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带动红色旅游升级
2021-12-05中共牡丹江市委宣传部
■ 中共牡丹江市委宣传部
红色文化记录着党的光辉历程,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牡丹江是红色文化之城,更是英雄之城,马骏、杨子荣、八女英烈等无数英雄事迹可歌可泣,革命遗址遗迹遍布雪城大地。中共六大历史资料馆、马骏纪念馆、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既是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夯实基础设施 完善基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用好党的红色资源,让干部群众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牡丹江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承办黑龙江省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下简称“第四届旅发大会”)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动红色旅游资源改造升级,通过探寻红色故地、参观红色文物、聆听红色故事等方式,引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回顾党的光辉历程,牢记党的初心使命。
改造“老场馆”“老基地”。对杨子荣烈士陵园、孤榆树东北抗联密营教育基地、中东铁路记忆馆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改造升级,根据党史学习教育和第四届旅发大会要求进行展陈布局优化、园区美化绿化和配套设施升级。提升展馆数字化水平,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智能语音、全景影像科技手段,打造特色突出、体验性强的智慧场馆游览体系,实现沉浸式体验和智能化互动。海林杨子荣烈士陵园采用“角色映射”技术,打造“白山黑水+通往革命胜利道路”的理念场馆,使杨子荣的英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饱满。穆棱孤榆树东北抗联密营教育基地打造“六地一站”抗联文化核心展示区,安装5G 基站,新增8组12处旧址复原建设内容,方便游客参观。
打造新兴教育基地。新建中共六大历史资料馆、人民空军摇篮纪念馆、牡丹江第一个党支部历史文献陈列馆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对“嘎丽娅牺牲地”“团山子抗联秘密通道遗址”等新发现红色遗址遗迹进行修缮保护,有效拓展红色教育阵地。中共六大历史资料馆于今年6 月正式开馆,得到了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成为全国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填补了国内外中共六大历史文献资料研究的空白。打造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旧址红色教育基地,充分挖掘东北老航校在牡丹江建校发展这一历史资源,加强军地共建,建设“空军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基地”,成为牡丹江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
深挖红色资源 丰富精神内涵
精心打造研学课程。依托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开发红色研学路线,将全市各类红色教育展馆基地和遗址遗迹全部纳入现场实训教学点,依托各级党校、高等院校、党史研究机构等,针对不同群体开发各类研学课程,推动课程由单一的专题教学向情景教学、体验教学、访谈教学、考察教学、车载教学等转变,精心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的“营养课堂”。“杏树村第一枪”“镜泊湖保卫战”“八女投江”等发生在牡丹江本土的鲜活素材都已纳入研学课程内容。加强教材研发与推广使用,以牡丹江地区红色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为主线,编制《红色牡丹江》系列读本,向基层发放1.4万册,融入中小学生课堂,帮助读者从身边熟悉的地域环境去感知红色文化,增进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精心打磨讲解内容。构建由专职讲解员、思政老师、学生、社会志愿者等组成的讲解队伍,加强党史知识、红色文化、讲解技巧培训,提升专业性,更好地为党史学习教育、传播红色文化服务。持续举办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大赛及导游大赛,开展各纪念馆讲解员比武竞赛,培养挖掘更多的专业人才。创新讲解形式,引入民歌、快板等形式,提高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林口县招募的“小小讲解员”已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的宣讲员和代言人。爱民区黄花街道耐火社区“红色记忆馆”邀请党龄50 年以上的老党员担任讲解员,在讲解红色文化的同时,宣讲老党员的“初心与梦想”,让红色场馆更具吸引力。
