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诗词中的传统民居艺术

2021-12-05朱晓琳

魅力中国 2021年51期
关键词:院落庭院民居

朱晓琳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中国传统居住艺术孕育了中国博大的建筑艺术,民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起点,也是我们历代祖先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民居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磅礴历史长河中奔流不息,在不断适应中国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逐渐完善成熟,在具备了完善的使用功能后,又被赋予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人文色彩,以及深邃的意境美。中国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其特有的意境传递和情感表达带给人愉悦的情感共鸣和感同身受的情景体验,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彩、最耐人寻味、最具气质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民居与中国古诗词相辅相成、互为因借。很多中国古诗词依托于中国传统民居来营造意境抒发情怀,而中国传统民居的空间艺术也传达了诗词中的意境美。而这样的诗词意境也给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和设计意向。

一、传统民居的空间艺术与古诗词

(一)“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民居的外观特点

译文:围墙外有路人经过,听到墙内有佳人的笑声,路人禁不住止步。

本句诗出自苏轼《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种怅然若失的情境从何而来?传统民居封闭的外观成为这首诗情境的灵感来源。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汉族民居采用的是合院的布局方式(图1)。院落的三面或者四面由房屋围合,最后一面由墙体围合。这种布局方式外实内虚,外部由实体墙围合,对外封闭,而内部又有院落,对内开敞。四合院的封闭隔绝了外部尘嚣的干扰,在内部形成了安定舒适的居住环境,围墙内有自家的一片天地,天空是自家院落的那一方天空,树木是生长在自家土地的那一棵树木。封闭的外观是适应中国人内向的家庭观念和内敛不张扬的民族性格逐渐发展而来,开敞的院落是由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发展而来。这样的布局方式同时也是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结果。封闭的外观、开敞的院落也给这首诗创造了营造意境的土壤。

(二)“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民居的空间序列

译文:深深的庭院不知有多深?一棵棵杨柳树堆起青色的烟云,一重重的帘幕好像数也数不清。

本句诗出自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庭院深深”在李清照《临江仙》中也出现过,借以形容李清照人老建康城的苍凉沉郁。诗中“庭院深深”的描述等同于“深宅大院”。传统民居中的空间序列秩序感强烈,流线组织曲折悠长,以最为典型的三进式北京四合院为例,三进式北京四合院中有三个重要的节点:门(宅门、垂花门);屏(影壁、屏门);廊(抄手廊;檐廊、窝角廊)(图2、3)。空间序列为:宅门空间——第一进院落(影壁)——垂花门(屏门)——第二进院落(廊)——正房一侧走道——第三进院落(图4)。随着流线的推进,空间形式由开放逐步变得私密,正房和后罩房的所在往往需要经过几进院落。这样的流线组织跟中国官式建筑的直白表达并不相同,它所营造的是一种与中国古典园林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布局方式相类似的空间序列和空间体验。而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就是用这样的庭院深深将传统民居的景深由近及远,逐步推移,逐层深入,以景写情,情景结合,深入刻画出院落深处那颗被禁锢、与世隔绝的灵魂。这样的空间序列和流线组织也体现出封建社会的礼制观念和等级制度对于民居建筑的全面渗透。

(三)“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民居的半室内空间“廊”

译文:离别时,明月照着花院里的半个回廊,旅途中和风轻轻吹着,像是在诉说着无边的愁绪。

本句诗出自陆游《临江仙·离果州作》——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廊”的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的遗迹中就已经有了廊的出现。在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有“廊腰缦回,檐牙高喙”的著名诗句,描写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廊。现代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最早提出了“灰空间”的概念,意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而这种过渡空间早以“廊”的形式出现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廊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官式建筑和民间住宅。中国的传统民居具有理性与浪漫交织的特征,也具有环境美育的教化功能。廊作为传统民居中重要的“虚”空间,它既实现了院落空间由室外到室内的过渡又承载了中国人追求月明星稀,驻足畅想,冥思梦中花落知多少的精神空间。

二、传统民居的构件艺术与古诗词

(一)“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民居的门

译文:清冷萧条的庭院,又来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紧关闭。

这句诗出自李清照的《念奴娇·春情》——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门”在诗词中出现众多,如“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门是建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区别建筑内外的一个标志。民居中的门作为院落唯一对外展示的部分,人们总是倾尽财力物力来将大门装饰的繁复精美,比如皖南民居的牌坊式大门,晋中窄院中的门楼式大门等。以皖南民居的牌坊式大门为例,皖南民居因为追求建筑的安全性,宅门一般都是很小的,但是因为当地的社会文化是一种商贾文化,所以为了追求气派和视觉效果,当地的民众一般会依照个人的经济能力,在建筑立面上用石材贴出大门造型,门框、额枋、斗拱、雀替一应俱全,而屋脊戗角的鳌鱼装饰则代表了人们祈求平安健康的美好寓意。

(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民居的“窗”

译文:何时才能回去家乡,与你一同共剪西窗,共同倾诉今日巴山夜雨的相思之情。

这句词出自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窗”的出现是极其频繁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李清照《临江仙·梅》)在这些诗中,诗人除了通过“窗”将人与景、内与外联系起来,还注入了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意境。宗白华先生曾从中国哲学的高度,对中国诗画中“窗”的独特审美意义进行过论述,指出中国诗人喜欢从门窗之中吐纳广大世界的空间意识。[2]中国人历来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而“窗”作为联系内外的建筑构件,既是室外空间的取景框,又是人们与自然对话的渠道。民居中的窗还通过各种纹样的装饰来表达美好的寓意或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民居中经常会出现的步步锦纹、龟背纹、如意纹等。在江南的庭院式民居中,粉墙黛瓦的素雅加之各种形式花窗的设计,配以几杆修竹,文人的诗性气质一览无余。

三、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启示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无论是透过民居艺术读诗词,还是透过诗词读民居艺术,都是以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传统民居艺术。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浪漫、追求精神生活的诗意民族,这样的生活理念,不得不使我们再次以感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理性的环境艺术。这样的意境,其实就是营造了一种场所精神,而这种场所精神存在于文化、社会意识、社会精神之中。比如程泰宁院士所创作的浙江美术馆,美术馆的选址位于杭州玉皇山脚下,西湖之滨。在这样的秀美山水环境之中,如何才能体现出江南调性的场所意境?如何能让这种传统的山水诗性意境与现代的设计艺术相结合?正如程院士所言:“浙江美术馆方案应该要够突破建筑风格、语言和视觉感知的局限,向心灵和精神层面延伸。西湖山水之灵秀,古典诗词、书法和江南水墨画所传达的意境,现代美术所表现的新奇和活力,如果都能注入我们的设计之中,那么,浙江美术馆建筑也许也能如罗丹所说“像把发出颤声的琴”,以它特有的旋律、调式、和声给人以高层次的美的感受”。设计者在确定了中国山水墨画的意境、“杏花春雨江南”的诗境的设计构思之后,经过由通感到意象再到建构的创作过程,为大家呈现了充满了山水意境美的浙江美术馆。[3]这样种诗意空间的营造除了需要掌握娴熟的设计方法和技巧之外,设计者本身就应在设计伊始酝酿建筑意境,才能创作出完美的艺术形象。近几年,设计师们都开始寻求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国内也有很多设计案例,而除了传统建筑符号、结构、比例等的运用,设计意境的创作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创作思路,而传统民居文化的诗境美也可以给设计者们一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院落庭院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八一作品
回到庭院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庭院
庭院中的童年
院落春秋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