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廉洁与担当:直臣之冠魏象枢的为官之道

2021-12-05郝士宏

关键词:理学

郝士宏

(山西大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魏象枢(1617年-1687年),字环极,号庸斋,山西蔚州人(今河北省蔚县,清朝初年曾隶属山西大同府管辖)。顺治三年(1646年),魏象枢考中进士,选庶吉士,先后出任刑科给事中、工科右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詹事府主簿、光禄寺寺丞等职。顺治十六年(1659年),辞官回乡,伺奉老母,潜心理学,教化乡里,居乡长达13年之久。康熙十一年(1672年)再度入仕,先后出任贵州道监察御史、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顺天府尹、大理寺卿、户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刑部尚书,成为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魏象枢走上仕途后大部分时间履职监察工作。作为言官,监督政事,察查百官,惩贪肃纪,整饬朝纲,举荐贤良,祛邪扶正,身居高位而清廉自守,心系百姓而无畏权贵,被史家称赞为“清初直臣之冠”[1]86。乾隆皇帝曾言:“言官奏事当如魏象枢奏疏。”[2]前言1魏象枢为官一生,为清初的吏治和廉政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天,我们正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建设,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标准,廉吏魏象枢留下的重要官德遗产,值得我们大力学习和借鉴。

1 为官之道的家风熏陶

魏象枢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籍安徽凤阳,先祖魏元为明朝武将,出任过大同总兵,授明威将军。传到魏象枢的太爷魏宦这一代,家道衰落为平民,但魏宦为人“有德性,隐居不仕,人称长者”[3]10。迁居蔚州后,其独子魏九经以商业为生,但为人厚道,捐献公益,赢得蔚州当地人的称赞。魏九经的儿子魏卿也即魏象枢的父亲,因乐善好施,经地方推举,受吏部委任,明天启二年(1622年)出任江西新城主簿,为文职小吏。天启七年(1627年),魏卿因清廉公正从江西主簿升任河南府经历,但未赴任就辞官返乡,回到家时,“止携二竹箱,惟夏布竹篦数件而已。予心以资政公抵家为喜,两袖清风,记忆甚悉”[2]680。父亲的清廉形象给儿时的魏象枢留下了深刻印象。魏卿十分关心儿子的学业,魏象枢25岁时,在参加乡试前的一次州学年末考试中只位居二等,成绩不理想。父亲魏卿十分不悦,严厉责备道:“科第是汝所有,但我年近八旬,汝放废荒疏如此,吾不及见汝一第矣,吾复何言!”魏象枢听后,泣下如雨,跪请罪,曰:“儿愿自来年元旦后,闭关读书,半年后博一第,以报父命。”父亲魏卿说道:“信如此,吾何忧。”[2]682后来魏象枢发奋学习,30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殷切期望。

魏象枢27岁时父亲去世,此后魏家就由母亲李太夫人操持。魏母“性尚朴素,不饰珠翠,衣至三浣,不敝不更。”[3]107在母亲的严加管教下全家人同舟共济,节俭度日。魏象枢对母亲十分孝顺,43岁时仕途受挫,毅然辞官返乡伺奉多病老母。魏象枢“日夜检方书伺药饵,不敢刻离膝下”,母亲走路艰难,情绪郁积,魏象枢特地制作一代步工具“板舆”,扶坐其上。为了让母亲开心,还在庭院建了一个小亭,取名“天伦乐事”,并题写一楹联,曰:“想白云亲舍之情,谁非人子;睹斑衣儿戏之状,实获我心。”魏象枢为了照料母亲,很少出远门,曰:“余自请告养母以来,足迹未出百里外。”[2]698在魏象枢的精心照顾下,母亲身体渐渐康复。魏象枢妻子李氏,“天资厚重,善事舅姑,日理炊爨无少懈”[2]681,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工作,魏象枢对妻子李氏十分尊重。魏象枢共有7个子女,家教甚严。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侍郎温代去福建出差返回,反映他的孩子有抽丰浪游行为,也许只是道听途说,但魏象枢却闻而悚惧,遂向皇帝上《陈明奸棍疏》,并严苛教子。[3]108长子魏学诚后来考中进士,授中书令,魏象枢十分欣慰,书香门风得以延续。

