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人,学以成人: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在要义与历史必然性

2021-12-05王明强

关键词:思政课程文化

王明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江苏 南京 210023)

课程思政源自于2014年上海高校开始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实践,其核心要义在于秉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为其切中我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住了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和核心要义,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具有引领性和导向性作用,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大力倡导,进而在全国教育界如火如荼地开展。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其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在多个场合对于“培养什么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课程思政的根本要义就是回归教育本质,守住教育以文化人、学以成人的初心和梦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教育实践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摆在教育界面前的根本问题,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1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本质的必然要义

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塑造人,其路径是以文化人,其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以成人,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当然其中存在以怎样的文化来教化人、使受教育者成为什么样人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丰富的人学思想,主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针锋相对,“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包括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2021年9月14日在陕西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字字千金,都是经过多年总结摸索才得出来的。孩子们要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国之栋梁。”课程思政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体现,是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才观新内涵的必然要义。

《周易·贲卦》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所谓“化成天下”,就是通过“文”的教化、感化,使人成为“人”,从而构建文明的社会和国度。教育就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就是指通过教育、修养和锻炼等,把人身上本属于动物的、纯生理的本性加以改造,使这些本性符合了社会的文明标准、人的标准,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3]。我国古代兴学育才,即强调求学在于成人,主张“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统一,要义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3我国古代,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入小学,《大戴礼记·保傅》中载:“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5]小学教育侧重基础知识的教育,同时也注重学以成人,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云:“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4]1小学里要学会洒、扫、应、对、进、退,掌握最基本的人际交往礼节,也就是所谓的“履小节”。进入大学之后,便要“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履大节”。所谓“履大节”,正如朱熹《玉山讲义》所云:“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6]明代心学家陆九渊云:“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7]可见,我国的传统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始终将学以成人贯穿其中,蕴含浓浓的家国情怀,志在“为往圣继绝学”,功在“为万世开太平”。

西方教育传统虽然没有像我国那样形成一整套人格培养的路径和模式,但是对于教育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性同样非常关注。亚里士多德坚持“知识乃是通往德性之途”[8]的主张。康德认为:“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人身上所造就出的一切外,人什么也不是。”[9]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10]古今中外的教育莫不以文化人,以使受教育者学以成人。“从广义上讲,一切精神文化活动都会对人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因而一切精神文化活动都可以称为‘思想政治教育’”[11]。因此,教育中的思想文化熏陶历来有之,是教育的内在要义,但不同民族、不同国度和不同时期,“化人”之“文”却有差异,“思想政治教育”所用之“思想”殊有分别。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必须用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教育人、培养人。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谆谆教诲广大青年:“要锤炼品德,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2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面对教育异化的必然举措

不可否认,曾有一段时期,受到各种复杂的外在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现象。这种异化的最大特征是在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和物质欲望的裹挟下,教育出现了功利化、低俗化,缺乏对教育本质的守望与坚守。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是扭转教育异化偏向,为新时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的必然举措。

2.1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多元文化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迷惘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造成严重冲击。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转型期的中国在遭遇后现代生存的碎片化、道德的虚无化、价值的多元化、审美的身体化乃至色情化”[12]。正统的价值理念甚至成为被讥嘲的对象,非道德的玩世思想、丧文化、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一度甚嚣尘上,严重腐蚀着广大青年学子的灵魂,致使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一些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选择受到重要影响。有的学子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他撰写的《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中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迷失于“丧文化”“佛系文化”,缺乏建构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梦想,“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某种情绪——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蹉跎岁月、找一个最省事省力的方式活着的消极情绪”[13]。据学者2019年对全国不同地区代表性高校的青年大学生3 353份有效问卷调查统计发现:在平时社交中主动运用“丧”式表情包的占到37.1%,使用反鸡汤类话语表达自己想法的占33.5%,接触“小确丧”的占到23%,近七成的青年大学生希望能有一夜暴富的幸运[14]。

