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煤矿安全监管体系变革探讨
2021-12-05冯春花张明慧
冯春花,张明慧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徐州 江苏 221008)
现行中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是“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格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与地方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共同承担对煤矿企业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同时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有权监察地方监管部门的执法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现行监管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监管简单重复、立法不完备等[1]。物联网介入煤矿安全监管系统后,通过物联网,煤矿安全各项数据适时和实时传入物联网系统[2],但没有充分发挥信息监管优势。物联网应用引起了煤矿安全监管方式发生巨大进步,要求煤矿安全体制相应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物联网技术环境下的监察新常态,提高煤矿安全监管绩效。
1 物联网对煤矿安全监管体制提出变革要求
物联网环境下,传感器、传感网分布在煤矿生产各处,提取大量安全数据,包括人员定位、设备隐患、环境监测等。通过云交互数据管道和云存储处理海量数据,形成云系统。云系统包含煤矿地质、生产、监控、事故数据,也包含其他煤矿的安全数据,还包含监管执法数据和文件。不同层级监管机构均可从云平台获取所需安全数据进行决策。主要改变表现为:①通过物联网获取更全面、实时和关键的数据,安全数据可感知,可获取和可传递,为远程监管提供了技术基础,远程监管成为可能;②安全信息云共享解决了信息不对称下的单独监管,重复监管问题,各层级监管机构在煤矿安全数据上“各取所需”,分层分级监管成为可能,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提供多主体沟通协调通道,多主体协同监管成为可能[3];③精准化监管和柔性监管成为可能[4],挖掘大数据安全规律,依托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在风险预测预警和隐患排查上更为精准和柔性。基于传统煤矿监管体系存在的弊病,以及物联网应用在监察方式、监察内容和部门协调,决策技术上的新变化,安全监管体制在组织结构分工和运行机制上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物联网技术环境下的监管新格局,实现对煤矿安全生产过程全面感知和动态协同控制。
1)对煤矿安全监管组织结构要求。鉴于物联网在安全监管、部门协调、科学预警决策上的重要性,设置物联网信息中心服务于各部门决策。物联网环境下,仍需继续对传统体制机制的弊端予以改进和规避。如提高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克服多头监管的弊端等。
2)对煤矿安全监管运行机制要求。①利用物联网系统,构建各监管层级“信息共享,各取所需,层层监管,各司其职”的煤矿安全数据管理机制。各监管层级均可从云数据平台获取相应安全数据,作出相应监管决策。②利用物联网信息平台,多主体监管的协同沟通机制成为可能和必须。由于监管任务的分工和监管层级,监管机构的差异,需要在多主体监管机构中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和协同监管机制。③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监管中的风险预警和隐患排查作用。通过大数据,把数据挖掘和智能预警通过机制设计的方式逐步纳入风险预警机制,形成智能化风险预防和预警[5-6]。
3)对煤矿安全监管方式改进要求。在监管方式上,利用物联网获取安全信息,实现现场监管和远程监管的结合。在监管内容上,对网上煤矿安全信息的监控,以及对现场安全信息的监控,组织机构的设计应该能体现这两大区别同时要能进行统一的协调机构。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风险隐患进行动态评估,从而实现差异化、精准化管理。
2 物联网环境下煤矿安全监管体系变革基本原则
监管组织体系变革应着眼于发挥物联网的安全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反馈和应用特点,从根本上解决安全信息不畅、监管依据不足、监管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从监管任务分工和多主体协同的角度重新调整和完善组织结构设计,创新监管方式,建立现代物联网意义上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1)针对现行监管体制的弊端进行改进的原则。鉴于目前的“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监管体系暴露出的多头管理下的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地方保护主义,安全监管缺失的弊病,设计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应该在权责对等,独立性以及协调性方面有所改进。
2)充分利用物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体现信息监管原则。①实现信息共享和分层分级管理:根据监管层级和监管部门的职责差异,获取相应安全信息,实现分层分级的监管;②信息化监管:煤矿企业通过物联网建立隐患排查+风险评价+风险预警的闭环安全管理,同时以安全数据的统计分析为基础,制定安全规章和安全监管政策。
3)多监管主体协同原则。利用物联网云系统,在多监管主体之间构建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在监管内容、监管流程、监管方式上发挥多主体协同运作机制,避免信息孤岛监管,形成系统化监管优势。
4)利用物联网、云系统与大数据技术创新监管模式方式。以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为手段,挖掘风险特征和规律,反映“预防为主”的风险动态评估和预测预警目标,提倡柔性监管和智能监管。
3 基于物联网的煤矿安全监管体系变革
基于物联网的煤矿安全监管运作机制是基于云平台模式的协同运作机制,打破了原有部门的专业分工、职能差异,形成综合一体,相互协助的运作模式。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内核的煤矿安全监管体系,需要从监管体制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以及技术支持上加以完善。
3.1 明确监管机构职责和构建安全管理体系
1)建立垂直独立的纵向组织机构。设立中央-省-地市3级或4级垂直安全监管机构,同时保持监管体系的独立性。独立性体现在3个方面:①与其他行业的安全监管独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可以割断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关联,更公正、客观、公平的行使监管职责;②煤矿安全监管的核心机构与地方独立,实行垂直管理;③煤矿安全监管与煤矿行业管理的相对独立:独立垂直的监管机构能有效解决目前监管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多个部门统一能形成合力,增强监管力量,监管监察合二为一,也有利于统一指挥,统一安排,有利于职责和职权配置,权责对等,权责更清晰,有利于各级部门的责任负责和追责机制,监管监察合二为一,有利于杜绝多部门简单、重复监管现象,减少资源浪费。