魏象枢秉承家族优良传统,重视家风建设,整理和修订了魏家家训,用以对子孙的教育。魏家家训主要收集在魏象枢撰写的《庸言》一文中。纵览全文,魏家家训主要包括修身做人、人格养成、交友之道和为官之道等方面。论修身做人,魏象枢强调做人要忠厚、自律和宽容:“人之存心忠厚者,必立言忠厚;立言忠厚者,必作事忠厚。”[2]650“修身如修屋,一处不密,一处便漏。”[2]666“恭谨忍让,是居乡之良法。”[2]670论人格养成,魏象枢认为人要安身立命,养成良好品性十分重要:“贫贱立品,富贵立心,方是天地间真男子。”[2]670魏象枢提倡节俭生活,反对铺张浪费。曰:“数椽可以蔽风雨,不必广厦大庭也;痴奴可以应门户,不必舞女歌童;绳床可以安梦魂,不必花梨螺钿也;竹椅可以延宾客,不必理石金漆也。”[2]651论交友之道,魏象枢强调交友要慎重,要多交益友,不交损友。曰:“有道德相亲而交者,有学问相成而交者,有气节相感而交者,有然诺相信而交者,有政治相助而交者,有才技相合而交者,有诗文相尚而交者,有山水相娱而交者。下此者群居狎处,卑卑不足道矣!”[2]621论为官之道,魏象枢强调做官要清廉,拒绝贪墨:“贪贿肥家,害人利己,辱没祖父之名节,败其家世也。”[2]656-657“清正俭约,是居官之良法。”[2]670魏象枢临终前,告诫儿孙:“尔等子孙世世,当以忠孝报国,毋玷家声。”[2]728

关于魏象枢的家风,蔚州老城至今还流传着一则“公道巷”的故事。说的是清朝顺治年间,在朝为官的魏象枢家人要在老家兴土木建庭院,与邻居郝家因占地起了纠纷,各不相让。魏家人便给魏象枢写信求助,以求以势压人,逼对方让步。月余之后,魏家收到了一封魏象枢的亲笔信,拆开一看,只有四句话:“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人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安在,谁念当时秦始皇?”魏家人看完书信后,惭愧不已,主动让出五尺来。郝家见了也主动后撤五尺,于是中间空出一条小巷,时人为称赞两家的高尚风格,随后将此巷取名为“公道巷”(1)出自蔚县魏象枢故居展厅介绍。。如今,“公道巷”作为魏象枢故居门外的一条小巷一直沿用至今。“家风”好方能为官“正”,纯正的家风熏陶对于魏象枢的清廉为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 为官之道的理学素养

理学,主要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术体系,有两大学术派别,一派是宋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学,其中以洛学为主干,至南宋发展到高峰,在明代仍有很大影响,并维持着正统地位,因其主要代表为二程、朱熹,故常称之为程朱派。另一派在宋代产生并在明朝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代表人物为陆九渊、王守仁,故又称为陆王派。理学尊信的主要经典为“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特点包括:以不同方式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道德原理,以存天理、去人欲为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等。[4]15清朝入主中原后,为加强其统治的合法性,遂将程朱理学宣布为其正宗官学,成为其统治的思想基础。至康熙时期,理学得以复兴。魏象枢步入仕途后逐渐醉心于程朱理学,他讲“濂洛关闽之学,长而闻之”[2]406,自言:“每日所言所行尽合于理,理顺则心安,心安则可以对天,可以对人。”[2]656在辞官返乡的13年中,魏象枢居家潜心研究理学,“主静居敬存诚”,“穷理致知格物”[2]657。因兴趣所致,有时会研读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曰:“从前颇嗜词华风雅之书 ,自是唯求躬行实践之学,遂博采理学格言之书,日夜钻研,至废寝忘食。”[2]693他先后整理出《日知嘉言录》和《儒言录》等学习札记,将钻研理学视为毕生之功,“愿得理学,任吾道足矣”[2]685。期间,魏象枢与孙奇逢、白允谦、李光地、魏裔介、汤斌等理学名家交往频繁,使得魏象枢的理学造诣不断提升,从而奠定了其在康熙朝时期理学名臣的地位。魏象枢的理学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其撰写的《庸言》《愿学堂讲章》《致知格物解》以及与孙奇逢等人来往的书信之中。

