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生成逻辑与时代意蕴
2021-12-05杜向辉
杜向辉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历程中孕育而行成的先进文化,具有宝贵而丰富的政治价值和时代意蕴。自2012年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对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一定“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与号召下,中国再一次掀起传承红色基因的社会风尚。作为传承红色文化关键群体的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是否认同,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也决定着红色文化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厘清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生成逻辑,对大学生群体学习红色文化知识、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红色文化认同的理论阐释
1.1 红色文化的概念与内容结构
红色不仅是一种颜色分类,因为它类似新鲜血液的颜色,因此,在很多国家,红色都被赋予激进、革命、进步等政治意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与红色结下不解之缘。如中共“一大”的“红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创建的“红军”“红色政权”,以红色为鲜亮底色的党旗、国旗等。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话语习惯中,红色文化成为“以颜色标示其本质内涵的文化种类”[2]的统称。
自21世纪之初,红色文化便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野。关于红色文化的内涵,国内学者们依然没有统一的看法。周群着重强调了红色文化的革命属性,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文化”[3]。黄蓉生、丁玉峰[4],刘波亚[5]等学者也倾向于将红色文化限定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刘润为[2],渠长根[6],石书臣、张朋林[7]等学者则侧重于将红色文化放置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宏观历史进程中考量,认为红色文化是具有马克思主义属性和中国特质的先进文化。
中国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原本就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认为,红色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追寻人民全面解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具有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形态。[8]红色文化在价值导向上,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在文化特质上,具有浓厚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精神内涵上,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属性,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文化在内容结构上,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红色物质文化是指革命遗址和战争纪念地、革命老区遗迹遗物、革命人物故居等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这些物质遗存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着红色文化厚重而丰富的内涵。红色制度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制度规范,如人民立场与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原则等。红色精神文化主要指共产党人高贵的革命品质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具体来说包括“红船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此外,红色精神文化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在红色文化的内容结构中,处于核心层的是红色精神文化。它是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生生不息的“遗传基因”和“生命密码”。
1.2 红色文化认同的内涵
“认同”一词,原本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其英文表述为“identity”。它的原初要义特指事物的自我同一性,即揭示一事物区别与他物的身份特征。汉语中的“认同”这一术语由英文“identity”翻译而来,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因与其他个人或群体有相似之处而感到亲切,即“承认同一”;其次是“承认、认可”之意[9]1067,主要表明客体被主体接受,并内化于主体人格组成部分的心理过程;再次是反映主体赞同或同意的主观态度,即由于主体的态度倾向而产生行为选择上的一致性。文化认同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对自身文化身份和价值归属的识别与认可。这种认同感一般经由个体或群体共享相同价值理念、文化符号、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表现出来,其核心和实质是群体共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追求。
红色文化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政治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认同兼具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之意。狭义上的红色文化认同,是指个人或群体对作为客体的红色物质遗存、优良传统和作风、革命精神和价值立场感到亲切和赞许的心理归属与情感倾向,包括主体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情感、态度倾向和行为选择。红色文化的心理归属和情感倾向既是标识主体价值理念和身份特征、区分“自我”与“他者”的归属界线,又是群体内部成员凝聚共识、形成“我们”而区别于“他们”身份确认的群体心理基础,深刻影响着个体的身份归属、价值偏好、思维倾向和行为选择。广义上的红色文化认同,除了个体或群体赞同红色文化精神、承认红色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之外,还包括对红色文化创造主体、红色文化精神的时代转化以及社会政治发展绩效的接纳与认可。
红色文化认同既是个体或群体的一种心理认知活动和情感流露,又是他们对主流政治价值和政治统治系统运行绩效的态度倾向。这种态度倾向能够为主体的政治行为提供选择指向,从而影响个人或群体的政治行为选择。比如排斥、冷漠、怀疑、不满的政治心理,会产生抗拒性的政治行为,而满意、信任、热情、赞许的政治心理,则会产生合作性的政治行为。从个体政治心理到政治实践行为转换的过程中,红色文化情感、态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红色文化认同还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将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内化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按照其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重塑自己的主观认知与行为选择的实践过程,是认同主体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空间中与认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互动。
2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生成逻辑
2.1 认知: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逻辑起点
认知是认同的心理前提。红色文化认知是指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的时空场域,以及对革命物质遗存、优良传统和作风、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的认识、判断和评价。这一心理过程包括红色文化知觉、红色文化印象和红色文化认知判断三个阶段。红色文化知觉是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组成部分的宏观反映。红色文化印象是大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相对稳定的红色文化记忆。红色文化认知判断是认知主体在红色文化知觉、印象的基础上,对红色文化的整体评价和综合判断。
在红色文化认知过程中,大学生会获得相应的红色文化知识和认同意识,并经由家庭启蒙、学校教育传播、社会宣传和利益诱导、政治规训等途径,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由此捕获到关于革命历史遗迹和战争纪念地、革命人物故事,尤其是英雄和领袖的革命经历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感悟。主体对相关对象的认知,是从事并选择相关行为的必要条件,也是主体形成某种政治归属感的前提。因此,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是其产生认同的心理基础,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情感、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2 情感: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感悟与内化
大学生红色文化情感是指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和政治生活中对红色文化遗址遗迹、革命事迹和人物事件、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红色精神等方面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经由个体心理认知而产生对红色文化喜欢或厌恶、敬爱或憎恨、亲近或疏远、相信或疑惑等心理反应的统称。大学生红色文化情感既包括基于主观期许得到暂时满足而产生的红色文化情绪,又包括主体基于对客体认知的心理体验而形成综合稳定的红色文化感情。
大学生红色文化情感是红色文化态度的感情基础和来源。这种情感是在个体认知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直观的心理感受和主观体验,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随着对革命过程和革命先辈认知的深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当大学生去参观革命遗址遗迹、英雄纪念碑和烈士陵园、红色主题纪念馆,或参加大型公祭活动时,会产生跨越时空的敬仰;当大学生学习革命传统和革命人物事迹时,会产生缅怀革命先烈、追思革命英雄的情怀;当大学生观看重大革命纪念日庆典和纪念仪式时,会唤醒他们的历史记忆和爱国热情;当大学生阅读红色著作或观看红色影视时,会通过虚拟的革命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找到情感归属等。
