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柘城县小麦植保新技术试验示范

2021-12-05柘城县农业农村局李艳婷张振坤王进文

河南农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调查结果赤霉病白粉病

柘城县农业农村局 李艳婷 张振坤 王进文

一、试验设计与方法

(一)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设在柘城县申桥乡小周村,土壤类型为黄潮土。该区域交通便利、地势平坦、肥力均匀,质地为中壤土(两合土),土壤 pH 为8.0,肥力中上等;排灌条件良好,前茬作物为玉米,每667 m2平均产量621 kg,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部还田。玉米收获后、麦播整地前取样化验,试验地耕层0~25 cm,土壤有机质含量19.5 g/kg、全氮1.06 g/kg、有效磷16.8 mg/ kg、速效钾167.0 mg/ kg。

(二)试验设计

采取大区对比试验,设3 个处理,不设重复,总占地面积1 hm2。

处理1:新技术方案示范区,占地面积0.73 hm2。播种前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酷拉斯)拌种(包衣),常规用量。冬前除草用5%唑啉炔·草酯(大能)+常用药剂。起身期喷施25%抗倒酯(挺立)防倒伏。拔节期用18.7%丙环·嘧菌酯(杨彩)防治纹枯病,用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阿立卡)防治蚜虫。抽穗开花期至灌浆期用丙环·嘧菌酯+丙环唑,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及锈病等,用阿立卡防治蚜虫。

处理2:常规用药区,占地面积0.2 hm2。播种前用吡虫啉+杀菌剂拌种(包衣),常规用量。冬前常规方法除草。拔节期用多菌灵、井冈霉素等药剂防治白粉病、纹枯病等。抽穗开花期至灌浆期用25%氰烯菌酯+吡虫啉+叶面肥防治赤霉病。

处理3:空白对照区,占地面积667 m2。处理间留走道1.2 m,四周设2.0 m 保护行。

(三)田间管理

试验于2017年10 月18 日旋耕整地,整地前每667 m2施有机肥40 kg、54% 复合肥(N:P2O5:K2O=18:18:18)50 kg、地虫净2 kg。10 月19 日播种,小麦品种为众麦998,每667 m2播种量15 kg。2018年2 月21 日每667 m2追施尿素9 kg,2 月28 日喷洒田间除草剂。处理1 分别于4 月10 日、4 月29 日进行田间防病治虫1 次,喷洒药剂由示范厂家提供。处理2 分别于3 月12 日、4 月10 日、4 月30 日进行田间防病治虫1 次,药剂为10%吡虫啉、2.5%高效氯氟氰菊酯、25%多菌灵、5%井冈霉素、磷酸二氢钾等,全生育期无浇水。6 月2 日机械收获。

(四)生育期间的气候情况

2017年10 月降雨量 为137.1 mm,11 月降雨量为12.3 mm,12 月降雨量 为38.2 mm。2018年1 月降雨量为36.2 mm,2 月降雨量为16.6 mm,3 月降雨量为1.6 mm,4 月降雨量为28.2 mm,5 月降雨量为60.7 mm。全生育期降雨量为330.9 mm。

二、结果与分析

(一)药效分析

1.小麦蚜虫防效。试验于2018年4 月10 日对3个处理进行喷药,其中处理3 喷洒清水作为对照。每个处理区进行5 点取样,每点固定观察5 株,调查固定植株上的蚜虫头数。施药前4 月9 日调查蚜虫基数,施药后7 d(4 月17 日)和14 d(4 月24 日)各调查1 次。田间蚜虫调查结果:施药后7 d 处理1 比处理2 蚜虫减退率增长13.6%,防效增长11.2%。施药后14 d 处理1比处理2 蚜虫减退率增长13.5%,防效增长11.1%。

2.小麦白粉病防效。2018年4 月10 日对3 个处理喷药,每点固定20 株,调查固定植株基部1~5 片叶,施药前4 月9 日调查病情指数,施药后14 d(4 月24 日)和21 d(5 月1 日)各调查1 次。田间白粉病调查结果,施药后14 d 处理1 比处理2 防效增长11.6%,施药后21 d 处理1 比处理2 防效增长10.9%。

3.小麦锈病防效。试验于2018年4 月30 日对3个处理进行喷药,每点固定20 株,调查固定植株顶部3 片叶。施药前4 月28 日调查病情指数,施药后14 d(5 月14 日)和21 d(5 月21 日)各调查1 次。田间锈病调查结果:施药后14 d 处理1 比处理2 防效增长30.9%,施药后21 d 处理1 比处理2 防效增长24.1%。

4.小麦纹枯病防效。2018年4 月30 日对3 个处理进行喷药,每点固定20 株,调查施药前4 月30 日调查病情指数,施药后14 d(5 月14 日)和21 d(5月21 日)各调查1 次。田间锈病调查结果:施药后14 d 处理1 比处理2 防效增长15.6%,施药后21 d 处理1 比处理2 防效增长14.5%。

5.小麦赤霉病防效。2018年4 月30 日对3 个处理进行喷药,每点固定观察100 株,调查施药后21 d(5月21 日)防效。田间赤霉病调查结果:施药后21 d 处理1 比处理2 防效增长13.9%。

(二)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对小麦越冬期的影响。小麦越冬期调查,处理1 比处理2 每667 m2基本苗增加2.4 万,主茎叶龄增加0.6,单株分蘖数增加0.3,3 叶以上大蘖数增加0.3,每667 m2茎蘖数增加13.5 万。

2.对小麦返青期影响。小麦返青期调查,处理1比处理2 主茎叶龄增加0.7,单株分蘖数增加0.3,3 叶以上大蘖数增加0.6,每667 m2茎蘖数增加16.0 万。

3.对小麦成产三要素和产量的影响。经测产及效益分析,处理1、处理2 比处理3 每667 m2有效穗数分别增加1.3 万、0.9 万,穗粒数分别增加5.6、3.9,千粒质量分别增加6.0 g、4.0 g,每667 m2小麦产量分别增加176 kg、93.3 kg,分别增长40.6%、21.5%,每667 m2效益分别增加264.3 元、91.4 元。处理1 比处理2 每667 m2有效穗数增加0.4 万,穗粒数增加1.7,千粒质量增加2.0 g,每667 m2小麦产量增加82.7 kg,增长15.7%,每667 m2效益增加172.9 元。

三、示范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植保新技术方案比常规用药区出苗整齐、苗匀苗壮,减少用药次数和人工费用,降低环境污染,防病治虫效果好,高产高效。

猜你喜欢

调查结果赤霉病白粉病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200 g/L氟酰羟·苯甲唑悬浮剂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示范分析
枯草芽孢杆菌对宜良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农业农村部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
芷江西路社区助老志愿者居家护理知识调查结果分析
闽北方言生存现状调查
黄瓜为什么易感白粉病?