当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针对有些人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提出质疑,甚至将其称为“颓废的一代”,《人民日报》曾发文予以辨析,客观评价当代大学生说:政治鉴别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基本政治立场正确;价值取向多元,但总体上认同主流价值;对时尚潮流敏感,但对传统美德也有敬意;抗挫折能力减弱,但进取意识强烈[15]。

2.2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背离造成高等教育的价值迷失

虽然自古以来教育家都不赞同读书为稻粱谋,但不可否认,读书在某种程度上是谋生的敲门砖。孔子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4]106求学三年,尚没有功名俸禄的念想已经很难得了,可见求学志在圣贤和志在稻粱的矛盾自古皆在。孔子的学生中就有专程求禄位之道的,《论语·为政》中即载“子张学干禄”。但作为教育者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以文化人、学以成人的教育宗旨,即使对于专谋禄位的子张,孔子也是从做人入手,谆谆教诲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4]58对此,朱熹引程子之言曰:“修天爵则人爵至,君子言行能谨,得禄之道也。子张学干禄,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为利禄动,若颜闵则无此问矣。或疑如此亦有不得禄者,孔子盖曰耕也馁在其中,惟理可为者为之而已矣。”[4]58所谓“天爵”即内在修行至圣贤,与天理一体,浑然自得。“修天爵”者不为禄位而心系苍生,则不求禄位而禄位至,有德者即有位。而孜孜以求“人爵”、谋禄位为念,丧失拯济天下情怀者,“终亦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上》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4]336

“在现代技术文明的社会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成了实利的下贱侍女,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16],这一西方现代教育的异化场景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亦一度有所显现。一段时期以来高校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出现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与价值教育、思想教育分离的现象,甚至在与社会世俗的拥抱中流于庸俗,被个人主义和物质欲望所裹挟,丧失教育自身的精神和光辉。张汝伦先生就曾批评道:“资本在解决生计问题的借口下,把人类的价值简化为只能为资本发展和服务增值的才是有价值的,否则一概予以否定。现代教育自觉不自觉地迎合了资本的需要,人们不再把培养自己为人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把成为资本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与螺丝钉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家长、学校与社会以孩子将来的就业为唯一目的,看起来好像是为孩子考虑,其实是剥夺孩子最重要的东西——他们的生命意义。”[17]对此,有学者指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18]汪丁丁先生更是一针见血:“教育迅速地从旨在使每一个人的内在禀赋在一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蜕变为一个旨在赋予每一个人最适合于社会竞争的外在特征的过程。”[19]所以,教育要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绝不能因“术”废人,使人仅仅成为“术”的工具,而是要坚持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引领。

青年学子是最具有可塑性的群体,必须直面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高等教育自身的价值迷失,采取有效措施回归教育本质,引导青年学子走出思想迷惘的泥沼,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涵养新时代精神品格,将自身塑造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期待的“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一代大学生。课程思政正可谓顺应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举措。

3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历史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进步发展与各种阻力同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赢得未来的根本保障。面对新时代新形势,课程思政是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科学认识全球发展大势、深刻洞察世界格局变化而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3.1 课程思政以科学之真之美激发学生求知求真,有利于提升我国硬实力

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宣称21世纪的国家实力将依赖于有形的硬实力和无形的软实力这两种力量的结合。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国民凝聚力等。虽然学界目前对“软实力”较为瞩目,但“‘硬实力’是强国的核心和主干,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基础和条件”[20]。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某种程度上,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在中国和平崛起中具有更为重要和决定性的地位。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军事和科技等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发展,但是与其他世界大国相较,仍存在诸多短板和薄弱环节,甚至一度受制于人。近年来大家熟知的中兴事件、华为事件都是没能掌握芯片关键技术的问题,除了芯片外,我国在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发动机、精密仪器等领域也存在着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认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高科技产业的竞争,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这些竞争归根结底既是高等教育的竞争,更是人才培养水平的竞争。”[21]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建有6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中60%的基础研究任务、超过8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近5年来承担了超过1/3的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超过65%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超过70%的国家技术发明奖,有效服务了国家关键领域自主创新”[21]。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集结地,必须以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科学之真之美激发学生求知求真的欲望,为攻坚“卡脖子”难题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才能使我们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课程思政以文化之善之美涵养学生品格,有利于提升我国软实力