2.3 态度: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加工与转换
大学生红色文化态度,是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立场、精神内涵、行为作风或认可、支持,或反对、否定的综合心理倾向。它不是与红色文化认知、红色文化情感等同时发生的心里过程,而是伴随着红色文化认知、情感等心理过程而产生的心理结果。当这种心理结果转化为一定的红色文化态度时,则会表现为比较稳定的、自成一体的信念体系,诸如红色文化信仰、红色文化价值观。
个体或群体的态度倾向决定了其行为取向。红色文化态度是经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情感而促使形成红色文化行为的中间环节,也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形成红色文化认同的决定性阶段。[10]如果在这一环节中,大学生形成对红色文化正面的、积极的态度,其政治心理就有可能增进红色文化认同,并进一步转化为践行红色文化的行为。相反,如果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表现为排斥的、厌恶的态度,甚至表现出冷漠、怀疑、反感的心理结果,则不利于提升红色文化认同,更难以促使他们产生红色文化践行行为。
2.4 行为: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外化与践行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不仅体现为红色文化认知、红色文化情感、红色文化态度等心理反映,而且还表现为红色文化践行行为。大学生红色文化践行行为是大学生基于红色文化心理作用而改造主观世界,从而外化为践行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个体行为,进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知、红色文化情感、红色文化态度都是自发形成的,受个体生活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影响,属于潜在的政治意识和个体心理范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践行,则属于政治行为范畴。前者属于认识能力问题,后者属于行为能力范畴。由此可知,践行行为是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逻辑结果。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心理活动及其作用过程,是生成主体红色文化践行行为的中间环节。经由红色文化态度这一中间环节的心理传导,红色文化认知、情感层面不稳定、自发的政治心理会上升为理性的、稳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念,并指导个人行为。“实践能够促进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发展,能够促进主体的自觉性的觉醒,有助于信仰的内化。”[11]因此,大学生红色文化的认同不仅包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情感、态度等认识层面,更重要的是践行红色文化的行为层面。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承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不管红色文化经过哪种渠道进行社会传播,都要经过“知、情、意、行”的个体心理机制和生成逻辑,才能被传播对象所认可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3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时代意蕴
3.1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红色文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探寻人民解放、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反映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宏伟征程,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历史印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上海石库门、南湖红船,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12]红色文化以其客观真实的革命事迹和物质遗存反映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逻辑,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是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法宝。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优质人才,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13]12因此,唤醒大学生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提升和培育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既为他们学习红色文化、发扬红色传统奠定了心理基础,又为大学生理解党的奋斗历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为事业的永续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3.2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有利于重塑自身社会价值取向
当今时代是全球化、信息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在市场经济过度物质化的影响下,社会成员沉醉于个人物质利益需求而导致心灵世界空虚和匮乏。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种文化之间发生强烈碰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思潮纷至沓来。在信息化和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一改传统单向、梯次的传播方式,呈现出点状传播和网状传播状态。信息的输出和接收渠道十分广泛,从而导致传统权威颠覆,价值观念多元。一些社会成员借此标榜个性解放,崇尚非主流,只讲享乐而不重创造,只管索取而不讲奉献,造成社会价值混乱、行为失范。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个人思想渐趋成熟、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在认识上缺乏辨别能力,在社会生活中缺乏实践经验,很容易在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的碰撞中迷失自己。“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4]13因此,青年大学生形成红色文化认同,有助于他们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培养自身的家国情怀,养成务实进取、责任担当、服务奉献的优良品质;并以此革新社会风气,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价值取向,重塑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向上向善、积极进取的社会新风尚。
3.3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问题作出过多次重要论述。他强调,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拥护党的领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5]。这一重要论断,为高校的办学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基础,是共产党人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红色文化的知识性、价值性和规范性成分,具有认知优化、信念固化、行为活化功能[16],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优质资源。因此,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既是高校培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根本任务,也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试金石。
3.4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有利于青年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7]但是,文化自信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的文化自信源于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近100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孕育的红色革命文化,源于近7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不仅是对几千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力量来源。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发生的前提。”[18]文化认同在特定的条件下甚至能决定文化的命运。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一方面,有利于贯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中华民族整体文化观,深化厚植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以正确的心理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从而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3.5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有利于个人成长成才
红色文化是一幅历史画卷,见证了一批批革命先辈、志士仁人救亡图存的鲜活画面,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寻梦”“追梦”的艰辛历程。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敢为人先、为民务实、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艰苦创业、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优良传统,依然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承载于红色文化中鲜活的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不断激励他们向上向善、自立自强。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理应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养分,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完善自身,贡献社会,成就出彩的人生。当今大学生是时代的幸运儿,他们有无比优越的时代条件,有建功立业的宽广舞台,有梦想成真的光明前景,必须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奋勇图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