精心研发旅游文创产品。充分发挥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在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和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本土红色旅游商品培育力度,采取“设计+”“创意+”“科技+”手段,研发红色旅游商品,让旅游商品成为牡丹江红色文化的“无声推广员”。海林杨子荣烈士纪念馆与上海英雄钢笔品牌联名推出五款“穿林海跨雪原英雄笔”,以“英雄钢笔”致敬“英雄精神”。宁安马骏纪念馆开发纪念章、魔方、飞机模型、纪念本等红色纪念品,“小小讲解员”可凭积分免费兑换。绥芬河红花岭东北抗联小镇推出“忆苦思甜饭”——抗联精神主题套餐,将餐饮变为特色学习体验项目,帮助游客更好地回忆峥嵘岁月,感悟革命精神。
策划品牌活动 激活引流密码
牡丹江市红色资源富集,84 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分布在六个县市和四个城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红色教育资源网络。立足于发挥地域优势,坚持抱团聚势,牡丹江市将辖区内的红色教育资源“穿点成线”,策划“红色旅学”打卡集章主题活动。为每个大型红色教育基地设计一枚与众不同的特色印章以及精美集章纪念册(内附基地照片、简介和盖章处),免费发放给市民。游客可以在任意场馆前台领取印章和纪念册,参观学习后即可到前台卡戳盖章,收集留念。集齐18枚以上印章即可获得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的“旅学达人”称号。“红色旅学”活动一经推出便掀起追捧热潮,成为各级党组织主题党日以及主题团队日活动的热门选项,并已融入牡丹江市大、中、小学生的暑期实践课程。前来打卡的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各类打卡集章照片、视频火爆朋友圈。“你收集了多少印章”“今天你集章了吗”,一时间成为党员干部的热议话题。
立足于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丰富红色旅游内涵,策划“寻红牡丹江”主题活动。活动设计“遗迹探寻”和“主题宣讲”两个环节,在全市范围内海选政治素质高、宣讲业务好、红色理论知识扎实的党员干部群众担任“寻红宣讲员”,深入到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现场挖掘不为人知的党史革命故事,融入宣讲稿件中,面向全市开展宣讲。从优秀的宣讲作品中选择20 个感染力强的视频作品制作宣讲二维码,张贴在各红色教育基地宣传栏、宣传文化墙等,实现“扫码学党史”“扫码听解读”,让红色基地更引人入胜、红色故事更深入人心。策划牡丹江十佳“红色宣讲员”评选大赛,以“展演+比赛”的模式呈现牡丹江红色宣讲成果,打造辨识度高、吸引力强的红色宣讲品牌,为红色文化之城增添亮丽色彩。
东北抗联第二军第四军第五军密营纪念馆 (图片由中共牡丹江市委宣传部提供)
促进产业融合 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发展产业既是红色文化资源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也能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牡丹江市抢抓第四届旅发大会机遇,将红色资源丰富和旅游发展潜力大的乡村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找准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的最佳结合点,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贯彻融合发展理念,打造“红色+民俗体验”“红色+户外拓展”“红色+生态农业”“红色+休闲康养”等模式,推动红色旅游向第一、二、三产业延伸,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助推乡村产业兴旺,拉动乡村消费。大力培育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餐饮业、住宿业、演艺业和零售业,让村民在“文旅兴村”中不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截至目前,全市各类红色教育基地和场馆已接待游客58.7万人次,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牡丹江周边乡村游呈现爆发式增长。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共接待游客1998.53 万人次,同比增长395.07%;旅游总收入148.42亿元,同比增长457.76%。
绥芬河市北寒村和永胜村联合打造红花岭东北抗联小镇,包含北野营营地、14 年抗战路景观游览路线和远东战役战场三部分景观,以“抗联文化+红色教育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红色研学体验基地。目前,小镇已获批省级“十四五”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海林市七里地村以发展红色旅游为抓手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造升级中共海林党史纪念馆,依照党史脉络重新布展,增设3D 宣传片和场景油画,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打卡,目前七里地村已获批成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阳明区杏树村充分挖掘“杨子荣精神发源地”这一宝贵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以“杨子荣精神”为载体,以“美好杏树”为方向,打造党性教育基地,让游客在参观红色遗址的同时感受“山水林田”风光,带动当地芦笋、木耳、蜂蜜等特色产业发展,让当地村民共享红色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