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七十载 传承三代人
2021-12-05赵国春
■ 赵国春
北大荒精神,是三代北大荒人在74 年的开发建设中,是北大荒人的政治觉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意志品格、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北大荒人,是一个英雄的群体。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个群体中都涌现出不同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以顽强的精神、坚韧的意志践行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现选取三个北大荒人中的代表,讲述他们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北大荒精神的故事。
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
北大荒位于北纬40°~50°之间的高寒地带,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在冰霜笼盖之下,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四十多摄氏度,冻土层最深达2.5米,要在这里种水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历史上,这里一直以麦豆种植为主,几乎与水稻无缘。然而,这一切都因为一位水稻专家——徐一戎的不懈追求改变了,如今的北大荒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
三江平原上江河纵横,十年九涝,是旱地作物的致命伤,尤其是七八月份,一下雨,小麦收都收不上来。为了能找到适合寒地生产的水稻品种,徐一戎用半年的时间走遍了北方省份的所有水稻科研院所,搜集到了938 个水稻品种。之后每年采集分析上万组数据,反复进行耐寒性等鉴定试验。从直播高产栽培到旱育稀植栽培,探索了一整套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突破了高寒地区水稻种植的禁区。
试种第一年,徐一戎在8亩半地里建立938个试种畦地,他起早贪黑地观察、记录,甚至半夜还打着手电筒到地里察看苗情。忙碌了大半年,到了秋天结果却很惨,最少的亩产只有37公斤。
徐一戎在办公室观察收获的稻种
徐一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第二年又筛选出142 个品种进行试验,并采取了一些增产措施。到了秋天,有30 多个品种亩产超过了100公斤,最高达242公斤。
徐一戎就像一座架通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之间的桥梁,把科学种水稻的知识介绍给千万个稻农,为我国东北地区推广水稻种植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1972 年7 月15 日,徐一戎在合江实验农场承担了农业部“寒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课题”。5 年过去了,徐一戎的寒地直播水稻早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详细整理出了试种的50 多个水稻品种以及它们的增产因素条件,并根据实验结果对北大荒每一个气候区适用什么品种,什么时间栽培都作出了具体说明。
1991年,出版了与他人合编的《旱地稻作》,填补了国际稻作的空白,被国家评为科技图书一等奖;1991 年12 月,出版了黑龙江省主要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基本教材《水稻》……几十年来,他共积累了51 本笔记、1282 张卡片、251本摘录资料手册,完成科研专著14 本,发表科技论文70余篇,总计2300多万字。先后主持研究了20 多项科研课题,其中多项课题填补了省、国家乃至世界有关寒地水稻栽培技术领域的空白。
据不完全统计,仅1993 年以来,徐一戎的科研成果在黑龙江垦区推广面积累计增效90多亿元,结束了黑龙江垦区由于技术问题而导致的水稻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的历史。
黑龙江垦区水稻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4.65万亩,发展到目前的2200 多万亩,水稻单产由81 公斤提高到566 公斤,创造了在高寒地区水稻生产面积超千万亩、单产超千斤的奇迹。1988 年以来,仅黑龙江垦区累计推广应用徐一戎创新栽培技术面积就达1.5亿亩,累计增产粮食600多亿斤。
2008 年8 月,85 岁的徐一戎按照与已故妻子康静云商量好的计划,决定把省吃俭用一辈子攒下的钱,用来培养年轻一代水稻科技人员。徐一戎搜罗了自己所有的17 张存款单,发现离100 万元还差2.4 万元,即使加上利息也凑不够100万元。于是,他向单位申请提前预支了几个月的工资,凑足了100 万元后捐给所在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设立了“黑龙江垦区一戎水稻科技奖励基金会”,专门奖励为寒地水稻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徐一戎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并被聘为我国北方水稻科学技术协会荣誉理事长,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徐一戎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寒地水稻事业,被中宣部列为全国重点宣传典型人物,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中国水稻界的“南袁北徐”,被广大群众尊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2014年5月13日,徐一戎因病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1岁。
孙俊福:献青春舍爱子守山岭
孙俊福,1960 年6 月出生,199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 年10 月起在宁安农场长丰林场从事造林工作。多年来,孙俊福以大山为家,与森林为伴,把张广才岭、老爷岭交汇处的十几座荒山和条条裸露的沟壑都披上了绿装。他舍弃了现代人的新潮生活,甚至失去了心爱的儿子,仍然坚持造林。自1984 年至1996 年期间,孙俊福共栽植各类树木50 万株,绿化荒山1500 亩,如今他种植的树林总价值达1600多万元。
孙俊福参加党的十五大时在天安门前留影
