区;2020年武汉新冠疫情期间,北大荒集团即刻向武汉捐赠大米880万斤,调运玉米1220万斤。

北大荒人始终铭记凡是国家需要,他们就义无反顾地服从;凡是他人有难,就责无旁贷地援助。他们用行动让党和人民相信,北大荒的粮食“靠得住、调得出”。

最后,从不计得失、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来看。1954 年10 月,中央决定农建二师就地转业之时,正是国家实行军衔制前夕,这支曾经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战功卓著部队的8300 名官兵默默地服从安排;1958 年10 万复转官兵来到北大荒,不仅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且级别全部降职一级,每人降薪15%~30%,他们欣然接受。“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是北大荒第一代开发建设者对国家至死不渝的誓言。北大荒的这些建设者大多少小就离家,直至异乡埋忠骨、魂难归故里。正是这种“舍小家、为大家”,不计个人得失、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成就了北大荒的事业。

三、加强北大荒精神宣传教育,实现党员干部教育的常态化

北大荒精神凝聚了几代拓荒者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不移的意志品格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新时期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更需要在宣传上下功夫。

一是从省级层面确立宣传主体。做好整体设计,将北大荒精神学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学习计划,不断推出新时代北大荒精神践行的先进典型,弘扬北大荒精神的先进经验。二是搭建好宣传展示平台。实行省企合作,在现有北大荒博物馆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扩建,使其更好发挥宣传教育功效;在市、县、场展览中增加北大荒精神内容,让北大荒精神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搞好媒体开发,在各类媒体中开辟北大荒精神宣传专栏等。三是筹建省级北大荒精神研究机构,推进北大荒精神的综合研究,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努力将北大荒精神向全国推广。

猜你喜欢

北大荒农场粮食
珍惜粮食
农场假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农场
我的粮食梦
从北京到北大荒
北大荒:新航母,再出发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