一个国家是否可以雄踞世界既需要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也需要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软实力”,而“软实力”则是更为深层次的国家根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是凝聚人心和力量的纽带,是团结一致、戮力同心的根基,也是创新发展的推动力。我们的邻国韩国在1998年金大中总统上任后即正式提出“文化立国”发展战略,1995年日本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近年来,我国硬实力快速提升,但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地位却极不相称。有段时间,我国一度成为他国文化的演习场,美国的好莱坞大片、韩国电视剧、日本动漫等等,既有美风、欧派,也有日潮、韩流,许多青年学子沉浸在这些外来文化的侵袭中却不自知。实际上,西方早就意识到维护自身历史文化的重要性,美国里根政府的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认为要加强美国的民族凝聚力,防止国家政体受到外来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侵蚀,美国学校课程目标应“坚定地立足于美国文化与历史”,“保持美国不被分裂甚至爆发战争,我们就要拥有统一的文化,它是公民的‘黏合剂’。统一文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免疫系统,以破坏敌对文化所传播的价值与态度。”[22]面对文化竞争,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优秀文化、先进文化汇聚民族精神,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人才支撑。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世界范围内的强势文化企图开拓中国的文化市场,以便推行文化殖民;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需要肩负抗拒文化殖民的压力,从而在与世界融合的过程中保持民族自身的特色,……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凝聚共识,延续民族的文化血脉,构筑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当下学界需要认真加以探索的迫切问题。”[12]

4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要求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学,觉悟也”[23]。教学就是以文化的力量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唤醒学生自觉的生命力,“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涵养人的道德品性,激发人的生命激情,为人的觉解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促使人成为文明人,过属于文明人的生活”[24]。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成人,教育的伟大之处也正是在于成人。大家熟知梅贻琦所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里的大师既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高尚的精神。不但要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更要帮助学生成长,成为学生的“向导”“领路人”和“人生导师”,在充满人文气息和人生智慧的教学中,熏陶学生的气质,开阔学生的胸襟,塑造学生的品格,唤醒学生的内在生命力。

不容否认,当前大学浮躁之风依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课程思政既是针对受教育者,更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以己之昏昏,怎能使人昭昭?中国的知识界既有广大坚持理想信念,也有少数以获取政治、经济收益为主要目的的知识分子。[25]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思政能否取得实效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受教育者,而在于施教者,面对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如何提高自身素养,切切实实不负三尺讲台和人民教师的称号,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在2021年全国第三十七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9月8日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希望全国高校广大教师“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

5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广大学子成才成人的必然路径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放眼全球,绝不是一个可以“躺平”“佛系”的年代,而是稍有松懈即面临民族危机的时代。中华民族自古对“读书人”寄予极高的希冀和期许。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情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只有坚守以文化人、学以成人的教育宗旨,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在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中有所作为,开辟新路。因此,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广大学子成才成人的必然路径。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写道:“倘若诗没有高飞到那工于盘算的鸱鸮从来不敢飞翔的一些永恒领域,从哪里带来光与火。”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需要宽阔的心胸,需要澎湃的激情,需要吞吐万古、纵观古今的历史情怀,需要高翔的精神和灵魂。“在崇尚工具理性的当代社会,我国高校必须反思:现行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过于追求世俗和功用?是否轻视了对崇高价值和终极意义的追寻?是否忽略了通识教育恰是达成这一目标,使人成‘人’的重要途径?”[26]课程思政以激发学生的思想、塑造学生的灵魂为要务,以开阔学生的心胸、提升人生的境界为目的,赋予广大学子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求实精神、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求真精神、一种无愧于心的求善精神,引导广大学子在社会价值中实现个人价值。《论语》中即云:“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4]79可见,君子不但要在“行己”上做到君子,还要“事上”“养民”“使民”,要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国家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广大青年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对自身精神成长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成就个人理想人格,自觉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104课程思政正是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培养建设美好社会的弘毅之士,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