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1-12-05林丽妹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林丽妹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永安 366000)

2018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广泛应用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资源,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保健能力。同时也指出,高校要积极利用大数据分析互联网快速发展、学生家庭背景与个人成长经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由此可知,大数据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密切关系。然而,大数据时代信息更新更加频繁,逐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1]高校学生作为互联网主要使用群体之一,大数据正在逐渐影响其思想理念与生活方式,无形中会引发学生诸多心理健康问题。[2]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势,积极应对大数据技术给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的挑战,主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

第一,大数据收集快速性与及时性,为高校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数据支撑。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内部各管理系统可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时有效地收集学生生活和学习数据。由于数据收集具有快速和及时性特点,高校可根据第一时间根据活动数据,判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操作过程中,高校心理教育相关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后台,可有效获得学生实时活动数据,描绘学生活动轨迹,及时评测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并制定相应解决策略。

第二,大数据类型的多元性特征为高校个性化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可能。大数据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网络视频、影像、文本等元素影响。学生观看网络视频以及图片会产生相应地感想,形成图片、视频等元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形成对应的文本、图像、影响等半结构化心理大数据。受到不同类型网络资源影响,学生心理大数据呈现出类型多、范围广等特征。多元化的学生心理大数据促使高校打破传统单一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方式,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归纳整理学生心理数据,根据不同类型心理大数据,制定个性化应对方案与解决策略,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能力。

第三,大数据分析的价值性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奠定基础。信息时代下,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行动轨迹被各类媒体设备所记录,并生成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包含学生心理活动轨迹,能够为高校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提供数据支撑。这些数据涉及多个维度,包括社交、上课考勤、购物等方面。高校可通过分析和挖掘上述数据背后蕴藏的活动逻辑,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做出合理预判,为调整教育方法与策略提供有效支撑。

二、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我效能感低

当前,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失落感,出现自我效能感较低的情况。存在失落感学生会在网络上寻找平衡与认可。[3]可以说,当前每个大学生都属于一个独立自媒体,但相较于成年人,高校大学生更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同时,网络上对同一件事情和社会热点看法褒贬不一,极易引起学生认知偏差。其中,负面性评论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状况。加之,高校学生通常刚刚迈入成年人行列,对事物的认知极易受到舆论影响,且自控力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成年人还有待提升。

(二)心理健康获取渠道单一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处于动态变化中,且随着就读年级不同,会呈现出差异化的心理状态。然而,目前高校获取学生心理健康的渠道主要以纸质心理问卷为主。其调查方式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高校学生入学时间存在差异,承受学业和生活压力有所不同,但纸质问卷难以有效收集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例如,大四学生会面临毕业问题,而大一学生面临主要压力是如何快速适应新环境,快速适应没有父母和教师督促的学习环境。[4]大一与大四学生之间面临压力的不同,二者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差异。如采用单一的心理健康状况获取渠道,难以有效发现二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异质性。同时,在互联网时代,高校也没有利用大数据技术定期动态对大学生健康问题进行汇总和排查,仅使用纸质调查问卷方式获得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阻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无法高效利用数据信息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数据信息呈现出碎片化、非结构化的特征,难以进行统一高效利用。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中使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奖评考核系统、心理信息管理系统等类型的系统。但是,各个系统之间数据难以实现自由流动,无法进行有效整合,使学生的信息数据处于独立分散状态。而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大多会转化为日常表现,会融入上课出勤情况、饮食情况、游览网页、校园生活轨迹等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可以说,目前高校多系统数据信息,无法实现从彼此独立的系统中进行有效整合,提升了学生心理健康评测的难度。[5]在实际研究与分析中,单一数据本身价值较小,且存在巨大片面性风险。相关研究表明,只有跨越行业界限的数据,以及相互之间具有较强关联性数据,才能够对精准评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显著作用。综上可知,目前高校内部数据无法实现高效利用,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四)专业师资队伍缺乏

长期以来,由于心理专业人才较少,以及大部分教师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原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紧缺现象一直难以解决。2018年国家取消心理咨询师从业考试之后,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招聘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加,迫使大量高校不得不降低心理健康教师的招聘门槛。众多高校甚至直接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选修课。这一结果无疑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违背《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相关要求。其中明确提出,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中能够完善高校教学体系。然而,目前由于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师较为缺乏,不得不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选修课进行处理,使得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无法及时有效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6]