2)增设物联网中心。考虑物联网在煤矿安全监管中的重要性,有必要设计物联网安全信息中心,负责对煤矿传入的煤矿安全信息进行管理,同时负责把相关信息报送给相关监管机构和部门。物联网安全信息负责对煤矿安全信心的获取,存储,应用,所起的作用是安全信息管理。通过安全信息管理,一方面各监管层级可以实现远程监管、分层分级监管。另一方面,安全大数据会带来更精准和柔性的风险预警和隐患排查管理。物联网中心提供合适的信息流转和协调机制,是发挥组织结构功能的重要一环,有利于监管方对被监管方的监控,也有利于监管组织内部的协调。注意物联网中心不是直线部门,没有发命令的权力,但有收集各项安全信息的权力,同时对主管部门负责。
3.2 厘清信息权责和健全多主体协同监管体制机制
1)建立物联网信息入网。物联网环境下煤矿安全信息可分为2类:必须到现场的安全信息和无需到现场的安全信息,后者又可分为实时监控和静态信息。煤矿安全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既依赖于信息技术,又依赖于采集信息的可信度。因此,首先要对入网信息(危险源)源与安全基础信息等进行标准化建设,保障整个监管体系的数据一致性。对于煤矿安全信息,应明确规定入网信息的类型、入网信息的性质(动态或静态数据)、入网信息的格式等规范化,标准化信息源。
2)明确信息监管的监管权责。物联网环境下,煤矿安全信息分层分级监管。数据管理的权限,内容不同,监管方式在不同监管层级上也有差异,要求在数据使用权责上合理界定。在监管内容上,各级危险源和隐患的监管方式、监管级别和监管流程在安全信息层面存在差异,也需要具体界定。监管部门在监管方式和监管流程上应加以明确,组织机构和机制设计上也应体现出利用数据监管的特点。在监管方式上,远程监管和实地检查的内容和流程存在显著差异,在职责分工上也需合理界定。
3)理顺物联网环境下的多主体协调机制。物联网云系统在构建多主体协同机制上具有极大的信息优势。多主体、多层级监管机构通过物联网云平台可以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技术共享,构建多方参与、协同的多层次,多方位监察机制。基于物联网的煤矿监管协调主要从2方面进行:①对多部门的监管任务和监管方式进行协调;②多部门监管下对监管流程进行协调。前者体现多部门监管任务的分工协调,包括对煤矿人机环管的各个监察部门的协调,网络监察和现场监察的协调以及对监察、执法和外联单位监督过程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协调。后者则是就多部门在监管执法以及监管流程的一致性和闭环性进行协调,理顺多主体监管计划、执法和反馈的协同机制。物联网背景下的多方参与协同管控,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根据不同步骤的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方法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并建立统一执法平台。物联网对煤矿安全信息的导向是双向的,这就决定了物联网同时对危险源信息的的监管和正向监管信息(如安全教育信息)的双向流通产生作用,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应能体现和保障这种信息流转和管理机制。
4)基于物联网的配套安全监管智能系统的开发。物联网系统不仅由感知层收集数据,而且需要在安全监管系统之间互传数据,建立网络层。最后还需要在应用层通过对调用数据的处理和解决方案来管理和控制手机、PC等终端设备,实现监管人员所需要的应用服务,或者与煤矿安全行业专业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安全监管的智能化。
3.3 改进监管方式和构建监管新模式
1)实施差异化,精准化安全监管。以安全风险管控为主线,综合考虑煤矿的灾害程度和安全状况等因素,即煤矿安全管理、灾害程度、生产布局、装备工艺、安全诚信、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人员素质及生产建设状态等,将煤矿分为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监察时间、监察次数,将监管力量向灾害大、易发事故重点区域、重点煤矿倾斜,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的安全监管[7]。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风险和隐患分级,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管理[8]。按照风险等级及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等因素,对风险等级进行分类。风险越高,管控级别越高。确定不同层级的管控方式,重大风险由煤矿主要负责人管控,较大风险由分管负责人和科室,一般风险由区队负责人管控,低风险由班组长和岗位人员管控,实施差异化动态监管[9-10]。
2)现场监察和远程检查相结合的监管模式。远程监察是指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打破地域、时间限制,在煤矿现场以外通过网络远程开展的监察执法活动。通过物联网和云平台,使用计算机及各类终端查看各类监测监控数据、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图纸、资料等,各级监管机构可以获取更全面、实时和关键的安全数据。物联网环境下,远程监察正逐渐成为常规和主要的监察手段。建立远程监察和现场监察相结合和协同的机制。建立远程监察的流程、内容、对象和权责机制。
3)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助力风险预警。用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建立物联网环境下以预防为主、风险自动识别与预警的煤矿安全的柔性监管方式。以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为手段,挖掘风险特征和规律。同时,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手段,突破信息采集可信保障、重大风险与违章自动识别、移动互联执法等关键技术,建立安全态势预警指标体系及预测预警模型。建立风险管控云平台,以技术信息为手段,以风险的“管”和“控”为核心,借助安全态势预警指标体系及预测预警模型,结合物联网环境下的矿井重大风险与违章自动辨识、区域风险态势智能分析与预警等关键技术,进行隐患识别,风险动态评估和自动预测预警。
4 结语
煤矿安全体系改进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信息获取与共享、风险管控上的独特优势,在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机构设置、运行机制上进行改进。改进后的监管体系围绕安全数据和监管数据,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和反馈,实现了分层分级和协同监管的新机制。在监管方式上,新模式提倡精准监管、差异化监管和柔性监管。当然监管工作的高效运作还需要法律法规,技术投入层面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