2.1 不尚空谈,躬行实践

魏象枢对理学的钻研学习没有在理气之辨等本体问题上给予过多的论证,理论创新方面建树也不多,更多的是强调它的经世致用。魏象枢对“静坐”这一理学修持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先儒谓静坐便是善学。愚谓静坐非主敬也。”[2]667他认为敬可生静,而静不能生敬。钻研学问需要静心专注,但反对不关心世务的单纯静坐:“果尔,则定静安虑中,便着不得天下国家等物,只闭户澄心以尽其理,是又离物而求知,与禅学无异。”[2]603他强调做学问要解决现实问题,直言“读书不达世务,真是腐儒”[2]667,主张知行合一,认为致知格物“此知行合一之学,学之所以大也”[2]603。魏象枢讲:“良知,知也。良能,行也。”良知与良能不可分割。他批评王阳明心学“只讲良知,是教人有始无终,有内无外”[2]666,赞赏程朱理学重视践履效果:“程子云,学者将以行之也。朱子云,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总要致知力行为主。”他认为“若知而不行,便是不肯走圣贤的路了,终到不得圣贤地位,与草木同朽腐而已,虽知何益”[2]638,强调践履躬行才是真学问,“读一尺,不如行一寸”[2]652。“以言道学,则躬行实践真道学也;以言经济,则建功立业真经济也。”[2]607

2.2 民为邦本,体恤民生

民本思想是传统儒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程朱理学关注的重点。作为理学家,魏象枢十分关心民生之艰辛:“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溺,曰我溺之。”[2]645“处江湖之远,随事必为吾民。”[2]660作为朝廷官员,他必须关心民生,“与其得罪于百姓,不如其得罪于上官”[2]670,“以为民之故而夺官,吾无憾矣”[2]651。为官期间,魏象枢秉持这一思想,体恤民生之艰辛,积极为百姓利益发声:“治国以安民为本,安民以不扰民、不累民为先。”[2]83“国家数百万金钱,皆百姓数百万膏血。”[2]43魏象枢非常同情百姓疾苦,曾写过一首《剥榆歌》,描述灾民的艰难生活:“路旁老翁携稚儿,手持短铁剥榆树。我问剥榆何所为,老翁倚马哽咽悲。去岁死蝗前死寇,数十村落无孑遗。榆皮疗我饥,那惜榆无衣,老翁说罢我心摧,回视君门真万里。”[2]147其爱民之心尽显其中。顺治十一年(1654年),魏象枢上《恭陈四款以佐圣主勤民大政事疏》,针对当时的贪腐横行,站在民生的角度,提出“用真才以恤民命,慎刑狱以疏民情,行劝惩以足民食,均赋徭以苏民困”[2]43,以此来维护百姓的合法权益。针对流民问题,魏象枢提出:“惟愿皇上重爱民之官,悬爱民之赏,然后可以成爱民之政。”请求朝廷:“凡地方官有能安插流民得所者,每百名准加一级,俸满优升。”[2]58通过一些激励举措,鼓励地方官妥善安置流民,以维护社会稳定。康熙十七年(1678年),魏象枢上《农事根本所关民食军需并重等事疏》道:“地方少一荷锄头负耒之人,即国家少一纳粮供税之人矣。农家岂是不涸之仓,下官取之,上官又取之,前官取之,后官又取之。官日富,民日贫,官有权,民无告耳。层层剥削,公私交困,此又是民穷财尽之大略也。”[2]107呼吁地方官要体恤民生,减轻赋税,重农积粟,以培元气。