三、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意识

在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应根据时代发展需求,积极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中,并积极利用大数据思维模式思考和认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意在改善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质量。高校应树立心理健康大数据意识,提升数据观念。具体来说,高校管理层、教师队伍等工作人员,应及时更新思想教育观念,深入了解大数据技术相关知识,在意识形态领域重视大数据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将大数据作为不可或缺的资源进行利用,以期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与发展。同时,高校应将云计算和大数据思维应用在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中。具言之,高校相关工作人员应不断积累与大数据应用有关的经验与教训。首先,对于心理健康专业教师而言,应意识到大数据技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巨大价值与重要意义,明确大数据在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其次,高校需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制定多元化保障措施,为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大数据技术营造工作环境与氛围。最后,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形成大数据思维习惯,整理与分析相关提问,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建立心理健康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高校发展过程中,各管理系统产生的数据利用情况不尽如人意,难以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撑。针对于此,高校需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数据管理系统,及时存储与保护学生在各系统中产生的数据,并进行归纳整理,为获得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数据支撑。一方面,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信息系统。高校可建立统一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不同管理系统之间数据自由流动,并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对校园内非数字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另一方面,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数据库。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针对学生提问和课堂表现情况,建立相应心理健康数据库。此后根据此档案,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制定专业解决方案,提供教学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另外,高校利用心理健康信息管理系统时,需要重视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提升数据库安全保护力度,限制非相关人员访问该数据库,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数据的安全性。

(三)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线上服务社区

目前,我国有超过6亿的网民,通过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每天会产生大量数据。因此,高校应利用网络即时通讯,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线上服务社区。1972年世界心理学大会上提出沉默螺旋理论。该理论认为,作为舆论和信息受众,每个人的感受表达就是一个心理过程。而在网络时代中,受众会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主要包括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等诸多因素,而将自身的观点与社会大众保持一致,力求积极主动融入集体环境中。可以说,在沉默螺旋理论中,大众传播可以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影响受众舆论。因此,在网络时代,根据沉迷螺旋理论,高校需营造积极向上的“意见环境”,利用大数据在心理舆论引导、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建立集合咨询服务、主题讨论、心理课堂、社群服务为一体的线上心理健康服务社区。将数字化教学理念应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发挥数据的最大效能。可将线上测评、互动留言、慕课、微课等线上教育方式进行有效结合,积极发挥网络教学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形成良性网络观点,构建高校线上服务社区,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各类心理健康需求。

(四)利用“画像”功能精准评估心理状况

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大数据视域下,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产生的网络轨迹,具有较强可跟踪性,能够对学生心理数据进行动态监控。同时,高校学生作为主要网络使用群体,每天都会利用网络进行购物、社交、发布信息等活动,由此便会产生大量的与心理健康相关联的数据。因此,本文基于素质-应激模式,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测系统,精准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轨迹所产生的数据,并挖掘数据足迹,将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与挖掘,发挥数据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借力于大数据,高校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运行规律的真实了解与科学认知。另外,高校在运行学生心理健康精准评估机制时,应积极收集学生心理素质相关的数据,例如心理测评情况、个人自评情况,以及家庭情况与学习成绩等数据,根据上述数据描绘学生的精准画像,评估心理健康估计等级,建立相应应对机制,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预警、心理问题等精准预测,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

(五)创新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课程是重要的实现途径之一。在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应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体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利用大数据平台和互联网等全新的信息技术,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把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学主动权主动交还给学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同时,高校学生还可在课堂中,引入移动网络与手机媒体等设备,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线上与线下教育模式有机结合,旨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精品课程,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另外,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还需要积极整合教育资源,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供资源,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课程中主观能动性。

(六)培养兼备大数据技术与心理健康知识双师型人才

在大数据视域下,高校要想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质量,必须要重视兼备大数据技术与心理健康知识的双师型教学人才培养。首先,高校应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学习大数据知识与技能应用技巧,旨在提升教师利用大数据能力。同时,为了强化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技能,高校还需组织教师集体进行外出培训或者学习,掌握心理健康领域最新专业知识,以期更好地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提供指导与方向。其次,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应该重视大数据型人才培养,使相关人才既具备概念性素质,又具备实践能力与专业技巧,进而为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支撑。最后,高校应重视资源整合利用,要培养大批量具备心理健康与大数据知识的双师型人才,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充足的教师资源,缓解高校发展过程中专业型人才缺乏的现象。

综上可知,大数据在高校教育与管理中的应用,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模式改革提供了全新思路。基于此,本文从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意识、建立心理健康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线上服务社区、利用“画像”功能精准评估心理危机、创新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培养兼备大数据技术与心理健康知识的双师型人才等方面,提出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时,应该重视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保护好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另外,教师也应依靠专业知识,深入挖掘学生的心理状况。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体适能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实验研究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邮学保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简介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