一次孙俊福刚上山,就赶上连下了几天的雨加雪。他只好下山躲雨,可再返回山上时,窝棚里两床新被、铁锅等所有值点钱的家当被偷个精光。孙俊福说:“当时心都凉了。”可是树还得栽,孙俊福连夜下山回家取东西,把妻子一个人扔在窝棚里,偏远的荒山里什么动物都有,野猪、狼等野兽常常成群结队出没。胆战心惊的妻子一手握斧子,一手拿镰刀,瞪着眼睛守了一宿。孙俊福手举燃着的树皮,伴着猫头鹰的叫声,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返在曲折的山路里。清晨回到窝棚时,妻子还严阵以待地举着斧子……一切都恢复平静之后,两人继续走上了植树的路。
1989 年6 月正值林木抚育期,一个晴朗的早晨,孙俊福和妻子像平时一样背上工具去作业点,窝棚里只剩下母亲和5 岁的儿子,谁知儿子在窝棚外面玩时,被毒蛇咬了,晚上八点多夫妻俩回窝棚时,儿子已全身浮肿,昏迷不醒。虽经医院极力抢救,终因耽误时间过长毒液已经扩散,儿子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儿子的死让孙俊福夫妻很悲痛,他把儿子埋在了深山后,背起树苗,拉起妻子,毅然地走向了另一座荒山。孙俊福下定决心要把荒山秃岭全种上树,育成林,在他心中种下一棵树,就像多了一个孩子,多了一份希望。若干年后满目青山翠绿,就是对儿子最好的纪念。
孙俊福把青春和亲人献给了大山,献给了造福后人的育林事业。他先后荣获团中央和全国总工会授予的“种植业、养殖业能手”、全国优秀生产能手和“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工人”,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7 年,孙俊福作为黑龙江垦区的唯一代表,光荣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李晓辉:脚踏实地做好农技推广
李晓辉,1982 年4 月生于桦南县的一个农民家庭,2008 年6 月毕业于广西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现任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
2008 年研究生毕业后,李晓辉毅然来到了七星农场。那时研发中心刚刚创立,工作环境很艰苦。由于人员短缺,身为党员的他主动承担起了育种杂交等全部工作。育种工作既繁杂又辛苦,工作量特别大。玉米授粉时间要控制在盛夏晴天的十点钟左右,每次做完授粉,他从试验田里出来时浑身都是汗,像被雨淋过一样,还有好几次都热到中暑。在他的坚持和带动下,团队圆满完成了育种杂交试验任务。
近年来,李晓辉推广变量施肥施药、机插侧深施肥、旱平免提浆、无人耕作等实用新技术29项,还在寒地水稻“三化两管”模式的基础上,组装形成了建三江地区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推广面积达3100万亩。水稻的平均单产由原来不足400 公斤,提高到620 公斤,为农户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9亿元。
李晓辉在指导技术人员开展冬季土壤化验
李晓辉根据自己积累的生产经验撰写了30多篇科技论文,申请国家级个人专利6 项,推广蔬菜种植技术18项,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重要嘱托提供了技术支撑。他还先后完成各项科研课题700 余项,转化科研成果12 项,引进新作物品种1000 多个,累计培训农技人才和职工群众3 万多人次,发放技术实用手册10 万多册,帮助种植户解决实际困难300 多件。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场每年减少肥料投入使用量2000多吨。这不仅可以节约成本500 多万元,而且生产出的大米更加绿色健康,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李晓辉深知,发展智慧农业必须深耕“数字农田”。在他的带领下,研发中心建立了国家首批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信息平台,运用高分一号遥感卫星,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采集、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在田间安装了200 个监测点、20 个小型气象站、20 套地下水位监测装置等硬件设施,田间管理实现了实时监控,成为七星农场和建三江分公司发展智慧农业的“神经中枢”。
李晓辉带领的团队先后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国农林水利工会“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土壤肥料检测工作先进集体”和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集体”等荣誉。他也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黑龙江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至今,李晓辉仍记得2018年9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科技园区时,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辛苦了。”在分析测试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对园区科研人员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嘱托:“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优秀的人才、先进的设备、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园区。农业科技大有潜力、大有可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不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不仅是鼓励,更是一种鞭策!作为垦区的农业科研人员,李晓辉表示一定会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加倍努力,开拓创新,一如既往地用理想信念和稳健的步伐去丈量脚下这片土地,甘愿做北大荒农业科研战线上的耕耘者,用汗水浇灌科技之花,用理想为当地农业插上科技之翼。
徐一戎、孙俊福、李晓辉三位共产党员是北大荒人无私奉献的典范,是北大荒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生命的代表。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的无私奉献是北大荒精神的闪光点,是北大荒人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反映了北大荒人的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勤政廉政的为民精神,脚踏实地的忘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