2.3 教化民风,倡导节俭

宋明理学倡导“存天理、去人欲”,即遵循社会普遍的道德法则,去掉与道德法则相冲突的感性欲望,以求心安理得,进而维护社会稳定。魏象枢赞赏这一思想:“去人欲,循天理,死生不渝尽之矣。世人论辨纷纷,皆余之大惑不解者也。”[2]658他倡导“清心寡欲”,反对奢侈浪费:“俭,美德也。”“去一分奢侈,便少一分罪过。”[2]651他认为寡欲、济人还有助于长寿:“清心寡欲,寿之骨也;济人利物,寿之血脉也。”[2]652魏象枢秉持这一理念,在实践中教化百姓、倡导节俭民风,并视之为己任。顺治十六年(1659年),魏象枢辞官返乡,在蔚州老家居乡达13年。作为理学家和乡贤,魏象枢十分重视乡风文明:“归里,以躬行化俗为第一事。”[2]422居乡期间,魏象枢受县令郑牧民的邀请,在县里开办的愿学堂为当地读书人讲学。魏象枢主要讲解《论语》,弘扬儒家核心要义,倡导修德、担当、克己、学圣贤,以躬行实践为目标,讲学风格“笃实醇正”[1]86。在魏象枢、郑牧民等人的教化鼓励下,蔚州的士子们读书风气日盛,不仅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逐渐增多,社会风气也得到了很大改观。魏象枢呼吁朝廷加强家风家教建设。他二次出仕赴京时,发现“都门风俗奢靡,人心荡轶,大异于平昔”,认为这是教化不行所导致的,于是上《教化系国家根本之图等事疏》,请求朝廷加强家庭教化。魏象枢言道:“至治之世,不专以法令为务,而以教化为先。盖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2]61他直言家庭居长者应发挥表率作用:“父兄孝,则子弟必孝;父兄忠,则子弟必忠;父兄廉,则子弟必不贪;父兄仁,则子弟必不暴。”父兄就是标杆,标正则影正,标邪则影邪,此之谓身教。他建议朝廷“重新印制劝善要言一书,朝廷官员人手一册,凡有子弟,日讲一条,养其性情,正其心志,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教化既行,在家则光前裕后,在国则端本澄源”[2]62;还建言朝廷颁布礼制之书,规范民间生活,以昭国法,以端教化,达到“通都大邑,无不见闻,穷乡下里,尽知遵守。凡有故违者,治以法,数年之间,道德一而风俗同”[2]81。魏象枢倡导节俭,反对奢靡。针对民间出现的奢靡之风,魏象枢上《教化首戒淫巧民心务尚淳朴等事疏》,直言其危害甚大:“近来民间用度之奢靡,器物之淫巧,种种沿习,未返淳朴。其耗民财而坏人心者,莫如戏园、戏馆为最甚。”长此下去,贻害无穷。为淳化民风,魏象枢请求朝廷“禁京师戏馆梨园、及坊间刻淫词艳曲,以正人心也”[2]77-78。魏象枢作为一位理学家,利用各种机会宣扬理学,用理学来规范人心、教化民风,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躬行精神。

3 为官之道的职业操守

魏象枢为官25年,一直秉持其“六字”为官箴言,即“循理、守法、安命”。在给弟子袁丹叔的书信中,魏象枢作了这样的解释:“济兵民,筹利害,诫属吏,相与以有成者,是谓循理。”“一介不取,一介不与,输运无逋欠,贤否皆以乎心衡量之,守法矣。”“人不负官,官去留直听之耳,他人或捷足,吾宁守拙以俟,天下之公论清议,自有命在也。”[2]509他在信中讲的主要是为官者要关心民生,清正廉洁,规诫下属,遵守法令,尽心履职,仕途升迁顺其自然。魏象枢作为理学家强调知行合一,躬行实践,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六字”箴言。

3.1 清廉为官,誓绝一钱

顺治九年(1652年),魏象枢擢升吏科都给事中,接到圣旨后,魏象枢讲道:“诸公争此一席,存心公私,皆不可问。余自愧无才,谬掌大计,惟有誓绝一钱,以报圣恩。首肃计典,力复纠拾,以清吏治耳。”[2]688从此魏象枢把“誓绝一钱”作为其人生信条和为官底线,一直坚守到底。魏象枢严守法纪,遵守清朝有关京官不得与地方官交往的律令。为保持清廉名节,魏象枢甚至与为官的亲朋好友以及门生弟子写绝交信,断绝往来,以免因私人请托犯了朝廷规矩。同事好友秦尾仙外任陕西提学,魏象枢闻知后提笔写了封绝交书信,盖因“请托公行,廉耻道丧”,“功令森严,身名为重”,所以,他认为“内外情面,概宜谢绝”,提出与好友绝交,并以“以处女之自爱者爱身,以严父之教子者教士”作为共勉,借以扭转社会不良风气。他告诉好友,此后绝不会收到魏象枢写的书信,如有发现,定是“小人之假冒,幸严察之,仍置诸法”[2]470。魏象枢认为做官要做到清廉,需要破除“利欲”这一心理关卡。“若不大破势分利欲关头,则气不扬,骨不劲,安有靡靡然、唯唯然可任天下事哉。”[2]456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利欲关过不了,做官就会得软骨病,容易屈服于奢靡之风,误入歧途。魏象枢门生旧交很多,平日交往中不可避免地有所馈赠,但魏象枢大都予以拒绝。在给弟子易子然的信中,他写道:“清俸仅足以赡,分以惠我,何忍受之。”[2]512在给门生张开有的信中,他说道:“不佞矢不受及门一钱,不通外官一字。”有时实在是无法拒绝,他也只是象征性地留一些土货,其余一律退还。“绸出家织,非官中物也,勉留四匹,以供春服。余悉附还,幸谅我心。”[2]510魏象枢平日在京城过着简朴的生活,关于其家庭收入来源,他在给弟子王允大的书信中曾有披露:“每年用度约需三百六十两,房租地租计得百二十两,俸薪计得八十两,妻兄李恒岳每年许助一百两,共三百两。截长补短,不随公分,不请客赴席,每日一两足矣。此度日事也。他复何求哉。”[2]484康熙十三年(1674年),魏象枢一岁五迁,从顺天府尹一路升迁至户部左侍郎,殊荣旷典。为了让自己保持头脑清醒,随即在户部大堂自题一联曰:“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2]704魏象枢以此用于每日触目自警。在给弟子袁丹叔的信中,他讲自己经常自我反省:“不佞立身立朝,只以勿欺为主。每清夜自检,有一事不可告人者,即欺也。愿门下亦力行之。”[2]509

