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生态、生产和生活统一的平衡点
——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牧户福利差异影响研究》

2021-12-05盖志毅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福利草原机制

盖志毅

(内蒙古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康晓虹博士于2013年至2018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期间。我担任指导教师。寻找内蒙古牧区的三生(生态、生产和生活)统一的平衡点,是一个具有一定挑战的难题。因为草原生态补偿过程中,牧户对于草场的经营权将受到限制,势必一定程度影响牧户的福利,甚至出现福利受损。这里的福利受损,不单是指生态脆弱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降低,更多时候被认为是在获取自然资源过程中当地居民的能力下降、功能缺失。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究竟如何影响牧户的福利变动及其内部福利分配差距,是一个值得深入展开研究的命题。研究现行草原生态补偿过程中的牧户福利变动,能够全面了解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于受偿者福利状况的影响,及时处理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关乎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持续推进,更关系到牧户可行能力提升、功能弥补的长久之计。在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过程中,如何确保牧区牧户的福利不降低、差距不扩大,对于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牧区经济的稳定及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知难而进,康晓虹博士毅然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牧户福利差异影响研究》为题,完成了其博士论文,于2021年由中国经济出版社付梓出版。

该书以福利经济学、农村经济学、自然资源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为依据,选取内蒙古东部、中部和西部典型牧区9个牧业旗县的牧户家庭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关于牧户福利的一系列问题。全文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从牧户家庭的功能性活动出发,构建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牧户福利测度的理论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牧户的组织生产与家庭收入、教育培训与发展机遇、社会保障、闲暇交往与环境评价、社会公平以及身体状况与心理感受等6个福利维度,包含20个因子在内。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首先,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法、埃奇沃斯盒状图分析法等方法,剖析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对牧户福利变动的影响机理。而后,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前后牧户整体福利的绝对水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测度。结果显示,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前调研牧户的总福利水平数值为0.438,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后牧户总福利水平为0.455,补奖实施前后牧户的总福利变动值仅为0.017,这说明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对提高牧户的福利起到积极作用,但作用并不明显。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后牧户的总体福利水平尚未达到0.5,依然处于中等偏低福利水平,牧户福利的增进还有一定空间。与补奖前相比补奖后牧户家庭的教育培训与发展机遇、社会保障、组织生产与家庭收入、闲暇交往与环境评价等4项功能性活动福利水平的提升上,而社会公平、身体状况与心理感受等2项功能性活动福利水平却拉低了牧户的总体福利。

其次,进一步量化了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前后牧户福利内部的分配差异、福利结构变化情况、异质性资源禀赋对牧户福利的影响。具体而言,从牧户福利总模糊指数及各功能性活动隶属度的牧户分布情况来看,相比于补奖前,补奖后牧户福利内部分配差异趋于加剧,补奖前后牧户福利结构变动明显。补奖前牧户整体福利结构表现出“集中型”特征,补奖后牧户的整体福利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类正态”分布,补奖前后牧户福利结构异质性凸显。进而,在不同异质性因素影响下对补奖牧户的福利差异进行了扩展分析。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后,与禁牧型样本牧户相比,草畜平衡型样本牧户的福利水平更高;牧户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计多样性指数愈大、人均草场面积越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牧户的福利状况就越好。此外,作者还利用洛伦兹曲线、福利基尼系数等指标分析后可知,补奖后牧户间的福利分配差距正在扩大。

再次,通过OLS回归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对比分析,探究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牧户福利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一是草原生态补奖资金量对牧户福利的促进作用不一而足,补奖资金量对中低以下福利水平牧户福利的影响更为明显。究其原因,处于不同福利水平的调查牧户拥有草场面积、草地类型大相径庭,他们所获得的草原生态补奖资金量各不相同。并且,处于不同福利分位的牧户,所面临的生计资产状况不尽相同,对草原生态补奖资金的依赖程度及其用途差异较大,因而所受到的影响各异。二是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总体满意程度越高,在草原生态补奖后牧户的福利水平就越能得以改善。换言之,牧户对补奖机制总体满意程度对中高福利水平牧户福利的影响更强。可能的原因在于,中高福利水平牧户受补奖的不利影响更小,补奖后这部分牧户对于补奖机制总体满意度更强,其心理健康度、安全感、幸福感等心理层面的满足程度更大,于是福利水平更高。加之由于中高福利的牧户对补奖政策认同度高,因而更愿意主动参与其中,接受职业培训,寻求生计转型,积极改善家庭福利状况。

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改进牧户福利、缩小牧户福利差距的政策体系和相关制度安排。

该书突破了之前学者仅仅关注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对于牧户收入、生计、非农就业、生态评价等单一方面的影响,而是注重于补奖政策对牧户家庭组织生产与家庭收入、教育培训与发展机遇、社会保障、闲暇交往与环境评价、社会公平以及身体状况与心理感受等多维度的综合考量,对于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对牧户福利的影响大小、影响因素、福利结构变动等问题的解决做出一定贡献。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据阿玛蒂亚·森的个人可行能力理论,延伸出牧户家庭可行能力理论及研究内容,聚焦于内蒙古典型牧区典型牧户的特殊性,构建草原生态补奖视阈下牧户家庭福利测度的理论框架,从草原生态补奖前后牧户福利绝对水平的变化情况、牧户福利内部分配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福利结构变动、异质性资源禀赋对牧户福利的影响等方面展开量化分析,使得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带给牧户这个微观主体的福利变动情况得以全面体现,试图找到内蒙古牧区实现生态、生产与生活统一的平衡点。

尽管该书关于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对牧户福利差异的系列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如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内蒙古牧区该如何进一步实现绿色发展才能更大幅度的提升牧户福利水平?具体的实现路径又在何方?该如何将牧户福利的增进问题,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研究之中?希望康晓虹博士及所有关心草原生态及牧户福利等问题发展的人士,能在现有这一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

猜你喜欢

福利草原机制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旅友视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Take Away Pizza ?
皮革机制
可可托海的草原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