3.2 振饬纲纪,建章立制

清代学者李元度曾讲,魏象枢“公性骨鲠,敢言事”[1]82。清初沿用明制,加上战乱,各方面制度漏洞颇多,魏象枢洞若观火,看得十分清楚,于是在官吏考核、钱粮征收、赈灾救急、科举考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对清朝初年的廉政制度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第一,官吏考核应首重廉洁。康熙十二年(1673年),魏象枢上《盛世贵举旌廉之典等事疏》,直言批评康熙皇帝亲政以来重才轻德的倾向:“顷者京察既举,臣读我皇上留用之旨,止取才能劳绩,而概未及操守。”认为重才轻德不可取,请求朝廷建立旌廉制度,奖赏廉吏,严惩贪墨。他提醒皇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若上以廉求,而下不以廉应。臣知其必不然也。”正所谓:“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旌表廉吏是形成好风尚的关键,如果不重视官吏的操守,任其发展下去,则“国法愈驰矣”。魏象枢请求康熙皇帝今后官吏考核“总以操守清廉为上等,举出数人,请旨旌奖。以明本朝之好尚,布之海内,垂之典册”;同时对“督抚之大贪极恶以重法处一二,以示惩戒。”“赏罚明,而纲纪正,心术亦正,乃可以治天下而不劳。”[2]67-69第二,钱粮征收应加强会计核查。清朝初年,朝廷的钱粮稽查制度不健全,给一些贪腐官吏以可乘之机。顺治九年(1652年),朝廷发现江南苏州、常州府等三地在五年时间里,实际征收的布银五十余万两隐匿没有上报。“征者全征,报者虚报,外欺抚按,内欺部臣之弊,莫此为大。且匿银已经五载,不闻有发觉解官之人。”[2]18问题非常严重。魏象枢认为欲除大弊,宜立良法,建议健全会计报表核查制度。魏象枢提出:“下令各该州县,照依本年赤历易知单,备造格眼清册,明注其户某人共该某项粮银若干?除收过城工银若干?又奉恩诏蠲免若干?并注某人清算,某人书写,本官查对无弊,呈送督抚按臣,细加复核。”做到项目清晰明了,件件有人负责,确保征收钱粮足额入库。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倘有数目多寡,那移错乱,及改册征收,自立红簿等弊者,立行参纠,以违旨论罪。”[2]9照此做下去,假以时日,离“庶小民不为贪吏所欺,皇仁不为贪吏所蔽”的治理目标就不远了。第三,以信息公开健全赈灾制度。顺治四年(1647年),魏象枢针对赈灾中存在的舞弊问题,上《蠲荒节荷圣恩等事疏》,要求地方官认真核查灾情,并及时张榜公示,使百姓共见共闻,避免地方官捏灾冒赈,滋生贪墨。他提出:“伏祈皇上,敕下该部,其被灾若干亩?蠲免若干石?多刊榜示,速行抚按悬挂通衢,俾百姓共晓皇仁。倘地方官敢有为违旨剥民,除抚按严劾外,容臣等确访指参,庶混征之害可革,而走险之萌可销也。”[2]1他提出通过推行赈灾信息公开化来弥补制度缺陷,抑制贪腐。第四,科举考试设内廉监察御史。清朝初年,科举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力,弊案时有发生。顺治十四年(1657年),顺天、江南发生科考大案,考官和主考被处死多人,震惊全国。康熙十七年(1678年),顺天再一次发生科举弊案,康熙皇帝命令都察院左都御史魏象枢前去查处,经过一番调查取证后,相关涉案人员得到应有惩处,魏象枢特向康熙皇帝上《科场弊窦多端等事疏》,总结出“场外卖题”“暗通主考”[2]101等八种科考弊端,请求增设科考满汉内廉监察御史,铁面冰心,加意严查,有弊必纠。魏象枢的上述建议直指当时官场的种种弊端,为朝廷堵塞制度漏洞、建立健全国家重大规章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决策参考。

3.3 惩贪荐贤,激浊扬清

清代学者李元度认为魏象枢“为本朝直臣之冠,弹劾必匪人,荐引必正人”[1]86。魏象枢为官,不畏权贵,尽职履责,惩处贪墨,举荐贤良,使朝中风气大为改观。作为言官,魏象枢讲:“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者,职也;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心也。”[2]71顺治五年(1648年),32岁的魏象枢作为刑科给事中,上《摘参劣抚徇纵顺贼县官等事疏》,参劾了包庇下属的安徽巡抚王懩。魏象枢说道:“继球为懩属吏,移家出城,懩所明知。且搜回库贮芦课等银九百余两,逆迹显然,谁敢讳之。懩既不肯特疏题参,又令照旧任事,是为何心。尤可异者,继球献银三千金。窥懩贪婪,敢借助饷之名,以通暮夜之贿。懩欲自掩其非,不得不为继球饰罪耳。”[2]3王懩终被革职查办,一个七品言官扳倒一个封疆大吏,魏象枢从此名震朝野,贪官闻之色变。从此“公单骑按行,墨吏豪家皆敛迹”[1]86。包括索额图和明珠这样的贪腐大吏,其参劾也始于魏象枢,“二相之黜,公最先有以发之也”[1]85。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魏象枢和吏部侍郎科尔坤奉旨巡察畿辅直隶各地。8个月内,先后查办了沧州知州刘士、涿州知州曹封祖等大小官绅200人。其间,行经新乐,有感贪官作恶除不尽,魏象枢作《捉虱行》诗一首:“从来狡兔有三窟,搜罗又恐伤衣被,於今莫怪常处裈,大蠹难除类如此。”[2]344魏象枢怜悯苍生,向官吏们发出呼吁:“臣愿诸臣为百姓留膏血,为国家培元气。”[2]96强调为官要讲忠诚,要知恩图报。“盖忠者必不欺,欺者必不忠。”[2]71“为督抚者,既受一人之知遇,自当尽绝辇下之私交,欲垂不朽之勋名,何暇苟图一身之富贵。”[2]68魏象枢在惩贪肃纪的同时,积极为朝廷举荐贤才。魏象枢言道:“人之所爱者有三等,爱人才者,上也。”[2]656“国家第一大政,莫大于用人。内外得人,同心奏效。”[2]27-28“举一真才,而天下之才皆劝,擢一廉吏,而天下之吏皆服。”[2]29从政期间,以清正廉洁为标尺,魏象枢先后共举荐了20多位良吏,有郝浴、魏允升、李士祯、王天鉴、郑端、汤斌、毕振姬、冯云让、白梦鼎、陆陇其、邵嘉、劳之辩等,他们中无一不是勤政爱民的廉臣,其中不少是晋籍官员。魏象枢还曾在康熙帝面前保举过于成龙,但两人至死都未能谋面。于成龙去世后,魏象枢特地写过一首诗,表达了心中的惋惜之情,其惺惺相惜之情溢于言表。

4 结 论

魏象枢为官一生的辉煌期是其辞官后的再度出仕。6年左右时间就擢升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刑部尚书,官至正二品。这既是康熙皇帝对魏象枢的赏识,更得益于康熙皇帝对理学的尊崇。魏象枢为了报答康熙皇帝的恩典,愈加严格自律,勤奋工作,在立言、立道和立行等方面都有建树,接近儒家推崇的“三不朽”境界,成为那个时代百官学习的标杆和楷模。魏象枢作为一名封建时期的能臣廉吏,其政绩可嘉可赞。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可否认,魏象枢也有着那个时代能臣廉吏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诸如其唯心主义世界观、男尊女卑思想等。但瑕不掩瑜,纵观魏象枢为官一生,在他身处的那个时代,能取得如此重要的政绩,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魏象枢留下的官德遗产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党的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理学
传统接续与理学嬗变:明代洛阳“文人结社”浅探
文理学人
礼学与理学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近四十年来大陆宋明理学研究的几条线索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百年来朱熹理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百年来朱熹理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论邵雍思想之结构、来历与其数理论、观物说对于理学之影响(三之一)
孙奇逢与清初社会伦理秩序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